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條件,你願意做「隱士」嗎?中國人的「隱士情節」自何來?

等我攢夠了錢,我就帶你逃離都市,到鄉下租塊地,蓋個房,每天種菜、釣魚、唱歌,過著詩和遠方的田園生活。正如高曉松創作的那句歌詞“生活不止眼前的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也算是時下比較流行的雞湯文了吧。不過,它符合我們大多數人的心理渴求。

當你還在想象著“隱士”般的田園生活時,已經有不少人實現了你的夢想,不時有“第一批90後真有人歸隱了”、“某某企業老闆賣掉公司到深山老林修道”等報道,然後前不久一則報道比較有意思,說一場大雪讓隱居終南山的“隱士”們“凍成狗”,只好下山取暖。看來“隱士”可沒想象中那般安逸。亦或說當下沒有真正的隱士,只有隱居的世人。

如果有條件,你願意做“隱士”嗎?中國人的“隱士情節”自何來?

90後美女攝影師隱居終南山

隱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確實貫穿了中國歷史的大部。古代隱士主流的有三種,一種是先隱後世,二是先世後隱,三是只隱不世

一、先隱後世者,如周之姜子牙,可謂大隱隱於市,胸有大志腹有韜略,逢商周更替之際,靜待格局轉變之時機,直鉤釣魚,終於遇到周文王,後助周武王伐紂成功,奠定了周之八百年基業。這就成了後世隱士們的精神偶像。

再如被敵人稱為“諸葛村夫”的諸葛孔明先生,更可謂隱士們標榜的對象。一介布衣,躬耕南陽臥龍崗,這可不就是鄉野村夫嘛!每天種種地,喝喝酒,吟吟詩,何不快哉。可諸葛亮不是一般的隱士,用另一隱士水鏡先生司馬徽的話說,孔明是臥龍,龐統是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諸葛亮也自比管仲樂毅,可見隱只是方式,目的是為了顯其可貴之處,靜待時機,出山以匡扶天下。後來不就三顧茅廬出山了嘛。

如果有條件,你願意做“隱士”嗎?中國人的“隱士情節”自何來?

劉備三顧臥龍

二、先世後隱者,不再留戀於高官厚祿與名利人生,選擇鄉野隱姓埋名起來,常常是世人不知所蹤。如老子,作為周朝的國家圖書館管理員,逢周室衰微,繼續待下去也沒意思,該看的書也看的差不多了,就騎一青牛奔西了,並在函谷關處留下了影響千古的絕世大作《道德經》,然後就不知所蹤了。這本道盡天機的天書短短五千言,現在廣受各國民眾歡迎,其發行量已經僅次於《聖經》。

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可謂把隱士的名氣與精神風骨推向了歷史高潮。七者以嵇康、阮籍為代表,基本上都有或長或短的仕途生涯,但不滿於朝政,先後聚集隱居於山陽縣竹林裡,以喝酒、縱歌、作詩為樂。所謂的魏晉風骨就源於此。

如果有條件,你願意做“隱士”嗎?中國人的“隱士情節”自何來?

竹林七賢

再有,助朱元璋一統江山開創大明王朝的劉伯溫也算是先世後隱,其先是在元朝做官,屢屢不得志,且看到元朝氣數已盡,並隱退了。可又趕上朱元璋邀請其出山輔佐,於是又再次出山。對於劉伯溫來說,可能再出山並不是他內心真正渴望的,但又沒辦法,只能順勢而為。

三、再說第三種,只隱不世者,這類人可謂隱士中的真隱士,也往往是些“神人”,如鬼谷子、黃石公、上文提到的水鏡先生司馬徽等。

他們可都不是普通的隱士,通過教學授徒、舉薦名仕之法對天下格局影響舉足輕重。鬼谷子可謂中國歷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他創建縱橫捭闔思想,其徒張儀蘇秦以三寸不爛之舌左右戰國格局。黃石公是秦漢之際隱士,贈書《黃石公三略》給張良,成就了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之大名。漢末荊州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徽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一句“夫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之語,驚醒夢中人劉備。而他自己呢淡泊於名利,過著種田採桑的農夫生活。

如果有條件,你願意做“隱士”嗎?中國人的“隱士情節”自何來?

張良為黃石公穿鞋

以上這些隱士,或神鬼莫測,或滿腹韜略、或平靜淡泊,他們是歷史上的大才奇才,是眾多隱士的代表,正是他們塑造了中國的隱士文化。

他們身體力行了一種與世無爭、淡泊名利、恬靜自我的生活方式,與車水馬龍、塵世喧囂形成強烈對比,令人神往。而這又與道家思想不謀而合,所以歷史上的隱士大多與道學、玄學有不解之緣。

(注意哦,是道家,不是道教,宗教問題不在本文論述範圍)

而這種文化現象,正從少數精英走向大眾。我們很難成為他們那樣的隱士,但似乎我們都有隱士情節。在物慾橫流的當下,整天在各種媒體各種場合喝膩了毒雞湯,雞湯已經無濟於事,收斂一下心性,迴歸樸實簡單的生活,可能是我們每個人最好的解藥,因為詩和遠方不需要太多的物質,而是一種心境和生活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