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尹鴻對話四十年電影當事人,《今日影評·鴻論》從電影找尋改革開放四十年

看電視

《今日影評·鴻論》率先拉開用電影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大幕,學者尹鴻以訪談者的身份,與中國電影親歷者對話,回溯四十年中國電影與電影中的中國,節目建立“學者與電影親歷者”“過去與現在”“電影與社會”三大對話關係,開拓了文化節目新空間。

文 | 夕姐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電影也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極速變化的四十年曆程,而電影與社會生活、社會思想文化的緊密關聯性,讓其也成為四十年社會發展變遷歷程的一面最直觀的鏡子。

電影頻道《今日影評·鴻論》以此為背景展開創作,率先拉開用電影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大幕,通過對四十年中國電影發展軌跡的回顧,來達到對電影本體以及社會生活在四十年變遷中的一種記錄和思考。

学者尹鸿对话四十年电影当事人,《今日影评·鸿论》从电影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

清華大學教授、著名文藝評論家尹鴻,一直以來伴隨著中國電影的成長髮展一路走過,也是各大影評節目的座上賓,而在此次《今日影評·鴻論》中,以訪談者的身份,與嘉賓們展開對話,改革開放四十年電影發展過程中各個時間點上的代表性人物,成為了對話的主嘉賓。

在首期節目中,以《廬山戀》《小街》《巴山夜雨》等代表作在八十年代初開始轟動一時的女演員張瑜,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回顧了那個特殊的年代,電影作為影響一代人生活和價值理念的文化載體,在那個時期裡達到了屬於自己的高度。

學者+經典電影+親歷者,構成了這檔電影文化訪談節目的區隔於以往同類節目的核心特質。

學者主持,帶來了更多的深度視角和理性思考,讓對話更具碰撞的力度,而節目也走出了演播廳的侷限,來到了中國電影的各個地標性場景之中,再加之電影質感的精良製作,用整個場域的打造帶領觀眾完成一次電影回溯之旅。

建立三大對話關係

回溯四十年中國電影與電影中的中國

電影作為最具大眾基礎和人文屬性的一種載體,在這四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也經歷了一個不斷改革和開放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裡,經歷著不同的發展特質和走向,而這背後與整個社會和文化生活的變遷緊密交織。

電影的改革開放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被記錄和回溯。《今日影評·鴻論》用10期節目對中國電影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進行了一次梳理,每期在一個主題的統領下,在與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電影人的對話中,去完成電影中的改革開放的歷程和故事。

学者尹鸿对话四十年电影当事人,《今日影评·鸿论》从电影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

在尹鴻教授看來,節目實際上是要建立出三種對話方式,即“學者與電影親歷者”“過去與現在”“電影與社會”,這三種關係緊密關聯在一起,通過節目中的兩人之間的訪談傳遞出來。

尹鴻教授作為學者成為節目內容的統領者,帶來了更多的理性視角和深度思考的可能性,而電影親歷者們則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還原出生動的電影歷史可以看到,在節目中,更多的是這兩種身份之間的對話和碰撞,學者與親歷者也有了更多溝通的語境和空間,具備了比一般訪談節目更深度、多元和豐富的視角和內容。

而節目也通過對話,勾連起了四十年曆程中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對話,重新完成一次對經典影像作品的重溫,也在親歷者的講述中勾勒出歷史發展的面貌。

電影就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這一點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中顯得尤為明顯,電影背後所反映出的時代和生活文化的變遷,實際上也是對我們四十年改革開放所走過的路的一種重要的記錄。

這三種對話讓《今日影評·鴻論》打破了單一的面向,在平和與親切的對話當中,傳遞出豐富的內核。

学者尹鸿对话四十年电影当事人,《今日影评·鸿论》从电影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

例如在首期節目中,因《巴山夜雨》《小街》《廬山戀》等作品在八十年家喻戶曉的演員張瑜,在對這些作品創作歷程回憶的同時,也與尹鴻教授一起還原出這些作品能夠在當時引發轟動的背景和原因。

改革開放的春天到來之際,人們一方面對過去的傷痕進行著反思,同時也表達著對自由、人性、希望和未來的追求和嚮往,

這些經典作品成為那個時代的精神火炬,參與和印照著社會本身的變化。

中國電影四十年,從電影本體的發展到與國外的互動關係,再到與社會生活的關聯,也在方方面面經歷著自己的改革開放。

学者尹鸿对话四十年电影当事人,《今日影评·鸿论》从电影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

《今日影評·鴻論》用10期不同的人物和主題,去回溯中國電影這四十年的發展,從改革開放初期一直到九十年代國際上掀起的中國電影熱以及電影走出去的話題,再到新世紀電影類型化和商業化推動下的繁榮發展,都成為被觀照的主題。

而藉由電影所呈現出來的中國社會的急速變遷,也成為尹鴻教授在與電影親歷者們的對話過程中,所涉及的一個主要話題,電影中的中國故事,也是《今日影評·鴻論》所能夠引發共鳴和打動人的地方。

個體故事完成弘大敘事

影像中人的軌跡印證著改革開放的歷程

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這是《今日影評·鴻論》的起點,用與當事人對話的方式還原歷史映照當下,也是節目的一個主要目標。

而《今日影評·鴻論》卻並沒有採用弘大敘事的模式,相反,用一種相對細膩的視角和方式,通過對個體故事的聚焦,來達到弘大敘事的目的。

人及其背後的個體是這檔節目中最核心的內容,當事人通過自己在歷史事件節點上的親身經歷,來完成對時代的追溯。而電影中的人,也構成了節目最常被涉及的話題,通過對個體故事和人的探討,找到電影改革開放的軌跡與改革開放本身最大的動力。

学者尹鸿对话四十年电影当事人,《今日影评·鸿论》从电影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

在回憶起自己最喜歡和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時,張瑜首先想到的還是《小街》中那個開始被時代壓抑了人性,在青春發育期要掩飾性別的角色,張瑜至今對拍攝時的感受記憶猶新。而改革開放對當時的電影創作帶來的最大的動力就是真實與實事求是。

“通過電影中各種感性的人物和事件,讓大家真正理解四十年中國人經歷的變化,體會到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進程,進而告訴大家,改革開放的道路要繼續往前走。”

尹鴻教授認為,要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影像歷程去印證改革開放和中國社會發展的歷程, “我們拉了一根線,看中國人在這個過程當中,如何獲得更多的自由度,獲得更大的尊重。” 表達中國人追求自由創造的偉大心靈進程,是節目希望去加以探討和呈現的。

学者尹鸿对话四十年电影当事人,《今日影评·鸿论》从电影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呈現出的電影發展的繁盛景象,九十年代初期第五代導演帶出的中國文化熱潮,以及中國電影走出去過程中的點滴記憶,還有新時期中國電影新生代的歷史給養和全新表達,都將在《今日影評·鴻論》中被探討。

可以看到,在各個時期裡具有代表性的電影人物,或者關鍵事件的參與者,以及一些年輕代的演員和創作者,成為節目嘉賓選擇的考量,據悉,張瑜、謝飛、陳凱歌、賈樟柯、盧燕、黃渤、姚晨……都將作為對話嘉賓出現在《今日影評·鴻論》中。

理性思考碰撞感性記憶

口述與對話開拓文化節目新空間

作為最具權威性的影視評論專家,尹鴻教授在多年來從事影視評論和教育工作,也伴隨著中國電影改革開放的步伐一路走來,作為此次節目的策劃者和對話者,必然會帶來與一般主持人所不同的視角和視野。

專業視角、理性思考和真誠對話,是《今日影評·鴻論》與以往很多同類訪談節目所不同的地方,在話題縱深和對話場域上有著更深層探究和厚實挖掘的可能性。

因此可以看到,在《今日影評·鴻論》的對話中,有對歷史的追溯和理性思考,也有對當下的聯動和啟迪。

学者尹鸿对话四十年电影当事人,《今日影评·鸿论》从电影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

從歷史中觀照現實,用電影訴說時代變革,用時代變遷溯源中國電影的變化,《今日影評·鴻論》將訪談節目的視角和維度徹底打開,成為一檔理性與感性並存、事件與思考並行的非傳統的訪談類節目。

值得注意的是,節目用精良的製作試圖去還原出一種電影質感,走出演播室,來到中國電影發展座標意義的場地中,如電影學院、清華大學、梅蘭芳紀念館、中國電影第一廳等等,同時採用多機位鏡頭安排的方式,配以理性思考文字串聯結構,用電影的質感去還原電影的歷史。

学者尹鸿对话四十年电影当事人,《今日影评·鸿论》从电影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

據悉,此前並沒有國家層面的媒體在這一高度層面對中國電影進行深層次、多方位的梳理記錄。因此,藉此契機電影頻道作為國家媒體,基於中國電影的歷史和現實發展做相應的策劃,體現出了國家級媒體的格局和責任感。

為大眾傳播影視文化、普及電影知識、樹立時代標杆,這是《今日影評·鴻論》的目標,也是節目的使命所在,註定讓這檔別具一格的文化節目在這個時間點上有了更多的寄託和期待。10月26日起,每週五晚22:00,《今日影評·鴻論》開談中國電影四十年。

学者尹鸿对话四十年电影当事人,《今日影评·鸿论》从电影找寻改革开放四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