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奸药”打保健品幌子网售 专家称将以制售毒品罪论处

“迷奸药”打保健品幌子网售 专家称将以制售毒品罪论处。网络上迷奸药多种多样,卖家不仅在线发布“迷奸视频”做噱头广告,还建立用户群,在线指导用药,甚至交流用药心得。为了逃避相应的法律责任,很多卖家以保健品名义对外销售各类迷奸药,更有人直接在电商平台上进行出售,卖家全程以各种虚拟信息来掩饰真实身份,意图逃避打击。

“迷奸药”打保健品幌子网售 专家称将以制售毒品罪论处

有法律专家表示,一些迷药的主要成分内会含有三唑仑和氯胺酮。三唑仑为安眠药,氯胺酮为麻醉剂,如故意脱离医学目的进行使用,可称为毒品,二者均为人工合成,属于合成毒品,使用过量可能致死。生产、销售迷奸药有案列被判为贩毒罪,而在线指导“下药”则涉嫌教授犯罪方法罪,很多购买者无法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猎奇的心态下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针对此类管控药物在网络上不法销售的情况,应当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同时网络平台经营者也应该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和措施,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迷奸药”打保健品幌子网售 专家称将以制售毒品罪论处

据调查发现,在一些论坛、贴吧及色情网站上,充斥着各类广告,许多卖家假借保健品名义,实际上趁机销售迷奸药,更有人直接在电商平台上进行销售。可以从多个迷奸药网页中看到,页面充斥着大量不雅图片,以及卖家的微信二维码,并提示可以添加微信查看更多产品以及反馈视频。随即按照上面的提示添加了卖家好友,对方说,自己手中主要出售的就是各类迷奸药,在其朋友圈中有各类药物存在,甚至包括伪装过的口香糖和香烟。

“迷奸药”打保健品幌子网售 专家称将以制售毒品罪论处

经济犯罪

针对有卖家在线指导买家如何用药,此举有涉嫌传授犯罪方法罪。传授犯罪方法罪行为人在主观上故意把犯罪方法传授给他人,至于被传授人是否接受,是否按照所传授的方法实施了犯罪,则不影响对其定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五条规定传授犯罪方法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

对于此类药物在网络轻易可见这一现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带动网络发展,网络发展催生犯罪的变异与升级。传统犯罪借助于网络技术,在犯罪手段和方法上升级迭代,造成巨大社会危害,但由于网络隐蔽性强,严重影响公安机关发现犯罪线索、侦破犯罪、收集相关证据。针对此类药物在网络泛滥,网络上发生的管制精神药品不法销售等行为,应当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对涉嫌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同时,网络平台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来防范网络违法犯罪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