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長》:終於,你親手把孩子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最近,一套「家長模擬系統」在遊戲圈火了起來。

這個名叫《中國式家長》的遊戲在 Steam 和 WeGame 平臺上線不久,就藉助 B 站、微博等平臺迅速走紅,光聽名字就很讓人很好奇的同時,也讓不少人第一次過了一把家長癮。

不華麗的畫面,不出色的音效加上名氣不大的工作室,讓這樣一款作品註定沒有光環加持。但憑藉獨特玩法和略帶「情懷」的內容,它甚至一度躋身暢銷榜第二,僅次於《太吾繪卷》,在國產遊戲中不得不說是又一次驚喜。

所以讓人好奇的是,遊戲迷和非遊戲迷們,為什麼會同時對這款遊戲關注和好奇?它又究竟如何劍走偏鋒?這款遊戲還會火多久?在下載並且上手遊玩一段時間後,我嘗試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讓人共鳴的「中國家長」

由名稱你或許能猜到,《中國式家長》是一款角色扮演類遊戲。但它要求你扮演的不是什麼英雄豪俠,也不是法師術士,而是很少被開發者關注的群體——家長,這樣的要素註定不走尋常路,也讓很多玩家眼前一亮。畢竟,習慣了那些內容刺激的「大餐」式作品,這樣一款佛系休閒的甜點會給玩家不同的味道。

《中國式家長》:終於,你親手把孩子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扮演父母這件事似乎在我們很小的時候過家家時就有過,不過當人成熟並邁向社會,才發現一旦組建家庭為人父母,這件事就比想象中要困難得多,作為家庭中的重要元素,中國父母和孩子間的關係其實非常複雜也很獨特,但在這種獨特性之下往往包含有很多相通要素,遊戲正是通過很多這種能喚起人共同回憶的要素來體現樂趣。

首先,遊戲中作為角色成長屬性的要素稱為天賦,包含智商、情商、體魄、想象力、記憶力這五種天賦,當遊戲一開始,從主人公呱呱墜地的一刻起,就要通過這些不同天賦的增強來幫助角色成長,因為天賦的不同,能決定這個孩子日後成為歌手還是科學家(或者其它職業)。

遊戲一開始,就能看到左側面板展示出不同天賦的數值,有意思的是,下方還有一個「安排」按鈕可以用來給孩子安排日常的生活和學習,而且下方還有一行小字用來提示玩家「距離高考還有 XX 回合」,玩家明知道這是遊戲,也還會因為這樣的設定而開始讓孩子認真學習。所以孩子一歲開口說話唱歌,三歲能騎自行車...... 這樣的情況自然就在意料之中。

通過適當的「安排」,主人公可以不斷成長,這其中就會出現很多特色橋段,比如在遊戲中加入的「面子戰鬥」和「紅包」梗,就是讓人非常熟悉的現實中出現的場景,家長之間的攀比往往都是通過孩子來表現,比如在「面子戰鬥」中,隔壁王二孃炫耀自家孩子眼睛大,你就可以培養孩子的技能來反將一軍,比如說自己孩子會嘻哈,一旦面子戰鬥贏了就能為父母增加面子值。

《中國式家長》:終於,你親手把孩子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類似的一些接地氣的設定還有很多,要把孩子從幼兒園、小學、高中一路培養到高考考上好大學,父母滿意度是一方面,孩子精神壓力是另一方面。從小到大的精神壓力來自不同事件,小時候可能是學習成績,稍大一些則是早戀這樣的情節,精神壓力有時需要通過娛樂活動來緩解,緩解成功,主人公的「心理陰影面積」會減小,反之則會增加。

現實中孩子的家庭環境各有不同,但家長的心理狀態幾乎都是相通的,藉助這些共同回憶,開發者讓遊戲在搞笑之中還原了一些獨有的寫實內容,這種讓人共鳴的魅力自然贏得了人們的關注。

簡單也能受歡迎

能想出「中國式家長」的遊戲劇情不算難,因為這幾乎是一代人共同的成長回憶,在各種影視作品中似乎也並不少見,但為什麼這一次《中國式家長》這款遊戲能如此收到關注呢?

除了別出心裁藉助一個角色扮演成長系統來貫穿遊戲核心之外,我認為開發者成功的關鍵在於三點,洞察心理的遊戲內容,簡易直觀的遊戲方式和恰到好處的遊戲元素。

關於遊戲內容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很多,但簡易直觀的遊戲方式則是遊戲能成功的另一大撒手鐧。遊戲本身的天賦成長是通過類似消消樂的形式來完成,並不需要多麼複雜的操作,同理如給父母做家務,甚至進行「面子戰鬥」都是通過簡單的點選完成,這雖然會讓很多人覺得「簡單無腦」,但不得不說對任何新人來說都很友好,所以才能讓很多對遊戲感興趣卻沒有經驗的玩家加入進來。

《中國式家長》:終於,你親手把孩子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與此同時,作為一款單機遊戲,開發者卻給出了遊戲可以一直不斷繼續下去的設定,因此能夠讓玩家不斷操縱角色,按照自己的方式調整教育策略,比如第一代孩子沒能考上好大學,再繼續玩下去不斷成長,下一代就能考上好一點的大學,或者從上一代的清貧畫家,變成這一代的富翁,由於成長每一代角色都能繼承之前的天賦,所以這一點也能讓玩家不斷去循環去玩這款遊戲。

最後,遊戲開發者很好地抓住了遊戲玩法核心,圍繞孩子成長打造了最最重要的元素內容。《中國式家長》選擇的是一個普通的故事,主角是普通人,沒有那麼驚天動地的冒險,但讓孩子健康成長到考上大學到結婚成家立業,這件事對於父母來說就是一次大冒險,而作為玩家的年輕人接觸這個話題,也很自然能聯想到自己小時候的故事,這自然就提升了遊戲樂趣。

《中國式家長》:終於,你親手把孩子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比如小時候上學第一天,主人公不敢一個人過馬路需要自己父母陪伴,再比如主人公能通過在家幫父母做家務換取零花錢,再用零花錢去商店買減壓物品,其中就能看到辣條、吃雞遊戲等物品,讓人會心一笑的同時,也讓遊戲更貼近現實生活。

當然,這款遊戲也還有不少問題。遊戲核心是扮演父母幫助孩子成長,但主視角卻有時是父母,有時是孩子,設定上的混亂在孩子戀愛時、索要玩具時尤其明顯。另外由於小時候學習成績的不同,孩子未來的職業會出現不同,但給人的感覺仍然是要把孩子教育好比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配合傳統教育理念,顯然讓有的玩家變成了嚴酷的父母,成長的選擇如果能夠更直接通過屬性值來顯現也許會更有代入感。

儘管這樣,我們也不難看出《中國式家長》這款遊戲「劍走偏鋒」後的成功,畢竟,很少有這樣一款遊戲既抓住了玩家情懷,讓玩家扮演家長,又真正讓很多人站在父母角度體會到他們的不易。而這樣的遊戲成功也會給更多開發者一個成功示範,也許不久以後,我們還會見到更多「中國式XX」遊戲出現在我們面前呢。(編輯:Rubbers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