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油田持續穩健發展紀實

臨近初冬,渤海之濱,高聳的井架、橘黃色的抽油機、交織的輸油管線,映襯著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大幹一百天、日產增一千”勞動競賽正在遼河油田百里油區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連續32年實現千萬噸穩產,累計生產原油近5億噸、天然氣近1000億立方米……在昔日的遼寧“南大荒”上,建起了舉世矚目的千萬噸級大油田。

從一片人煙稀少的蘆葦盪到建成全國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產基地,作為集團公司首批擴大經營自主權試點,改革創新始終是支撐油田穩健發展的原動力。

遼河油田持續穩健發展紀實


油稠人不愁 困難也低頭

——突破勘探禁區,挑戰開發極限,打造全國最大稠油、高凝油生產基地

世界最稠的油在中國,而中國最稠的油在遼河。面對稠油、超稠油開發世界性難題,遼河人並沒有被困難嚇倒。

在遼河創造出連續32年實現千萬噸穩產的奇蹟中,現在遼河油田每生產4噸原油,就至少有1噸是依靠轉換開發方式所得;2014年,“國家能源稠(重)油開採研發中心”落戶遼河,以SAGD、蒸汽驅、火驅、水平井技術為核心,“二次開發”引燃了遼河油田開發歷史上的技術革命……這些成績的取得,無不與國家改革開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改革開放為遼河盆地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拉開了遼河創新驅動、科技興油的序幕,書寫著國有大型企業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發展蛻變。

進入新世紀,曙一區吞吐開發達到百萬噸產量高峰後遞減加快,產量下滑迫在眉睫。加拿大的SAGD開發實踐表明,該技術可將超稠油採收率提高到60%以上。如能轉SAGD開發,相當於再造一個曙一區。但國外專家考察後給遼河潑了一盆冷水:你們條件不行,中深層稠油搞SAGD在世界上尚沒有成功開發的案例。

面對國外專家的論斷,遼河技術人員沒有放棄,他們深知,必須走國外技術與國內油藏實際相結合的路線,引進與消化、創新結合,重新認識開發機理。

遼河技術人員根據自身油藏特點,對稠油開採工藝進行消化、吸收並大膽自主創新,科研人員僅用3年時間,就完成了SAGD技術從實驗室到規模實施的過程,採收率從原來的23%提高到60%。如今,遼河油田SAGD開發累計轉驅井組72個,年產量達到百萬噸規模,較吞吐開發多產原油500多萬噸。

在渤海灣北部淺海地區,一個月牙狀構造帶東部的海上油田——月東油田,因遼河對外合作開發而廣為人知。在月東油田發現之初,由於當時油田開發缺少資金以及沒有海上熱採油田的開發技術和經驗等因素,彷彿是一根刺紮在遼河勘探人心頭,寢食難安。

此前很長時間,遼河油田對外合作主要以技術引進為主。月東困境讓遼河人意識到,對外合作也需要變革。乘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東風,遼河將月東列入了對外合作項目名單,並將合作範圍主動擴容,變為引進技術、資金和先進的管理經驗。2004年,香港天時集團“相中”了月東合作項目。同年2月,集團公司與其簽訂了月東項目對外合作合同。全新的管理模式,讓月東油田在短短几年內就建成了年產50萬噸的海上整裝油田。

而隨著遼河油田持續發揮遼河稠油開採特色技術和管理經驗優勢,不斷拓展勞務輸出、技術服務、國際貿易等業務,截至目前,遼河油田先後與22個國家建立業務往來,並初步形成中東、中亞、非洲、拉美、亞太和俄羅斯六大區域市場,在國際競爭中不斷叫響遼河稠油品牌。

唯改革者進 唯創新者強

——以市場為導向,創新體制機制,充分釋放深化改革的紅利

無重壓難以成山之高,少鍛打難以成鋼之硬。每一次磨礪都意味著能力的提升,只有在逆境中苦練內功,“危”中求“機”,才能在困境中力挽狂瀾,涅槃重生。

為有效運用市場競爭機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早在1993年遼河油田便建立了內部市場機制,137份有礙於搞活企業內部市場的文件被廢除;為有效利用市場資金,加速資本運營,1998年被稱為“中國石油第一股”的“遼河油田”股票在深圳隆重開盤;為盤活企業活力,破解低油價之困,2014年遼河油田成為集團公司首批擴大經營自主權改革試點單位……

在歷史上幾次金融危機中,面對低油價的衝擊,遼河油田一直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創新體制機制建設,適時對油田生產經營戰略進行調整,以深化改革為低油價突破口,積極應對市場挑戰,破解企業發展難題。

遼河油田最大的負擔就是人工成本居高不下。近年來,遼河油田不斷盤活人力資源,積極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出臺新的薪酬分配方法,突出效益導向,強化工效掛鉤,將工資分配向科研、一線和艱苦崗位傾斜,激發全員創效熱情。自遼河油田作為擴大經營自主權改革試點以來,已累計撤併處級機構36個、科級機構551個,用工總量減少近萬人,取得了明顯的改革成效。

業務結構持續優化,為穩產增效工作提供重要支持。相繼完成或推動了熱電廠關停、錦州燃氣股權處置、“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和醫療衛生社會化改革、多種經營深化改革等工作。2017年開始探索實施混合所有制、油公司體制、公司制等新模式新機制,全面深化改革呈現新特點新氣象。

面對內外部困境,遼河油田對內進行內部模擬市場,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大降本增效力度,對外加大走出去步伐,開拓外部市場,盤活人力資源。通過技術服務、勞務輸出等途徑釋放人力資源潛力。目前,遼河油田共有9000餘名員工活躍在外部市場,年均收入近100億元,開闢了新的創效空間。

功成不必在我 建功必須有我

——遼河油田人攻克一道道難題,奏響時代最強音

40年前,對許多遼河油田人來說,出國還是件稀罕事兒。40年間,遼河油田人不僅“走出去”學習國外有益的經驗、技術和觀念,還以更加自信、更加進步的姿態,帶著遼河油田技術走出了遼河油田、走向了世界。目前,遼河油田作為國際上一支重要的稠油技術力量,創效觸角已伸向了全世界,已先後為中亞、南美及亞太15個油田提供技術支持。僅2016年,遼河油田全年海外市場開發就新增合同額7.6億元、收入1.8億元。

勘探開發研究院總地質師孫洪軍感慨:“改革開放讓遼河油田稠油開採技術經歷了‘走出去、請進來、再創造’的過程,得到了迅猛發展,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如今加拿大等國的石油公司開始到遼河油田‘取經’,稠油技術已大步走出國門創效。”

改革開放帶來的不僅是技術上的跨越,更多的是人在思想上的解放。思想綻放理想,讓許多的看似不可能演變成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在歷經近30年地質勘探被判定為“無油區”的區域,竟探得了上億噸的石油儲量;同樣建成100萬噸產能,僅僅動用了常規油田1/10的鑽井,並由此形成了3個億噸級規模儲量區……遼河油田地質人員敢於突破傳統地質理論的束縛,大膽提出“生油巖埋藏有多深,含油底界就有多深”的認識,在地下4000多米的興古潛山上,解開了潛山內幕成藏的神秘面紗,遼河油田產量結構全面提速,大幅提高了油田千萬噸原油穩產的含金量。

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群眾的實踐和智慧。紅海灘頭,歡喜嶺上,遼河油田第一座以個人命名的基層班站——束濱霞採油站,好似一顆明珠鑲嵌在葦海深處,由全國勞模束濱霞創造的採油站管理“六法”沿用至今。“對待油井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通過實施油井管理分類法,油井生產時率提高10個百分點,自然遞減率下降5%,降本增效上千萬元;80後“創新達人”王衝,從一名普通作業工成長為油田創新技術先鋒,3D打印機、納米工服、桌面辦公終端……一個個高大上的新玩意廣泛應用於油田數字化生產過程中,為油田實現現代化轉型升級提供了新路徑。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在40年改革開放浪潮中,這片土地上湧現出了一代代勤勞勇敢、甘於奉獻、敢於創新的石油人,是他們挺起了遼河油田發展的脊樑,奏響了屬於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本文由(石油聘oilpin.net)小編髮布在今日頭條號,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