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

作 者

尹鴻:

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特聘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

孫儼斌:北京電影學院管理學院講師

摘要: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經過前年的結構性調整進入到穩定增長的新常態。電影產業出現眾多新企業、新平臺、新影人、新類型、新觀眾和新現象。尤其是互聯網和資本顛覆了原有的產業格局,證明了中國電影產業不可限量的可塑性和可能性。電影質量成為主導,市場規範逐漸形成,觀眾與產品的良性互動越來越頻繁,中國電影正在進入“最好的時代”。

2017 年,全球電影市場增長低於5%,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北美觀眾人次和票房總量略有下滑,歐洲大部分國家的電影市場都出現萎縮,而中國電影市場仍以超過全國GDP近一倍的速度往前增長,回應了2016年的拐點擔憂,證明了中國電影產業從高速增長的非常態進入了穩定增長的新常態,繼續保持著全球最具增長勢頭的產業和市場地位。中國電影在全球電影版圖中舉足輕重的位置依然不變。

一、數據解讀:穩定增長的新常態

(一)產量:穩中略增

2017年我國生產故事片798部、動畫電影32部、科教電影68部、紀錄電影44部、特種電影28部,共計970部。故事片產量和影片總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3%和2.7%,再創歷史新高,但在有限的市場增量制約下,增速放緩。

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

(二)票房:增幅重新上揚

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約89.94億美元),同比增長13.45%,遠高於2016年3.73%的增幅。中國內地市場與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的票房差距縮小為約10億美金(約65億人民幣)。本年度,國產電影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為42.53億元,比上年增長11.19%,佔國產電影總票房的7.5%,總規模沒有明顯擴大。

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

(三)份額:國產片繼續佔優

本年度共引進98部國外電影,其中批片64部 ,數量創歷史新高。國產電影以301.04億元的票房成績佔據53.84%的市場份額。其中,年度票房冠軍為國產片《戰狼2》,票房年度排行榜前五位中國產電影4部,排名前十位有5部。全年過億票房92部,其中國產影片51部;票房過十億電影15部,其中國產電影6部。

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

(四)觀眾:觀影頻次繼續增加

2017年全年觀影人次達16.2億,增長18.08%,超過票房增幅。以全國人口計算,人均觀影1.17次;以城市人口為基數,人均觀影2次。《戰狼2》以單片1.6億的觀影人次,凸顯出觀眾規模的空間。部分一線城市如北京人均觀影已達3.51次,與北美人均觀影頻次逐漸接近。

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

(五)銀幕和影院:保持增長態勢

沒有受到2016年電影市場滯漲的消極影響,本年度影院建設仍然保持增長態勢。銀幕總量達50776塊,新增銀幕9597塊。影院總數已達8051家,新增1612家,銀幕和影院增量都高於前一年。中國銀幕數和影院數居全球第一,3D、大銀幕數和整體數字化水平也居於全球前列。在全球電影產業低速增長的大環境下,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國產電影的競爭力持續提升,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的目標在未來一至兩年有望實現。

二、產業格局:資本、互聯網的兩輪驅動

(一)法規政策:促進法“元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以下簡稱促進法)於2017年3月1日正式實施,《促進法》為中國電影產業規範有序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本年度諸多政策措施都是該法框架下的進一步細化。

1、依法整頓和規範電影市場。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於3月21日針對電影市場存在的偷漏瞞報票房現象,通報了326家影院,其中126家停業整頓,其他影院也被處以罰款、通報警示等處罰。《促進法》實施後,北京市文化執法總隊率先依法,對北京某影院偷瞞票房的行為罰款21萬,成為《促進法》實施後執法落實的第一案。

2、地方政府出臺促進電影產業發展的政策。依照《促進法》有關規定,本年度地方政府出臺了諸多政策以促進當地電影產業發展。如重慶市出臺“重慶市電影扶持計劃”;山西省設立了專項資金扶持山西本土電影精品創作;上海市出臺《關於加快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升文創產業競爭力和影響力;北京市則新出臺了補貼新影院建設的措施等。

3、鼓勵國產電影放映。12月14日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下發《關於獎勵放映國產影片成績突出影院的通知》,以差額退還專項資金的辦法獎勵全年放映國產影片票房收入佔票房總收入55%以上的影院,落實《促進法》中的國產電影促進要求。

4、規範管理點播影院。4月21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正式發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於規範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經營管理工作的通知》,對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的申報、管理等提出具體要求;6月12日國務院法制辦發佈關於《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管理暫行規定(徵求意見稿)》的通知,規範點播影院行業朝著健康方向發展。

(二)資本市場:高燒減退、迴歸理性

經過前一階段資本對電影行業的狂轟濫炸,本年度在資本市場逐漸迴歸“常態”。A股傳媒板塊整體下跌了20%。除新股外,大部分電影公司股價連續兩年下跌。據媒體對18家影視公司的分析和報道,除文投控股、光線傳媒等公司市值小幅增長外,包括兩家國有上市電影公司和萬達這樣的民營集團等14家影視公司共蒸發了932.15億元,其中11家跌幅在30%以上。資本市場的這種表現,一定程度上是對前兩年狂熱的調整,也是整體資本市場勢頭低迷的反映。

從整個資本市場的情況來看,政策監管的收緊、明星資本的遇冷、跟風者的退場,使資本對看似光鮮靚麗但險象環生的電影行業有了更為理性的認識。同時,監管部門也強化了對文化資本市場的管控。證監會和監管部門收緊了影視行業IPO審核的尺度,在A股428家公司完成IPO數量創歷史新高的大環境下,影視行業中只有橫店影視、金逸影視和中廣天擇3家公司成功IPO。電影市場的繁榮發展離不開資本的助力,影視公司對資金的渴求依然強烈,為此不少影視公司開始通過其他途徑來完成上市的目標,如通過被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或借殼曲線上市或轉戰中國香港、美國等境外資本市場。電影公司也積極創新多種融資方式,如光線傳媒、慈文傳媒、唐德影視等採用發行公司債券的方式融資,A股市場也出現了發行可轉換債券等方式。電影市場和電影人在這幾年的跌宕起伏中學會跟資本博弈,與資本配合,將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

(三)影視企業:各揚所長、資源整合

傳統電影企業、新興電影企業、互聯網電影企業各自在競爭中揚長避短,形成核心競爭力。電影行業競爭更加激烈。傳統電影公司積極拓展多元業務,尋求安全感;一批資本雄厚、跨界而來的新入局者則高舉高打,力圖用最短的時間爭得電影圈一席之地;互聯網電影公司調整定位,從關注上游轉向夯實下游,構建產業鏈。在線票務市場經過幾年廝殺終成定局,淘票票和微影貓眼以終端優勢進入發行和製作環節。雖然“做大做強”的領導型企業尚未穩定形成,但企業在競爭中的“獨特優勢”逐漸明朗。

在22家影視上市公司中,中南文化、文投控股和鹿港文化從製造業通過併購影視文化公司、投資成立文化子公司跨界轉型到影視業。完美世界從遊戲進入到電影業,轉型“遊戲 + 影視”,收購了今典院線和嘉行傳媒10%的股份,並在網生內容領域投資新片場。北京文化實現從旅遊業的成功跨界也是通過一系列的收購達成,並相繼收購了摩天輪文化傳媒等。中南文化2014年收購影視公司大唐輝煌、藝人經紀公司千易志誠,攬入“鬼吹燈”IP、《摸金玦》電影改編權,也轉型影視文娛行業,本年度投資了《建軍大業》《繡春刀2》等。文投控股的前身松遼汽車相繼收購了耀萊影城、上海都玩、悅凱影視和宏宇天潤,佈局文娛行業,大股東是有國資背景的北京文資控股有限公司。這些從其他行業跨界而來的影視公司藉助資本實力,快速進入影視業並在短時間內構建影視產業鏈,招攬業內優秀人才。然而影視行業固有的封閉性和文化產品的獨特性會加大轉型難度,為此這些企業新秀採取以溢價和票房保底方式爭奪優質片源,挑戰資深影視公司。

就目前來看,中國電影產業還處在一種競爭和形成核心競爭力的時代,優質內容、宣發平臺、影院終端是目前電影產業競爭最白熱化的三大領域,中國電影行業真正出現整合性、領導型的企業,還有待時日。

三、電影生產:頭部內容與分眾內容的互補

在電影產量大於市場容量的大背景下,生產數量已經不是焦點問題,提升創作生產的質量,滿足觀影者越來越高的審美需求,是本年度電影生產者共同的願望。

(一)製作機構:主體分散、資源互補

與美國長期由好萊塢幾大公司支配的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不同,國產電影的製作主體更為多元,大量獨立製片公司成為電影製作生力軍。票房排名前十位影片的出品和發行公司名錄中出現了眾多人們不熟悉的企業。由於各企業都缺乏對產業鏈的支配性,往往需要將製作與發行、IP與開發、前期與後期、傳統資源與新媒體資源、上游與下游進行整合,因而電影出品名單更像是資源整合表,生產從一開始就與完整的產業鏈聯繫在一起了。

1、國有電影企業

本年度在十九大和建軍90週年的大時代背景下,國有電影製片公司出品了一批獻禮片。其中部分影片進入了主流市場,如中影出品的《建軍大業》,以及《六年,六天》《你若安好》《南哥》等分別聚焦大學生村官、全科醫生和精準扶貧的英模影片;瀟影集團、峨影集團、華夏電影發行公司等聯合出品的《十八洞村》;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血戰湘江》、長影集團的《守邊人》、上影集團的《我是醫生》、天山電影製片廠的《塔克拉瑪干的鼓聲》等。

除製作主旋律電影外,國有企業也投入到商業電影的生產。如中影有《功夫瑜伽》《西遊伏妖篇》《芳華》《俠盜聯盟》等;上影有《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鮫珠傳》《鉅額來電》《大耳朵圖圖》;華夏電影出品《功夫瑜伽》《喜歡你》《鉅額來電》;電影頻道本年度推出《鉅額來電》《龍之戰》,其參與出品的文藝片《不成問題的問題》獲得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和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等獎項。

能夠參與電影市場競爭的國有電影企業,或是轉制之後的上市企業(如中影股份和上影股份),或是擁有某些特殊資源(如電影頻道、華夏電影公司),而全國各省市的大部分國有電影企業仍處在體制機制的艱難轉型之中,難以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

2、民營電影企業

以萬達影視、華誼兄弟、博納影業、光線傳媒和樂視影業為代表的五大民營電影公司曾是中國商業電影的支柱。雖然在風雲變幻的市場環境中,五大的地位遭到挑戰,但其對內容的控制力仍具有優勢。萬達影視本年度採取了相對保守的策略,主控電影數量少,參與出品的電影則高達21部。光線傳媒的出品在本年度中不耀眼但還算平穩。博納影業以與香港電影的淵源以及在主流影片和商業片的結合兩個方面成績突出。自《湄公河行動》獲得市場認可後,本年度出品的《建軍大業》和聯合出品的《戰狼2》證明了博納在主流故事的商業化探索上的成就。華誼兄弟在相對沉寂中,年末推出了兩部影響和票房突出的影片。《芳華》以14億的票房成就了文藝片在我國的最好成績,並且吸引中老年觀眾走進電影院;另一部則是觸動年輕人情感的中小成本影片《前任3》,票房甚至接近20億。前一年還意氣風發的樂視影業,由於品牌信譽受到影響,本年度比較暗淡。8部電影的片單中,僅有文藝片《岡仁波齊》票房過億,《皮繩上的魂》獲金爵獎最佳影片,中小成本電影製造了驚喜。

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

3、互聯網電影公司

本年度互聯網電影公司經過一兩年的摸索,內容控制力有所提高,加之更為謹慎的投資策略,尤其是充分利用了微影、貓眼、淘票票為代表的線上售票平臺的資源優勢,在這一年中更深入地參與到製片環節中。

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

(二)產品主創:新老力量與跨界力量共舞

本年度電影人持續了過去兩年的“年輕”和“跨界”兩大特點,同時,推出《芳華》的馮小剛和《妖貓傳》的陳凱歌則表明老一輩導演仍然還是中國影壇的活躍力量。

香港電影人成績依舊穩定,52部過億的國產電影中香港導演執導了16部,票房前十位的國產電影中有4部由香港導演執導,包括《功夫瑜伽》的唐季禮、《西遊伏妖篇》的徐克、《悟空傳》的郭子健、《追龍》的王晶。其他還有《殺破狼》的葉偉信、《建軍大業》的劉偉強、《拆彈專家》的邱禮濤、《奇門遁甲》的袁和平、《妖鈴鈴》的吳君如、《俠盜聯盟》的馮德倫、《喜歡你》的許宏宇、《大話西遊3》的劉鎮偉、《春嬌救志明》的彭浩翔、《非凡任務》的潘耀明、《決戰食神》的葉偉民、《追捕》的吳宇森。香港導演在動作片、喜劇片、愛情片、警匪片等類型片創作方面依然有專業優勢。而本年度懸疑片取得的突出成就則與三位臺灣導演相關,分別是《嫌疑人X的獻身》的蘇有朋、《記憶大師》的陳正道、《京城81號》的錢人豪。內地、港臺電影人共同活躍在中國電影行業中。

在內地電影人中,跨界導演也在充實電影新力量。本年度51部過億電影中有8部來自跨界導演,如位列第一的是演員跨界的吳京的《戰狼2》,位列第二的《羞羞的鐵拳》是從話劇跨界的宋陽和張遲昱,位列第六的《乘風波浪》是從小說跨界的韓寒,從演員跨界的王寶強導演了《大鬧天竺》,大鵬、蘇有朋、李晨、吳君如等都跨界成為導演。跨界導演黃磊、黎明、蔡康永處女作《麻煩家族》《搶紅》《“吃吃”的愛》則未被市場完全認可。

電影院校畢業的年輕導演藉助電影轉型之際,陸續受到行業關注。如《心理罪》的謝東燊、《前任3》的田羽生、《繡春刀2》的路陽、《心理罪城市之光》的徐紀周、《十萬個冷笑話2》的盧恆宇、《父子雄兵》的袁衛東、《傲嬌與偏見》的李海蜀、《鮫珠傳》的楊磊、《東北往事之破馬張飛》的郭大磊等,這批學院派導演陸續成為電影創作的主力。

本年度青年電影人在藝術片和紀錄片上也取得了新突破。郭柯執導的紀錄片《二十二》,以1.7億創造了中國電影紀錄片的票房新高。趙漢唐的探險愛情片《七十七天》拿下過億票房。還有導演《老獸》的周子陽、《一念無明》的黃進、《嘉年華》的文晏和《暴雪將至》的董越都為國產片提供了差異性、分眾化的產品。

2017 年度青年電影人的培養與發掘計劃更加豐富完整。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主辦的“扶持青年優秀電影劇作計劃”,中國電影導演協會主辦的“青蔥計劃”,影協主辦的“華語青年影像論壇”。此外,還有一批如同裡“創投季”、北京電影學院“青年導演扶持計劃”、華誼“H計劃”、光線傳媒“新導演培養計劃”、華策影視“五億扶持青年導演計劃”、優酷出品“青年導演扶植計劃”、賈樟柯“添翼計劃”、劉德華“亞洲新星導”計劃、FIRST 青年電影展:創投會 + 青年發展計劃等由高校、影視公司、民間組織、知名電影人等自發籌辦的青年電影人的扶持和培養計劃,中國電影人才梯隊的培養進入井噴階段。

(三)電影產品:品種多樣、品質為王

本年度電影產品的題材、類型、樣態和風格更加豐富。在票房過億的53部國產片中,既有《功夫瑜伽》這類大製作商業類型片,也有《岡仁波齊》這類中小成本文藝片;既有《妖貓傳》這類奇幻電影,也有《芳華》這類現實題材影片;既有《戰狼2》這類動作片和《羞羞的鐵拳》這類喜劇片,也有《二十二》這樣的紀錄片。本年度電影產品的多樣性是前所未有的。

從市場接受度來看,動作電影仍然最容易受到觀眾認可。28部動作電影創造了108.58億票房,其中過億影片有11部,依次是奪得票房冠軍的《戰狼2》(56.8億)以及《功夫瑜伽》(17.5億)、《追龍》(5.7億)、《英倫對決》(5.4億)、《殺破狼·貪狼》(5.2億)、《空天獵》(3.2億)、《繡春刀2:修羅戰場》(2.7億)、《俠盜聯盟》(2.4億)、《逆時營救》(2.0億)、《非凡任務》(1.6億)和《追捕》(1.1億)。

喜劇電影在經歷了上一年度的低迷之後,再次成為市場熱門類型。43部電影創造了43.38億的票房。第一名是開心麻花團隊國慶檔的《羞羞的鐵拳》(22億)。春節檔的《大鬧天竺》取得近7.2億的票房,國慶檔的《縫紉機樂隊》票房4.6億。2017 年第一天以喜劇《情聖》開啟,最後一天以都市輕喜劇《前任3》畫上句號。能講好故事、具有閤家歡特點、適合假期消費的喜劇電影仍然是中小成本電影創造票房奇蹟的主要類型。

奇幻題材電影越來越代表電影的工業水準。本年度奇幻電影有7部,並沒有達到人們想象的或者預期的市場熱度。其中6部過億,創造了37.16億的票房成績。《西遊伏妖篇》(16.56億)、《悟空傳》(7.0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5.3億)、《妖貓傳》(5.3億)、《奇門遁甲》(3.0億)等都是根據大IP改編而來,雖然沒有出現驚豔之作,口碑評價也參差不齊,但這類作品對於拓展青少年電影市場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本年度懸疑電影整體數量和質量創歷史新高,共16部作品,創造了約13億票房,包括《嫌疑人X的獻身》(4.0億)、《心理罪》(3.0億)、《記憶大師》(2.9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2.2億)等。這些帶有懸疑色彩的電影大多來自日本IP。

從《湄公河行動》到《戰狼2》《明月幾時有》《建軍大業》《血戰湘江》《十八洞村》《空天獵》《龍之戰》《蕩寇風雲》《守邊人》,主旋律影片本年度也在產品與市場的結合方面做出了努力,融合主旋律特點和大眾商業電影特點的新主流電影產品漸漸成型。

本年度的其他商業類型電影,雖然沒有大的驚喜和突破,但在整體質量的提升方面進步明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藝片以及其他樣式的小眾電影,藝術的極致性和完整度都有明顯加強,這些影片不僅能夠進入市場,而且創造了不俗的票房成績,《相愛相親》《嘉年華》《不成問題的問題》《一念無明》等文藝片,拉高了今年國產片的整體質量,也獲得了各大電影節的認可,這些影片對於中國電影產品的多樣化、電影觀眾的多樣化有重要作用。

(四)國際合作:立足中國,面向世界

由於中國電影市場的良性發展,也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實施,特別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帶動下,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在尋求與中國電影行業更多更深的合作,中國電影也更加自覺地與世界電影交流合作。本年度我國與希臘、羅馬、印度、俄羅斯、巴西、西班牙等20個國家簽訂電影合作協議。在國內舉辦的大型中外電影節、電影展超20個。平均每個月都有中外電影交流活動在國內舉行,更有各種電影周、影片展映活動超百場。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海外各國各地區舉辦的中國電影展、電影週數量也有近50個,呈現出大幅增長態勢。國外各地的孔子學院等機構組織的中國電影的小型節展更是難以計數。

在電影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合拍片創作也進入了新階段。本年度共有19部合拍片取得過億票房,貢獻了83億的票房總成績,其中以大陸和香港的合拍數量最多,共有14部。中印合拍片《功夫瑜伽》取得了合拍片在國內的最佳票房成績。其他中外合作還有耀萊影視和美國STX娛樂公司合作的《英倫對決》、美國羅素兄弟參與制作的《戰狼2》、騰訊參與投資的《金剛:骷髏島》、萬達參與出品的《神奇女俠》等。中外電影合拍出現了新的現象——與大公司、大導演合拍,面向國際主流市場。在這方面,《英倫對決》效果最為明顯,在全球取得票房14188萬美元,其中北美票房3439萬美元,並在美國2515家影院上映。由於其進入主流影院,成了本年度中國電影海外收入的主要貢獻者。此外,浙江天鵬傳媒有限公司與奧斯卡獎獲得者比利、奧古斯特合作的《烽火芳菲》,雖然沒有獲得票房認可,但也反映出中國電影的合拍層次越來越高,通向國際市場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五)網絡大電影:日益壯大的“候補”電影產業

一方面,相當一部分獲得電影公映許可的電影進入網絡平臺,成為事實上的有“龍標”的網絡大電影;另一方面,網絡大電影也在補充著、爭奪著電影的中低端產品市場,並且為大電影產業培養題材、類型、觀眾和電影製作人。網絡大電影與電影之間的界限與其說是公映許可證,不如說是產品的品質所決定的是在影院或者互聯網終端播放。本年度網絡大電影產業經歷了野蠻生長之後逐漸走上優勝劣汰、大浪淘沙的道路,內容走向精品化、類型化和系列化。2017年網絡大電影總量1892部,比2016年減少了571部,縮減幅度達23%,而投資規模則增長了74.2%,總投資額從2016年的15.5億增長到27億。成本在100 萬-300萬的電影占比從20%增長到45%,成本超過300萬的佔比6%,這為網絡大電影提高質量提供了可能性。從類型上看,網大涵蓋20多個類型,愛情、喜劇、懸疑等類型比重大,還出現了動畫網絡大電影、科幻題材、軍事題材、漫改題材等新題材。七娛樂、奇樹有魚出品的《超自然事件之墜龍事件》投入上千萬、耗時一年。影片上線後當月便以1761萬的分賬票房超過了83.5%的國產院線片方分賬。以網絡平臺點播發行的《哀樂女子天團》拿到“龍標”,併入圍了第十二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的“準院線電影”,網絡大電影在製作質量上已經向院線電影靠近。網絡電影相比影院電影更加註重品牌化和系列化,形成了如《大夢西遊》系列、“大明錦衣衛”系列、“血戰銅鑼灣”系列、《魔遊紀》系列等。IP的形成意味著網大市場的穩定性和觀眾粘性的提高。

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

網絡大電影的內容監管和市場規則也在逐漸完善。自《促進法》實施後,網絡大電影審查標準與院線電影統一,備案時間延長至最少45個工作日。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審核通則》和雙備案制的出臺讓網大內容更為規範。6月40多部網大被下架。政策引導下,視頻平臺也加強了自審,如愛奇藝宣佈對網絡大電影實施規劃備案和上線備案的“雙審”制度。2017年提交給愛奇藝的影片中有五分之一被平臺拒絕。同時,網大市場規則更為明確和透明。愛奇藝率先公佈了網絡大電影的分賬比例,形成了一個相對系統合理的平臺推薦標準,詳細劃分網大的內容、題材和市場表現等,並根據不同指標評定不同等級,給予階梯式的分賬比例。騰訊根據網大的品質將合作方式分為S類、A類、B類、C類,類別與分賬標準和要求掛鉤。網大的分賬金額本年度繼續提高,增幅達到54%。不同平臺以不同分賬模式吸引優質網絡大電影,而優質網大又為平臺吸引一批付費點播用戶,兩者良性互動。網大平臺也將逐步發展到對網大內容題材有所側重、各有所長的階段。

2017年中國電影產品的供給類型品種增多,整體品質提升,既有頭部內容,也有大量分眾內容,這是中國電影能夠保持10%以上的市場增幅的保障,也是在引進片數量質量提升的基礎上國產片能夠繼續佔據份額領先優勢的前提條件。當然,從產品結構來看,《戰狼2》單片佔有國產電影票房總量近五分之一,前8部影片的票房佔據國產影片票房份額四成以上,這說明國產影片的“中產階級”基礎仍然不紮實,優質商業類型電影數量不足,在頭部內容與分眾內容之間留出了較大的空隙,電影的產品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

四、電影市場:最大限度創造消費者需求

電影的多窗口市場體系仍然沒有建立起來,影院仍然是中國電影的主體市場。隨著新建影院、銀幕的大量增加,電影放映市場的競爭更加劇烈。由於互聯網、新媒體平臺的強勢介入,電影服務在更加方便、立體的同時,電影市場環節又出現了新的利益競爭者。

(一)影院及院線:過度競爭越演越烈

本年度,在全國49家院線中,萬達院線以68億的票房產出一枝獨秀,連續十年奪冠;大地院線以45億的票房再次位居第二。就市場份額而言,萬達佔比12.23%、大地佔8%、上海聯合佔7.5%,排名前三的院線共產出155.49億票房,合計市場佔比(CR3)27.81%;前五位佔比(CR5)41.42%,前十位佔比(CR10)66.26%。剩餘近40條院線,分搶剩餘的35%的市場餘額。僅就經營效率而言,本年度單影院平均產出票房只有560萬,較去年減少了56萬,過度競爭帶來的“偷漏瞞報”票房等亂象層出不窮。院線過多、競爭過於激烈成為影院市場一大困境。

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

國有資本主導的電影院線曾有的政策紅利隨著電影放映業的市場化被逐漸稀釋,資產流通困難、跨區域整合難度大,效益提升艱難,民營院線的發展勢頭明顯強於國有院線。國有資產院線中,上海聯合院線13年來基本穩定在第二三位;而北京新影聯則變化較大,從2005年的全國第一滑到了2017年的第16位。民營院線則相反。以萬達和大地為例,萬達院線在2005年排名第五,到2008之後連續十年位列第一,擁有516家直營影院,銀幕數則為4571塊。大地院線2010年進入前十位,2016 開始坐穩“二把交椅”。民營院線產權清晰,通過併購和新建影院統一經營、統一管理,有效提高了影院的服務質量和運營效率。國有院線資產的屬地國有屬性導致國有院線之間的兼併整合以及在資本市場上的交易空間都非常狹窄,做大做強的機會很少。如何推動國有院線企業更徹底的體制改革,需要更大的改革勇氣、智慧和政策推動。縱觀電影放映端佈局和市場潛力,存在著地區差異,如北京等一線城市影院趨於飽和,院線重點佈局三四五線城市和一線城市周邊,影院建設目前主要是改變“不平衡”“不充分”,讓更邊遠的觀眾能夠更方便更容易看到電影。

本年度藝術院線的建設初見成效。《海邊的曼徹斯特》《八月》《內心引力》《奮鬥》修復版等國內外文藝電影通過藝術電影放映聯盟走上大銀幕。藝聯已有400多家影院、近600塊銀幕加盟。另外,被視為“錄像廳”迴歸的點播影院和點播院線興起,滿足了小眾人群的觀影喜好,但大多點播影院的經營停留在灰色地帶,盜版、安全等問題已經引起關注。但其蓬勃發展的勢頭或成為未來一種新的電影發行放映渠道。

(二)電影觀眾:分化、多元

從市場效果看,電影觀眾觀片時“盲目跟風”少了,追大明星、追大製作、追大營銷的“三追”現象少了,多部大IP改編+流量明星的電影由於故事不過關,遭遇市場“滑鐵盧”。與之相反,高品質的分眾、小眾電影贏得觀眾的認可,進口電影的選擇口味也分化與多元,爆米花的視覺特效大片已不再是觀眾的唯一選擇。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以及泰國電影《天才槍手》,都取得了令人驚喜的票房成績。

本年度,以電影產品為引導,實現了在年齡段、群體和地域三個層面觀眾群的拓展。電影觀眾的年輕化是全球性電影現象,但是中老年觀眾則是電影市場的潛在消費者。本年度,《戰狼2》《芳華》等都吸引了大量非核心年齡段的觀眾進入影院,這對於擴大電影市場起到了開拓作用;此外,在以北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市場開始趨於飽和的同時(2017年北京電影票房33.95 億元,同比增長12.1%,低於全國平均增長;北京人均人均觀影頻次為3.51次,已經接近人均4次左右的美國、韓國等電影市場成熟的國家),三四五線城市觀影群體的比重則提升迅速。與2016年相比,2017年一線城市票房收入佔比由17.7%下降至16.9%,二線城市票房收入佔比則由43.4%下降至42.8%;而三、四線城市合計佔比收入由原來的38.9%上升至40.3% 。從地區排名看,2017年票房增速排在前五的是寧夏、海南、貴州、青海、山東。電影觀眾消費半徑的擴展,更是電影市場保持增長的潛在空間。

當電影觀影行為從青少年拓展到全年齡段,從一線城市拓展到全國各級城市,從中產階級消費拓展到大眾消費,電影觀影群體也隨之出現了分眾、分化和分層的局面。分眾是消費群體的分眾,分化是觀眾口味的分化,分層是消費階層的分層。由此,本年度國產電影的市場多樣性才得以體現。

(三)份額:國產片在競爭中成長

本年度發行新片483部,其中,國產電影376部,票房佔比53.84%;進口電影98部,票房佔比46.16%。在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國產電影與進口電影平分秋色。而前5名中則有4部國產片,分別是《戰狼2》(56.8億)《羞羞的鐵拳》(22億元)《功夫瑜伽》(17.5億)和《西遊伏妖篇》(16.6億),雖然五部影片都是在缺少強有力進口片競爭者的春節檔、國慶檔和暑期檔上映,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高質量的國產電影由於其文化上的親近性,更容易出現話題性、現象級爆款,而引進片與本土觀眾的共鳴感則相對較弱。

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

好萊塢分賬大片仍是市場熱點,“速度與激情”系列在中國尤受歡迎。本年度的《速度與激情8》以26.7億的票房再次成為進口片冠軍,另外還有7部電影票房過10億,包括續集電影《變形金剛5:最後的勇士》(15.5億)、《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11.8億)、《金剛:骷髏島》(11.59億)、《極限特工:終極迴歸》(11.25億)、《神偷奶爸》(10.37億)。其中,《速度與激情8》(26.7億)、《生化危機終章》(11.1億)、《極限特工:終極迴歸》(11.3億)、《變形金剛5》(15.5億)等在中國的票房都超過美國本土。

本年度引進的64部批片總票房超過50億。《敦刻爾克》(3.4億)、《愛樂之城》(2.5億)、《刺客信條》(1.6億)、《一條狗的使命》(6億)等都取得了意外的好成績。非美國地區的電影以前很少被認知,由於傳播渠道的變化,本年度兩部電影實現了“逆襲”,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取得12.99億票房,遠超印度本土的5.4億,創造了非美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紀錄;法國電影《星際特工:千星之城》(4.1億)、泰國電影《天才槍手》(2.7億)、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1.7億)、英法合拍真人動畫《帕丁頓熊2》(2.0億)等,使得中國電影市場的豐富性進一步加強。另外,高品質進口電影,如英國的《至暗時刻》(3706萬)、《至愛梵高》(6798萬)等,也滿足了更多影迷的需要。

(四)放映檔期:天時地利人和的奇蹟

所謂的電影檔期,是根據觀眾的生活規律和消費方式確定的特定的電影投放時段。在恰當的檔期投放恰當的電影,是產生高票房電影的基本規律。本年度51部票房過億的國產片中,只有4部電影出自非傳統的高票房檔期。春節檔的閤家歡和集體觀影、情人節檔期的情愛需求、國慶檔期的假期娛樂、暑期檔的青少年消費、賀歲檔的年末喜慶需求,都創造瞭如約而至的高票房。

本年度同檔期電影類型更為豐富,觀眾對檔期電影的滿意度也進一步提高。春節檔的《功夫瑜伽》《西遊伏妖篇》《乘風破浪》《大鬧天竺》《熊出沒之奇幻空間》5部影片聯手將這一黃金檔期的票房抬升至33.6億元。其中大年初一的全國票房突破8億,刷新了單日最高紀錄。《戰狼2》燃爆暑期檔。國慶檔,《羞羞的鐵拳》《追龍》《英倫對決》《縫紉機樂隊》等電影實現8天票房26.3億元的成績,觀影人次同比增長高達42%,《羞羞的鐵拳》以22億成國慶檔票房冠軍。賀歲檔馮小剛的《芳華》破10億大關,創造了文藝片的票房紀錄,在《妖貓傳》《機器之血》《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以及《妖鈴鈴》《前任3:再見前任》《二代妖精》等多部新電影助推下,全年票房突破了 550 億元。

(五)動畫電影:產量與票房負增長

本年度動畫電影總票房49.49億,比前一年下降28.4%。這是自2012年以來的首次下滑,國產動畫電影的產量也是自2010年以來首次下滑。國產動畫上映39部,累計票房13.37億,佔動畫片票房份額28%;進口動畫24部,累計票房36.11億,佔比72%。進口動畫主導了動畫市場,前十位的電影中有6部進口電影。迪斯尼皮克斯工作室的《尋夢環遊記》以11.5億的票房成績成為中國市場動畫影片的冠軍,超過了該片在北美的票房成績。進口動畫電影中,來自於美國的有7部,日本有6部。

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

中國的動畫電影市場尚未成熟,兩極分化頗為嚴重,動畫電影成為低票房電影的重災區。超過千萬票房的電影僅有15部,其他大量的低幼國產動畫電影票房均不足千萬元,百萬以下影片多達10部,且21部動畫電影累積票房都未過千萬。就製作主體而言,奧飛、華特方強,以及背靠光線影業的彩條屋、追光動畫等都未能在動畫電影市場形成穩定的市場地位,動畫電影的品質和市場培育都有待提升。

(六)線上平臺:發行與票務環節的寡頭壟斷

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電影市場的重要推手。本年度線上購票佔比達到81%。繼格瓦拉與娛票兒合併後,9月微影與貓眼合併。由“格瓦拉、娛票兒、淘票票、貓眼”組成的電商“四強”格局變為“貓眼、淘票票”並存。貓眼微影(騰訊)與淘票票(阿里)形成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貓眼影業佔40%左右市場份額,淘票票佔超過20%份額。

在線售票目前已經滲透到電影的製作和發行領域。在51部票房過億的國產影片中,淘票票參與制作發行17部、貓眼參與制作和發行11部、微影時代參與制作和發行3部。在排名前十名的國產電影中,除《芳華》和《乘風破浪》外,其餘8部電影發行都有在線平臺參與。資源方面,淘票票具備淘寶、支付寶強大的流量入口和便捷交易手段,以及與淘寶商家聯動的營銷優勢;貓眼微影則有著光線影業和騰訊的鼎力支持。在線平臺集信息、宣發、服務、覆蓋、滲透為一體,利用互聯網途徑和思維發行電影,以大數據進行精準營銷,對於電影的市場效果、觀眾的電影消費的影響舉足輕重。

隨著票務平臺在發行製作環節的話語權逐漸升高,其對上游的製作業和下游的影院端,具有更大議價空間和更強議價能力,如何讓這一率先進入寡頭壟斷的環節在電影整體產業鏈條中保持理性的利益訴求,既考驗這些平臺的長遠眼光和理性決策能力,也考驗整個行業從管理到企業的約束和談判能力。任何一個環節的過度逐利都會傷害全行業的利益,如同一條大河,任何地方過度截流,都會影響河流的暢通。

(七)港臺地區電影業:外語片繼續擴大市場

美國電影壟斷港臺市場,大陸電影不受歡迎現象依舊沒有改觀。本年度香港臺灣電影市場表現平平,票房市場連續兩年下跌,總票房2.37億美元,比2016年下降4.8%,上映電影數量也從349部減少到331部。票房前十位均為好萊塢大片。《美女與野獸》以865萬美元排名第一。本年度香港本土電影的市場份額相比去年下降了13%。票房前三的影片分別為《春嬌救志明》《拆彈專家》和《西遊伏妖篇》。內地電影在香港依舊沒有市場,內地大熱的《戰狼2》在香港只有不到100萬美元的票房成績。

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

本年度臺灣共有649部電影上映,其中本土電影64部,美國電影170部,日本電影111部,法國電影67部。臺灣電影市場總票房為100.5億新臺幣(約20.1億元人民幣),觀影人次4308萬,人均觀影頻次為1.87次,平均票價新臺幣233元(46.6 元人民幣)。其中,本土電影的票房7.23億臺幣,市場份額僅佔比7.19%。美國電影主宰臺灣電影市場。在票房排行榜前20名中,只有兩部非美國電影,前十位均為好萊塢大片。年度票房冠軍是《速度與激情8》票房6.5億臺幣(1.3億人民幣)。擠進前二十的兩部非美國電影是排名第17位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和排名第20位的泰國電影《天才槍手》。日本動畫片在臺灣市場比較受到關注,共有3部動畫片票房均超過5000臺幣,即《名偵探柯南:唐紅的悲歌》《聲之形》《解憂雜貨店》。與此同時,臺灣本土電影的市場表現黯淡。縱使有《血觀音》《大佛普拉斯》《目擊者》等口碑佳作,但只有《紅衣小女孩2》破億。連往年票房屢屢告捷的豬哥亮賀歲片《大釣哥》也僅獲得6932萬臺幣(約人民幣1386萬)票房。暑期打主打年輕觀眾、由九把刀執導的《報告老師!怪怪怪物!》票房表現也不如預期。大陸電影在臺灣仍受每年10部的配額限制。2017年抽中配額的10部片中,票房最高的《港囧》取得2000萬臺幣票房。大陸電影在臺引進大多為時隔1~2年的舊片,且多由小型獨立電影公司發行,很難在票房上有所突破。

相比中國內地電影產業和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香港和臺灣地區卻沒有被帶熱,內地電影也很難在這兩個地區得到市場認可。兩地電影人紛紛北上,都力求在內地發展。如何加強三地電影行業的合作,利用各自的文化、產業、市場的優勢互補,共同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華語電影,應該說目前還是未解的難題。

國際市場一直是中國電影試圖擴展的空間,這既是一種文化需要,也是一種經濟需要。2017年海外發行國產影片近百部,海外票房和銷售總收入42.53億元,比上年增長11.19%。國產片北美票房排名前三分別是《芳華》(115.7萬美元)、《西遊伏妖篇》(88萬美元)、《三生三世十里桃花》(48.2萬美元)。《戰狼2》在30個國家和地區、50多座城市、40多條院線部分影廳上映,以760萬美元(約5000萬人民幣)的成績成為合拍片之外的國產電影年度海外票房冠軍。

“中國電影普天同映”國產電影全球發行平臺,深耕北美電影發行市場多年的華獅電影發行有限公司,在多國佈局了院線渠道和宣發渠道的華人影業,本年度在海外市場分別發行了《戰狼2》《羞羞的鐵拳》《引爆者》《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奇門遁甲》《乘風破浪》《大鬧天竺》《二十二》《我是證人》《解憂雜貨店》《前任3》《芳華》《情聖》《非凡任務》《拆彈專家》《悟空傳》《喵星人》等數十部電影。這些以中方背景為主的海外發行平臺,主要覆蓋的還是海外華人,很少能夠進入國際主流電影市場。真正進入國際主流市場的電影,還是前一年度與迪士尼、哥倫比亞等著名好萊塢公司合拍的《長城》《我們誕生在中國》以及本年度的《英倫對決》等合拍片。合拍,仍然是中國電影進入國際主流市場的主要方式。如何利用好國際電影企業企圖進入中國市場所表現出的合拍願望,更好的傳播中國電影、中國文化,應該是未來幾年中國電影國際市場開拓的重要契機。

結語:春秋芳華 創領風騷

互聯網和資本的進入,顛覆了原有的中國電影產業格局,也改變了原有的產業規律,讓一度出現數強爭霸的“戰國”局面的中國電影業重新回到了“春秋”時代。但是,這不是一個相互屠戮、諸侯爭霸的你死我活的時代,而是一個創業、創新、創造的充滿活力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新企業、新平臺、新人、新片、新潮流、新現象、新市場、新觀眾,紛至沓來、層出不窮,這使得中國的電影產業一方面朝氣蓬勃、生機盎然;另一方面也風雲變幻、翻雲覆雨。日新月異,讓中國電影多了一些匆忙、多了許多緊張、多了不可預期的偶然性,但同時也刺激了中國電影人無限的想象。誰能料到,一部《戰狼2》能夠躋身全球電影票房第六位,全球影史第56位;沒有小鮮肉也不是大IP的《羞羞的鐵拳》能夠在國慶檔的競爭中一枝獨秀;《芳華》能夠把多年不進影院的老人們吸引到銀幕前,創造出14億的票房成績;一部製作簡陋的愛情題材中小成本電影《前任3》竟然在賀歲檔向20億票房紀錄衝擊……這就是中國電影產業和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充滿了想象力,也充滿了令人驚奇的意想不到的結果。

但無論多麼難以預料,中國電影產業的整體態勢依然是光明的,是一條上升趨勢線,這是中國電影所面臨的最利好背景。觀眾的觀影熱情在,市場的空間在,更重要的是電影人越來越意識到電影品質才是電影的生命線。流量明星、大卡司、大IP、大場面、火爆動作等等,有效但有限,講好故事、演好角色、打動人心、撬動口碑,電影才能真正成為市場主導。這一點,對於電影全產業鏈來說,從投資到後產品開發,都成為了關鍵共識。這種共識,對於推動中國電影行業整體發展的意義不能低估。一個行業,如同社會一樣,一旦良幣被劣幣驅逐,一旦黃鐘譭棄、瓦釜雷鳴,那就必然會走向衰落甚至潰敗,相反則會走向成熟甚至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