《茶友聊茶》第33期:茶無絕品求真性,金庸筆下王重陽

各位茶友,我是迴歸田園。

2018年10月30日下午,新聞報道一代武俠泰斗金庸病逝,享年94歲。心裡很悲痛,雖然傳統教科書中,他的作品難入選,但忘了吃忘了睡非讀完為止的作品,這輩子還只有他老人家的。80年代初,為看《射鵰英雄傳》,早早擠在小小的黑白嚓嚓響的電視機前的情景,歷歷在目。

寫點什麼?搜索他老人家為我們塑造的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了,華山論劍第一的王重陽,還真有其人,創立了全真教,留下了許多作品,而且茶文章寫得非常好。

分享一篇金庸筆下人物的茶詩,算是對他老人家的哀悼。

一、原詞

《解佩令》〔1〕

——元•王重陽〔2〕

茶無絕品〔3〕,至真為上〔4〕。相邀命〔5〕、貴賓

〔6〕來往。盞熱瓶煎〔7〕,水沸時、雲翻雪浪〔8〕。輕輕吸〔9〕、氣清神爽〔10〕

盧仝七碗〔11〕,吃來豁暢〔12〕。知滋味〔13〕、趙州和尚〔14〕。解佩新詞〔15〕,王害風、新成同唱。月明中〔16〕、四人分朗〔17〕

二、註釋

〔1〕解佩令:詞牌名,雙調,六十六字,上下片各五仄韻,後人按此規律填寫。首創人是北宋晏幾道《解佩令·玉階秋感》。

《茶友聊茶》第33期:茶無絕品求真性,金庸筆下王重陽

(圖片截取自網絡)

〔2〕王重陽:(1112-1170年),俗名王哲,道號重陽子,金代全真道的創始人。曾在“活死人墓”中修行,自號“王害風”。先後收馬鈺、孫不二、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郝大通、王處一7人為弟子,遂後建立全真教團,後世稱全真七子。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古氣”為“真功”,“濟貧拔苦、先人後己、與物無私”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真功即內修“求返其真”,主要是修養精神;真行即外修,主張濟世度人。

〔3〕茶無絕品:絕,獨一無二的。茶葉沒有獨一無二的好種類。

〔4〕至真為上:至,極、最。真,本性、本原。最本性本原的就是最好的。

〔5〕相邀命:命,當訓發號也,指派、發號。向情投意合好友發出邀請。

〔6〕貴賓:指尊貴的賓客,地位顯貴的賓客,這裡指好友。

《茶友聊茶》第33期:茶無絕品求真性,金庸筆下王重陽

(點茶用的盞和瓶)

〔7〕盞熱瓶煎:盞,陶瓷器具,小杯子。瓶, 盛茶水的瓦器。煎,放水煮。蔡襄《茶錄》:“盞氣熱,冷則茶不浮”再注入沸水。元代延續宋代的點茶,過程之一,點茶之前先要用開水將茶盞燙熱,瓶只煎水而不煎茶。

〔8〕雲翻雪浪:雪浪,指鮮白的茶水。形容沿用宋朝的點茶法鬥茶,好茶是鮮白的茶水像白雲翻旋。點茶過程之二,在茶盞中放入茶末,注入沸水,調成膏油狀。鬥茶勝負標準:一是湯色以白色為上品(淺色的乳濁液),二是湯花白色均勻持久為勝。

〔9〕吸:從口或鼻把氣引入體內。

〔10〕氣清神爽:指人的精神狀態。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暢。同時具有“清”、“爽”兩種愉悅的感受。

《茶友聊茶》第33期:茶無絕品求真性,金庸筆下王重陽

(圖片截取自網絡)

〔11〕盧仝七碗: 唐代詩人,一生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與“ 茶聖”陸羽相提並論,又被世人尊稱為“茶仙”。《七碗茶歌》是他七言古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重點的一部分,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廣為傳頌。

〔12〕豁暢:寬暢,心情開朗愉快。

《茶友聊茶》第33期:茶無絕品求真性,金庸筆下王重陽

(圖片截取自網絡)

〔13〕知:懂得、瞭解。

〔14〕趙州和尚:趙州禪師的《吃茶去》公案師問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間否?”雲:“不曾到。”師雲:“吃茶去!”又問那一人:“曾到此間否?”雲:“曾到。”師雲:“吃茶去!”院主問:“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為什麼教伊吃茶去?”師雲:“院主。”院主應諾。師雲:“吃茶去!”。

乾隆皇帝有“盧仝七碗漫習習,趙州三甌休云云”,無名氏有“趙州知味,盧仝達此,總到仙家。這盞茶,願人人早悟”。可見兩人在茶界的影響之深遠。

〔15〕解佩新詞:按北宋宴幾道所創詞牌《解佩令》填寫的新詞。

〔16〕明月中:一是實景,明月當空環境清靜;二是用典的修辭手法,引用化典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樣李白成了耐人尋味的第四人。

李白對王重陽的影響很深,參看附後的兩首詠茶詩。“昔時曾見趙州來,今日盧仝七椀猜。烹罷還知何處去,清風送我到蓬萊”,“蓬萊”神話傳說中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蓬萊、瀛州、方丈),為神仙居住的地方,李白詩中常用。“一杯唯李白興,七碗屬盧仝家”。

〔17〕四人分朗:四人,盧仝、趙和尚、李白、我(王害風)。分朗,亦作分朗朗,清楚、分明,在此是悠然自得之意。

三、翻譯

茶葉沒有獨一無二的好種類,最本性的就是最好的。向情投意合好友發出邀請,尊貴的賓客來來往往。茶盞已燙、瓦瓶在煮水,滾燙的水倒入放了末茶的茶盞點茶,調勻時鮮白的茶水像白雲翻旋。靜靜的聞茶香輕輕的品味,讓我神志清爽心情舒暢。

盧仝的七碗茶吃了讓人心情開朗愉快,最懂得茶滋味的是趙州從諗和尚。按照解佩令詞牌填寫了新詞,王瘋子我新填成的該詞邀約唱和。明月當空的清靜處,七碗茶歌盧仝茶仙、吃茶去從諗禪師、詩仙李白、王瘋子我,四個人都悠然自得。

《茶友聊茶》第33期:茶無絕品求真性,金庸筆下王重陽

(攸樂古茶園)

四、串解

(一)金庸筆下的王重陽華山論劍天下武功第一,武俠小說的真實性難以考證。但王重陽的文采卻流傳青史。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全真集》、《重陽教化集》、《重陽立教十五論》、《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今共存詩553首、詞673首。寫茶詩詞流傳下來的名篇也多,此首僅是其一。

(二)詠物明道之作。以王重陽為首的全真道士詩詞善於詠物明道,借用某一生活物象,來表達對全真教義的闡釋和宣傳。上片描寫以茶會友烹茶品茶的過程及樂趣;下片使事用典,借盧仝、趙州和尚、李白之典,得飲茶之真味。全真是保全自然之本性,“至真”是道教的最高理想追求,全真教更以全其本真為號召。“好”沒有獨一無二的,“真”本性本原的就好。弟子馬鈺言“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茶是上天賜予人們的修身養性之物。只有在虛靜的氛圍中,才能體會茶的真正味道。心境閒靜、圓融、清涼之時,自然能夠品出茶的好滋味。不論喝茶、品茶,需要真性情,才能神清氣爽。

(三)“茶無絕品,至真為上”成名言警句。理解這句話的核心是兩個字,一個是“絕”獨一無二的,一個是“真”本性本原。

這與全真教的教義相吻合,王重陽主張三教平等,他的七言律詩《孫公問三教》“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悟徹便令知出入,曉明應許覺寬洪。精神炁候誰能比,日月星辰自可同。達理識文清淨得,晴空上面觀虛空” 就反映出這方面的思想。主張內修“求返其真”。

綠茶、烏龍茶(青茶)、紅茶、黃茶、黑茶、白茶、普洱茶,也是沒有獨一無二的好,符合各茶類本性本原生態的都是好茶。

(四)後人轉義的探討。

1、茶無絕品,適己為珍。

保留前半句“茶無絕品”,改了後半句,“至真為上”改為“適己為珍”,包容性棄了,本性本原生態不要求了,只要適合自己財力、口感的就是“寶”寶貴的。成了“本我”以自己為中心了,但無可厚非,畢竟食品是個性化的東西,吃不習慣喝不舒服感覺不好的誰堅持?另外好吃但貴的,自己承擔不了,也不去追求。

猶如茅臺酒好喝,但價高喝不起;純包穀酒味正價低天天喝。普洱茶王老班章古樹、茶後冰島老寨古樹茶,不好會有那麼多人盯上駐守,純粹是炒作?不成商品的曼松貢茶古樹,品嚐過一次讓人難忘。這些都是好貨(非獨一無二),但喝不起也難買到“真”品,只有降標準消費了。道理一樣,但“適己為珍”有點不客觀了。

2、茶無上品,適口為珍。

這就全都改了,不僅沒有了非獨一無二的好,而且是沒有最好的。只有適合自己口感的才是最好的。這感覺離開王道長的“茶無絕品,至真為上”有些遠了。不僅不客觀,而且很主觀,有點“阿Q”精神及酸味濃了。

茶絕對有好差之分,也不是適合你口感的就是最好的。

《茶友聊茶》第33期:茶無絕品求真性,金庸筆下王重陽

(下關茶廠2003-2004年復刻版“五大金剛”)

五、附二首

七言絕句

《詠茶》

王重陽

《茶友聊茶》第33期:茶無絕品求真性,金庸筆下王重陽

一至七字寶塔詠茶詩

《詠茶》

王重陽

《茶友聊茶》第33期:茶無絕品求真性,金庸筆下王重陽

帶給一代人快樂的武俠小說泰斗金庸走了,但忘不了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喝著、品著手中的茶,想到王重陽的“茶無絕品,至真為上”,也就想到了他老人家金庸!

(有幾張圖片取自網絡,敬表謝意!)

(再次重申:文章就是寫給大家看的,轉載請保留作者,註明出處,不準刪減,包括插圖,尊重作者的辛苦勞動及構思。盜與道別等同,佔為己有能心安理得?著作權歸作者所有,授權《老徐談茶》平臺發佈)

迴歸田園

2018.11.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