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縣「大名府」古城文化


大名府人傑地靈,在歷史上曾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大名府春秋時代屬衛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三國魏陽平郡;北周魏州;唐為天雄軍治,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稱大名府。五代唐曰興唐府,後晉曰廣晉府,又為天雄軍,後漢改為大名府,後周因之,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建陪都,史稱"北京",是宋朝的陪都,當時大名府人口達百餘萬,《水滸》裡多次提到它,後來被淹沒。現在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黃河河沙之中,將來一旦出土,會宛如意大利龐貝古城一樣震撼。金朝時期曰大名府路,元、明、清為路、府、道所在地;元曰大名路,明仍為大名府,清因之,屬直隸省,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民國廢,故治即今河北大名縣。解放後,曾建大名市。今天的大名縣城,歷史上也是一座府城,但這是明朝大名府,並不是北京大名府。

大名境內有五禮記碑、狄仁傑祠堂碑、馬文操神道碑、朱熹寫經碑、萬堤古墓群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遺址、直隸七師校址等。

千年古縣“大名府”古城文化


千年古縣“大名府”古城文化


千年古縣“大名府”古城文化


千年古縣“大名府”古城文化


千年古縣“大名府”古城文化


千年古縣“大名府”古城文化


千年古縣“大名府”古城文化


"大名"這個詞是公元前661年(距今二千六百四十七年)春


千年古縣“大名府”古城文化


大名府

秋晉獻公十六年時,掌卜大夫卜偃從"魏"中測解出來的,說它是興旺強大起來的吉詞。據《左傳》、《史記.晉世家》中載:獻公十六年率領著他的太子申生和趙夙、畢萬兩名官員興兵滅掉了他們國境西南方的三個小國,其中有個小魏國(在今山西省芮城北)。勝利後,獻公把魏國這塊地方賜於畢萬。對此,卜偃作了占卜,結語說。"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此是始賞天開之矣-…今命之大以從盈數,其必有眾。"意思是說:萬是盈數,魏是大名、這樣賞賜是天開其福,今以大名去從盈數,畢萬之後必然要興起來,得到眾多人的擁護。從此,"大名"就成了一個興旺強大起來的吉詞,成了一個後來地地名金冠。

"大名"這個詞,這個金冠用在府名上,始於唐德宗建中三年,田悅任魏博節度使時。自春秋畢萬封於魏,事後,經過一千四百四十三年,到了唐德宗建中三年,即782年的時候,駐在魏州(今大名縣城東北五至二十五里處即魏州治舊址)的魏博節度使田悅與蘆龍軍節度使十滔、恆州團練使王武俊結盟抗唐命,各自稱王,田悅自稱魏王,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為"大名",把魏州的"州"改為"府"。於是"魏州"之名就改為"大名府"了。這是"大名府"名的第一聲,"大名府"名就開始於此。大名縣原來是,唐是元城、貴鄉兩個縣。兩個縣治與魏州州治同在一個城郭裡。魏州改名為大名府了,縣名未變。

"大名縣"名開始於五代後漢。唐朝魏博節度使田悅僭改魏州


千年古縣“大名府”古城文化


大名府

為大名府,唐朝中央是不承認的,仍名魏州。923年李存瑁即帝於魏州,國號唐(史稱後唐),年號同光。,為取吉兆,將魏州改為興唐府,把元城縣改為興唐縣,貴鄉縣改為廣晉縣;至後晉,又把興唐府改為廣晉府,廣晉縣未變,把興唐縣復改為元城;至後漢乾佑元年即公元九四八年,認為"漢"已代"晉",府名縣名再叫廣晉是不適宜的了,於是追緣唐朝日悅魏州改名之意,將廣晉府改為"大名府",廣晉縣改為"大名縣",元城縣名未變。《資治通鑑》後漢紀三中載:"乾佑元年-….改廣晉(其中有府、有縣)為大名府(其中有大名縣)。"這是以"大名"命縣名的第一聲。是"大名縣"名的開始。至此,有了大名府,也有了大名縣。

大名府、縣名稱,自後漢乾佑經後周、北宋、金、元、明、清等六個朝代基本未變,大名府名直到民國二年廢府改道未變,元城縣於民國三年併入大名縣,大名縣名一直傳續至今。民國二十三年版本《大名縣誌》沿革說,按中有一句話:"田悅與後漢以'大名'稱府、稱縣者,不過籍卜堰一言而為之說耳"。


千年古縣“大名府”古城文化


千年古縣“大名府”古城文化


千年古縣“大名府”古城文化


千年古縣“大名府”古城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