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功夫打星到電影符號,「龍」影40年成龍電影現象研討會舉辦

从功夫打星到电影符号,“龙”影40年成龙电影现象研讨会举办

研討會現場

文、圖|姬政鵬

7月18日-22日,由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大同市人民政府、成龍國際集團共同主辦,1905電影網、大同日報社、大同廣播電視臺聯合承辦的第四屆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在山西大同舉辦。

作為本屆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的重要環節之一,“龍”影40年成龍電影現象研討會於19日舉行。

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發起人、演員成龍,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賈磊磊,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尹鴻,編劇、導演、製片人文雋,1905電影網董事長李瑋,成龍國際集團CEO譚祖慧,央影傳媒執行董事黨海燕,《中國銀幕》雜誌主編陳航等出席研討會。

研討會開始,成龍登臺致辭,在致辭中他表示作為電影人,應該更加愛自己身邊的人、愛自己的國家,當初困難的時候被別人幫助過,現在有能力了,也要出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从功夫打星到电影符号,“龙”影40年成龙电影现象研讨会举办

成龍致辭

“我是(動作)童星出身,很慘的,為了有盒飯吃才去做童星,還是有一天吃沒一天吃,受傷的話導演可能就叫你明天不要來了,所以即使受傷了也要忍住不能說。又做了一年半的攝影助理,只為了(出演的時候)能看鏡頭,結果依然不能,還會吃教訓。後來終於受到李翰祥導演等等很多人的幫助,所以我自己開始當導演的時候就著意提拔和幫助新人,成立成家班更是如此。”

成龍現場還呼籲整個行業要更多關心幕後的動作電影人,成龍說,“動作演員比文藝片演員還難做,為什麼沒有人去關注他們?現在大明星來現場擺個架子就完了,那些飛過來甩過去的鏡頭都不是自己演,他們有各種替身,什麼手替腳替肩膀替,都是動作演員在幕後做的,我做這個動作電影周,就是想把幕後電影人推給大家。”

从功夫打星到电影符号,“龙”影40年成龙电影现象研讨会举办

成龍(左二)、陳航(左一)向大同圖書館贈書

發言之後,成龍及陳航分別向大同市圖書館贈書《成龍:還沒長大就老了》《中國銀幕》特刊成龍影像,希望通過成龍五十多年來的電影經歷,給新一代動作電影人帶來更多啟發。

成龍坦言:“做一個電影人就要做電影人應該做的事情。成龍很小,國家很大。希望每一個電影人都能善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中國電影走出去,為中國電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功夫打星到电影符号,“龙”影40年成龙电影现象研讨会举办

文雋進行主旨演講

隨後,尹鴻、賈磊磊、饒曙光、文雋分別進行了主旨演講。19日下午,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鍾大豐等50餘名重量級業內專家,圍繞“成龍電影現象、成家班現象的形成與發展、成龍的藝術成就”等3大議題展開了分組討論。

尹鴻:

功夫動作電影對中國電影的影響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从功夫打星到电影符号,“龙”影40年成龙电影现象研讨会举办

尹鴻

尹鴻從宏觀角度分析了功夫動作電影對中國電影工業以及中國電影市場帶來影響,在他看來,功夫動作電影是中國電影文化一道風景,由於其兼具中國功夫、中國元素、中國製造三大特點,在中國電影中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

“中國1990年代以後開始,年度票房冠軍,差不多有一半以上是功夫動作電影,在中國電影海外傳播當中,在北美電影市場上中國電影票房最高的十部電影當中,有八部都是功夫動作電影,在整個北美,外國影片票房榜的前十位當中,有三部都是中國的功夫動作電影,其中還不包含成龍和好萊塢合拍的電影,儘管功夫動作電影的海外傳播在這幾年有所下降,但總體上來講,功夫動作電影為中國電影市場,為中國電影向世界傳播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中國電影40年的發展歷程中,尹鴻把功夫動作電影的發展歸納為家國正義、國之認同、江湖世界、孤獨英雄四個階段,但尹鴻也坦言成龍的武打動作電影在多個方面都做了探索,很難歸為哪個類型。

“首先是類型混雜,既是愛情片,又可能是喜劇片、動作片、警匪片,其次是風格混雜,喜劇、悲劇、正劇都有;第三是空間混雜,這幾年先後拍的像《十二生肖》《功夫瑜珈》,甚至跨國空間;第四是時間混合,像《神話》非常典型,上千年的穿越。”

尹鴻表示:成龍功夫動作電影在所有的功夫動作電影當中有非常獨特的創新機制,不斷地尋求空間、時間、類型、風格的雜糅,來尋求新的突破,形成了五彩繽紛,既有時間跨度,但是同時又有豐富性的功夫動作電影。

在發言的結尾,尹鴻還指出了中國功夫動作電影面臨的四大挑戰:如何跟現代人的價值觀和情感交流相匹配,如果是過去國恨家仇這樣的故事還能不能和今天的觀眾達成情感配置;整個功夫動作的敘事套路,觀眾已經熟悉,尋求類型敘事的新突破;數字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武俠動作和場景如何做到電影化;現在的明星偶像機制和傳統武行演員之間該如何結合。

賈磊磊:

成龍的中國故事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

从功夫打星到电影符号,“龙”影40年成龙电影现象研讨会举办

賈磊磊

賈磊磊首先肯定了成龍數十年如一日,在激烈競爭中的電影市場中,對抑惡揚善的中國故事以及自強不息進取精神的堅持。

他表示:成龍所塑造的銀幕形象和公眾形象,共同構成了夢想成真的中國故事,這個故事的主題既包括努力奮鬥、不斷成功的核心內涵,而且還包括了扶危濟困,救助眾生的人道精神。

在賈磊磊眼中,成龍與其他藝術家最大的不同,是他不僅用技能、用想象、用動作創造電影而且他是在用生命創造電影,“他是一位真正利用生命書寫自己電影歷史的電影作者。”

“成龍曾多次提到,必須以真實面對觀眾,他也在用自己的行動兌現這個承諾,他為拍電影而受傷數十次,他流血負傷、手術住院,他在銀幕上所呈現的英雄形象和他扮演英雄形象時所創造的人生故事,不僅表現出他具有向人類極限挑戰的氣魄,更重要的是體現出了一種視電影藝術生命高於自己生命的崇高品格。”

“非暴力主義的美學經典”是賈磊磊對成龍電影風格的評價,不是不用暴力,而是不濫用暴力,不是不表現照例,而是不渲染暴力,用成龍的話來說就是“有嬉笑但不下流,有動作但不殘忍”。

“他一直崇尚的是一家人能夠坐在一起共同觀看的、心安理得的電影,以家庭倫理為中心的閤家歡式電影,代表了中國電影故事的理想模式。他還用舞蹈的表演、戲劇化的程式,去削減暴力的殘酷性,他用自己的表演方式改變了世界電影的暴力呈現方式。”

對於成龍個人,賈磊磊用“以自我戰勝角色的電影作者”來形容,他認為成龍在影片中的角色時常都是處於社會底層,有時是普通的警察,有時是廚師,有時是突擊隊員,而在觀眾心中,成龍始終是以“成龍形象”勝於角色形象,觀眾從來不會把這些角色置於成龍之上,成龍為此實際上也成為一個在銀幕上從不更名改姓的文化英雄,一個具有市場感召力的票房保證。

“他的身份決定了他在銀幕上所表現的是大眾最容易認可的普通人的英雄形象,他是千千萬萬個普通民眾的精神偶像,他身上寄予了普通關心的內心對於社會正義、對於天下太平的集體夢想”,賈磊磊如是說。

文雋:

從香港到西方,再從西方回東方的成龍電影

(編劇、導演、製片人)

从功夫打星到电影符号,“龙”影40年成龙电影现象研讨会举办

文雋

文雋介紹了成龍電影“從香港到西方,再從西方回東方”的全過程。

據他介紹,1978年是成龍電影事業的一個起點,《醉拳》和《蛇形刁手》改變了傳統功夫電影觀眾的看法,“從李小龍的電影到之前一些武俠片,所有功夫動作片都是很英雄、很沉重的,一點喜感都沒有,直到成龍出現,才讓觀眾知道,原來功夫動作加上喜劇那麼好看,在成龍之前,沒有一個功夫明星他們是把搞笑當成一回事,但是在成龍之後,大家都知道兩個類型片結合出來如此有吸引力。”

在簽約嘉禾後,嘉禾希望把成龍推到好萊塢去,所以1980、1981年,成龍到美國拍了兩部片子,《殺手豪》和《炮打飛車》,但都不太成功,帶著一點失望回到香港,繼續以他的身手和題材,拍了《警察故事》系列以及跟洪金寶合作的《五福星》系列,把現代動作加上喜劇和時尚元素,去吸引香港觀眾。

文雋回憶當年成龍在香港的印象力,“當時香港人對每一年的春節賀歲檔非常忠實,成龍的電影就在每一年的年初一,香港觀眾都一定去看的,在整個80年代,都是去看成龍。”

到9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路,在成龍反思“我是誰”的時候,機會來了,1998年好萊塢邀請成龍拍了一個真正讓好萊塢認識他的票房價值的動作喜劇,《尖峰時刻》,隨後開始了成龍在好萊塢的黃金歲月。

文雋如此評價成龍“再闖好萊塢”,“香港市場容納不了成龍的高票房,嘉禾公司也因為改組之後,沒有八九十年代那麼風光,1998年之後,他跑到好萊塢去,是形勢所迫,也是大勢所趨。”

時間來到2009年,電影《尋找成龍》上映,文雋形容這部影片是“中國市場跟中國觀眾在跟成龍喊話,我們在尋找成龍,尋找你回來”,所以成龍一連串電影的開始回來了,開始回來跟內地導演合作,拍攝了2010年的《大兵小將》《功夫夢》,2011年的《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影片。

2012年之後,成龍已經把事業重心轉移到了內地,文雋笑言,成龍如今在內地的時間比在香港的時間還多,香港只是一年拍一到兩部,現在每一年任何重要檔期裡面都會看到成龍的電影。

“成龍從香港出發,跑到西方,轉一圈,又迴歸到東方,全世界都認識成龍,成龍也屬於全世界,但是成龍這條路其實也見證了從香港片到國產片,到現在華語片的全過程,成龍走這一圈沒有白走,希望國產片能跟著成龍的腳步,快一點闖到全世界去。”

饒曙光:

成龍對華語電影的貢獻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

从功夫打星到电影符号,“龙”影40年成龙电影现象研讨会举办

饒曙光

饒曙光在發言中表示,從電影本體角度看,運動最適合電影所表現的對象,而動作片與電影的“運動美學”無縫對接、天然匹配,所以動作片深受觀眾歡迎,也是電影市場上表現最為穩定的電影類型之一。

同樣是動作電影,但成龍電影和西方的動作電影有著明顯不同,“我們在成龍電影裡經常性可以看到,電影使用固定著攝像機廣角拍攝成龍的每一個動作,讓所有觀眾都看他怎麼跳,怎麼翻,怎麼摔。成龍大哥自己講,好萊塢很多動作片不這樣拍,也不太會這樣拍。”

饒曙光把西方的動作電影稱為“硬動作”,而把成龍的動作電影風格稱為“軟動作”。

“所謂‘軟動作’它和西方動作片‘刀刀見血’不一樣,我們看到的史泰龍和施瓦辛格,他們是典型的力量型動作片。成龍他和喜劇相結合,更重要的是有武即德,德成為了成龍電影思想層面的支撐,包括中國傳統的武俠精神。他扮演的正面人物代表公平正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了暴力美學帶給人的血腥,他讓我們更多的欣賞到了動作本身的魅力。”

談到中國動作電影的未來,饒曙光強調,在數字技術高速發達的今天,中國動作電影需要後繼有人,“目前好萊塢動作片經常會借鑑華語動作片的場景和表達方式,藉助於他的高科技,好萊塢更能夠把動作片拍的更加吸引人,如果我們華語電影不能在動作片的拍攝上有所拓展、有所創新,很有可能比不上好萊塢。”

饒曙光建議華語電影要注重對新人的培養,“成龍先生也一直在做這樣的工作,包括在中國電影家協會成立了特技人委員會等,我們已經做了多次公益培訓,希望為當下的華語動作片發展培養更多新力量,在促進中國動作電影的發展當中作出更多努力。”

从功夫打星到电影符号,“龙”影40年成龙电影现象研讨会举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