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大英帝國比現在的美國還強大,爲何會突然衰落?

無語O__O66078171


第一,當年的大英帝國並不比現在的美國強大,她更像是冷戰時期的美國,因為有法國德國跟她唱對臺戲。第二,英國並不是“突然衰落”,而是有一個漫長的衰落過程。

不過美國不愧為英國的親兒子,他們倆維護霸權的武器完全相同——海軍、貨幣和攪屎棍。

現在的美國海軍強大嗎?

強大,強大到無與倫比,除美國以外的全世界加在一起都幹不過美國海軍,甚至全世界加到一起都幹不過一半的美國海軍。所以坊間一直有一個笑話:

“能打敗一半美國海軍的是什麼?”

“另一半的美國海軍”

但是現在的美國海軍跟當年的英國海軍比,還是差了點兒意思。

從1692年的“大同盟戰爭”到1942年二戰中期,英國海軍一直以世界第一的姿態出現在海洋上。在長達兩百多年的時間裡,誰要說要跟英國海軍開戰,那他簡直是瘋了!


一戰中,英國海軍世界第一,德國海軍世界第二。這第一和第二之間曾經爆發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日德蘭大海戰。雙方超過三百艘重型戰艦在北海海面上用巨炮對轟。德國水兵們憑藉高超的戰術素養和巧妙的戰術佈置,重創英國海軍,打出了很漂亮的戰損比。

可是英國海軍的家底實在是太厚了,即使他們的損失遠大於德國人,可是他們仍然能以數倍的兵力把德國人死死的困在自己的海岸線上,終整個一戰,德國海軍再也沒有看見公海的海水,被譏笑為“存在艦隊”(意思是德國海軍的價值僅僅是存在著)。

到了二戰,當德國和英國宣戰以後,一位德國海軍上將對手下人說:“當德國和英國宣戰之後,德國海軍士兵能做的只有體面的赴死”。

不出所料,德國用了幾年時間造出了人類歷史上最強的戰列艦“俾斯麥號”,寄予了希特勒殷切希望的俾斯麥號第一次出海,就遭遇了皇家海軍的圍毆,當場被擊沉,艦上一千餘人幾無倖存者。二戰中的德國海軍之所以使用潛艇戰術,是因為他們實在是沒法出海。

可是當太平洋戰爭打起來以後,美國開始如下餃子一般造軍艦,海上力量對比迅速失衡,英國海軍的霸權隨著二戰結束而消失。


彭德懷元帥曾經說,帝國主義靠著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大門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英國的堅船利炮不再是世界第一的時候,她的殖民地也就該獨立了。現在的英國海軍,就水面力量而言,恐怕連中國南海艦隊都打不過。

美國不希望一個已經外強中乾的英國繼續坐在世界霸主的地位上。二戰之後,美國和蘇聯共同支持英國的殖民地各自獨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印度等國紛紛獨立,英國勢力從此退回到了本土,只剩下一些海外的小島。

而英國退回到了自己的本土後,就註定了她只能做一個二流國家。

二十四萬平方公里,只相當於中國的一個省,六千萬人口跟湖北省差不多,這樣的國家稱霸全球?

所以在英國殖民地體系崩潰以後,美國順理成章的建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兩次世界大戰耗盡了英國的財富,讓全世界的黃金儲備盡歸美國,美國於是把美元跟黃金掛鉤成為了世界硬通貨,英鎊作為硬通貨的歷史從此結束。

一個國家的霸權,說到底是貨幣的霸權,貨幣的霸權靠軍事霸權來維持。英國的軍事霸權不在了,又怎麼維持英鎊的地位呢?反觀今日的美國,到現在還是能靠印鈔票換來世界上的真金白銀。

在外交政策上,英國和美國是完全的繼承關係,美國完全繼承了英國那套攪屎棍外交政策。

英國的外交政策基本原則就是——永遠不要讓歐洲大陸出現一個霸主。

法國稱霸就制裁法國,德國稱霸就制裁德國,反正無論誰要稱霸,英國就聯合歐洲大陸的老二制裁老大,永遠讓歐洲大陸陷入內鬥,她坐山觀虎鬥。

結果二戰結束,這套玩不轉了。

蘇聯太強大了,用英劇《你好,首相》裡的話說就是“蘇聯強過頭了”。別說聯合老二,就是把老二老三老四老五一直到老一百八十加在一起,整個歐洲除了蘇聯以外所有的國家都捆在一起,都不可能跟蘇聯抗衡。

無奈之下,英國只能投靠美國。加入馬歇爾計劃,加入北約,給美國人當馬前卒。英國成功進行了從把人當棋子到被人當旗子的轉變。

不過現在美國的外交政策跟英國實在是太像了,原則就是看熱鬧不嫌事大。在東亞挑撥中日韓,在中東挑撥沙特伊朗以色列,在歐洲挑撥歐盟內鬥。無論哪邊鬧事,都得請他來當外援,讓美國人在其中漁利。

仔細研究一下英國曆史,你就會覺得美國跟英國實在是太像,絕對是英國的親兒子啊!


小約翰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喜歡的可以關注哦!

大英帝國的衰落並不是突然之間完成的,即有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演變,也包含複雜的國內外因素。下面就簡單討論一下:

大英帝國真正的衰落應該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大英帝國通過鴉片戰爭獲得2100萬西班牙銀元的賠款和香港島領土的割讓,使大英帝國染上了通過戰爭掠奪獲得鉅額財富的癮,而後大英帝國除了軍工相關產業和金融業,其他產業基本上出現了停滯甚至倒退。在大英帝國忙於通過掠奪獲取財富的過程中,德國異軍突起迅速實現統一併國力大增,挑戰了英國的生存底線。雖然英國通過兩次世界大戰成功將德國打倒,但兩次入不敷出的超級戰爭也耗空的英國的國力,無力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陷入了持續的衰退之中,讓位於美國和蘇聯。

英國的衰落既有其內部原因,也夾雜著外部因素,下面就簡要說一下我所掌握的關於英國衰落的原因。

內部原因:

第一,殖民體系過於龐大。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大英帝國強大在於擁有龐大的殖民體系,但大英帝國的衰落同樣是由於擁有龐大的殖民體系。雖然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能夠給英國提供足夠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銷售市場,但龐大的殖民地也需要大英帝國消耗財力物力去進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保持足夠的武裝力量去維護殖民地的統治和鎮壓叛亂,再加上漫長的海上補給和運輸線需要保護,為了壓制可能的海上對手而研發和製造數量龐大的軍艦。英國資本家滿足於既有的通過剝削殖民地獲取鉅額利潤的手段,不願意消耗資源提升產業技術,更新換代生產設備。這些都嚴重的消耗了英國有限的國力和人力資源,拖慢了科技的研發和進步。

第二,金融業發展異常龐大。由於蒸汽機革命爆發於英國,經過快速的增長是英國汙染日益嚴重,再加上戰爭收益引進的龐大資金使製造業在英國不再受到歡迎,金融業乾淨環保的致富方式逐漸成為主流,製造業向殖民地轉移。但去工業化的代價就是各種工業材料價格飛漲,工人薪酬也隨著國民收入整體提升,本土保留的軍工產業等相關產業製造成本相應增加,加大了英國國防投入的負擔,也限制了英國的戰爭潛力。

第三,頻繁的戰爭消耗了大量人力資源。在品嚐到戰爭紅利帶來的巨大效益後,英國統治階級愛上了這種感覺,頻繁的發動各種對外戰爭,而19世紀那種排隊槍斃式的戰鬥方式和第一次世界大戰馬克沁機槍的驚豔亮相都造成大量英國青壯年的死亡,使英國人口素質下降,人口發展停滯。

國外原因:

德國統一挑戰英國生存底線。英國一直以來奉行的是大陸平衡政策,即歐洲大陸上不能出現一個強大的國家威脅英國國的生存。而普魯士在普法戰爭勝利後說是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國,成為歐陸第一強國,對英國的生存底線造成了嚴酷的挑戰。德皇威廉二世繼位後,開始瘋狂的造艦運動,意欲挑戰英國海上霸主地位,為了應對德國的挑戰,英國投入巨量資源與德國開始海軍軍備競賽。更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與英國展開全面廝殺,大量英國青年葬身歐洲大陸,無數英國船隻被狼群般的德國潛艇送入海底,英國本土也被蝗蟲般的德國飛機瘋狂摧殘。殘酷的戰爭耗光了大英帝國幾百年積攢下的骯髒財富,雖然沒有能夠取而代之,卻成功的將大英帝國拉到馬下。

美國的崛起吸走了英國的血液。當美國的工業蓬勃發展之時,英國正在走向去工業化的道路,失去工作的產業工人和失去土地的農民紛紛踏上前往美國的輪船,尋找生活的方向,吸引走英國大量的成熟人和年輕勞動力,使英國人口發展出現停滯甚至倒退。更在戰爭爆發後大量吸引英國的資本逃亡到美國,通過破舊的即將淘汰的軍艦換取英國人手中的真金白銀,逼迫英國廉價出售手中的產業和土地。二戰爆發後,更是逼迫英國將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中處於戰略通道附近的200多個島嶼廉價出售給美國,美國對英國的敲詐簡直是穩準狠快毒辣至極。不但吸走了英國人身上大半的血液,還敲骨吸髓斷了英國人造血的能力,以至於二戰結束後英國不得不大範圍收縮,甚至用逼迫的手段讓殖民地獨立自治。

可以說,雖然英國從一戰開始至二戰結束完成了從世界霸主到二流國家的轉變,但從1840年鴉片戰爭起一系列的錯誤決策,就已經註定英國的衰落不可避免。尤其是過度依賴殖民地的經濟體系,不但沒有成為英國前進的動力,反而拖住了英國的手腳。落後的產業體系加上其它歐洲強國的競爭,加速了英國衰落的過程。美國的巧取豪奪斷了英國人繼續依靠殖民地續命的退路,最終被迫放棄遍佈全球的殖民體系,退回到當初那個小島上等待著有一天可能的東山再起。


汪淳浩瀚


在大英帝國馳騁海上,控制國際市場,廣佔殖民地之時,確實是1500年以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海洋文明達到的國力巔峰。相比之下,諸如海上馬車伕荷蘭,西班牙葡萄牙,歐陸一哥法國等都明顯遜色。英國在國力最高峰時期,統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里,人稱不列顛治世、日不落帝國,覆蓋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所謂的英王子民遍佈世界,同時,主導國際事務,旗幟飄揚於七大洲、四大洋。

自人類步入全球時代,世界格局與權勢轉移有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英國的強大、海外帝國的成長頗具曲折,斯圖亞特王朝時代已見端倪,之後不斷擴張,最終走向全球,英屬殖民地幾乎成為一個國際秩序的代名詞。當然,英國的衰落也不是突然的,和國際形勢與殖民地經濟發展社會開化息息相關,英屬北美13殖民地的喪失,意味著美國時代的來臨。二戰之後,英國基本已經喪失了競逐霸主的國際競爭力和實質性影響力。

全球經略進程中,300多年的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期間伴隨著英國經濟的觸角也逐步遍佈四海,但是最終在國力不支時也經不住各洲民族主義的傾覆,非殖民化運動大大掣肘了英國的控制效率。

代表工業革命後先進的生產方式,海上船隊,軍事能力和文化形態,船堅炮利,高聳的煙筒,征服了當時落後的非洲,北美,澳洲乃至亞洲一部分,建立了大量種植園與地方產業,分包給當地人,實施督查式管理。

不過,傳統宗主國和貿易壁壘的舊模式下,間接統治,以土著治土著,技術、商業、語言和管理模式快速流通。後發優勢下,各殖民地建構法律體系,完善社會基礎,英國的經濟霸權不斷喪失和妥協,逐步被新興的美國、德國和蘇聯等國所取代。二戰最終摧毀了英國原本就已經開始減弱的經濟與財政領導能力,政治經濟秩序開啟重構,屬於英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美蘇成為世界格局的兩極。實際上,20世紀國際關係的形成,與英國的經略與殖民息息相關。

需要補充的是,在不同的時代,英國的國名有別,1707-1801為大不列顛王國。1801-1922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以後,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只是,我們習慣上統稱為大英帝國而已。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英國是一個海洋國家海軍發達,1588年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以後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孕。新航路開避以後在全世界搶佔殖民地開拓海外市場。美利堅合眾國就是由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個殖民地基礎之上不斷向西擴張建立的。英國在世界各地有廣泛的殖民地,印度號稱英國女王王冠上的寶石,英國當吋稱作"日不落的帝國”,有三千多萬平方公里。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從各殖民地搜刮財富的同時也運來工業原料,加工成工業產品後傾銷到各個殖民地攥取鉅額財富。但是英國人把財富沒有進行擴大再生產而是存在銀行吃利息沒有進行擴大再生產,一戰以後英國的工業實力已經蓑落了,世界科技中心已移到德國柏林,二戰以後世界科技中心移到美國紐約直到現在。美國建立以後,兼容幷包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從全世界吸引人材,給各種人才提供自由發展空間和機會。每年吸收數以萬計的學者訪問留學,有多大的氣魄就有多大成就,人也如此。



關東俠客


當年大英帝國比現在的美國還強大,其突然衰落與兩次世界大戰的拖累和科學技術的落後都有密切關係。

如上圖所示,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因為都是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因此幾乎都是盟主級別的存在。所以必然要承擔更多的戰爭保障義務,這樣必然會對其國力產生大大影響。反觀美國由於遠離歐洲戰場,因此損失與英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通過賣軍火還大賺一筆。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雖然也有所損失,但是同樣通過買賣軍火,不但彌補了損失,還有所收穫。甚至在二戰以後,就憑藉在經濟上的強勢地位獲得了世界霸主地位。確立了美元作為世界通用貨幣的地位。從而使美國一直稱霸世界。而英國由於在二戰中經濟受到重創,損失巨大,元氣大傷,再也無法稱霸世界。

其次就是美國本土由於沒有受到戰火衝擊,因而有很多科學家從一戰時就開始遷居美國。特別是當納粹德國希特勒施行對猶太人的令人髮指的大屠殺政策以後。很多猶太裔科學家,都跑到了美國。比如愛因斯坦等。從而在1930年代,使得美國的高等教育和科研進入一條快車道。到了1940年代,美國的科研水平已經冠絕全球,因此才會首先製造出原子彈這樣的現代化武器。而英國的科研在這段時間已經幾乎陷入停頓,完全不是她號稱日不落帝國的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那樣,人才輩出、成果層出不窮。

總之,美國成為霸主客觀上還是和兩次世界大戰有關和美國科研在二戰時的快速發展有密切關係!


地震博士


英國的衰落離不開二戰,當時英國還是還是海上霸主,二戰德國封鎖了英國的海上通道,這時候以殖民而強大的英國弊端暴露了出來,殖民地無法援助本土,本土又被封鎖,面對強大的德國,無法在空軍和陸軍的幫助下抵擋德國,面臨著國滅的危險,當時丘吉爾幾次向美國求援,美國都當做看客,不得以向美國交出了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軍事基地,來換取美國的援助,美國也因此成為一個眾多海外軍事基地的國家,英國從此開始衰落,軍事力量一落千丈,二戰後民族獨立成為主流,世界各地開始軍事獨立,英國有失去大量的殖民地。從此英國的世界地位一落再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國還是一個老牌的強大的國家,


你好1朋友


十八世紀中葉,英國首先進行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取代了英國人傳統的工廠手工業,使得英國社會的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仰仗工業革命的成果,英國的經濟、軍力、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飛速的發展,將歐洲大陸國家甩在了身後,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步入近代工業化的國家。

同時期,英國與當時歐洲大陸最強的法國打了長達七年的持久戰,其結果就是法國國內經濟一片哀號,法國的海外殖民地也悉數被英國奪去。英國成為當時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和殖民霸主。

可惜英國人沒高興多久,就遭到了一記當頭棒喝。由於殖民政策問題,北美的十三塊殖民地說什麼也不跟英國完了,殖民地移民和英國政府大打一氣,其結果就是北美十三州獨立,後來組成了美國。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大英帝國衰落的根本原因可以歸咎於沒能控制好北美,導致美國獨立坐大,成為對英國威脅最大的一個對手

。不過當時的北美還是一塊窮光蛋的聚集地,英國人並沒有放在眼裡。

進入十九世紀後,法國在拿破崙的領導下一躍為歐洲霸主。英國為了制約法國,扶持了普魯士這個小弟,這也給後來英國的衰落埋下了一個伏筆。不過好在當時的普魯士還不強,英國人最大的敵人還是拿破崙。在經歷萊比錫和滑鐵盧兩次戰役後,英國組織的反法同盟徹底擊垮法蘭西第一帝國,英國成為事實上的世界第一強國,主導國際事務達一個世紀之久。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十九世紀的英國純粹是表面強罷了。因為英國的強大,是建立在當時別的國家都還是農業國,它是唯一的工業國,也就是當時的世界工廠。它的產品無論是質量還是產量跟別國比,都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試想別的國家跟它都沒法比,那麼全世界的財富是不是就會源源不斷的流入英國本土?手上有鈔票,英國的軍事力量也必然是最強大的。

但是從十九世紀下半葉開始,歐洲大陸和美國進行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這些國家也進入工業化國家行列後,英國的工業優勢一下子就沒有了。越來越多國家開始保護其原材料的供應和出口市場,並憑藉技術優勢迅速的趕超了英國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這個結果就是英國的產品在世界上沒有競爭優勢,國際貿易市場陷入了萎縮。



其實英國當時是可以避免淪落的,但是由於英國人已經習慣了躺著賺錢,對需要花費大量資金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不感興趣,因此錯過了這次機會。結果英國的工業優勢被趕超,落到了世界第三大工業國的位置。當時的英國人只能靠無形的商品出口(比如金融服務)和殖民地貿易(用行政手段逼迫殖民地買英國的高價低廉產品),才能維持英國整體上的貿易順差。

由此來看,英國的沒落並不是突然的。其實從十九世紀後期開始,英國在世界上就已經沒有工業優勢了。

既然沒有工業優勢了,英國又是靠什麼在世界上又蹦躂了半個世界的呢?這個就是英國人的一個強項了——會站隊!

網絡上有個段子,叫不要跟中國比命長,不要跟英國比站隊。這個段子就是說咱們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幾千年的文化都沒有斷過,而英國這個近代強國,自近代以來就沒有站錯過隊,一直都能屹立在世界強國之列。

英國當時的貿易額佔世界總貿易額的比例雖然一降再降,產品在欠發達國家的市場上沒有優勢可言。但是英國人在世界上會站隊啊!其策略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英國只欺負惹得起的對手,比如咱們得大清,隔壁的印度阿三,近乎於原始社會的阿富汗。利用它的工業優勢逼迫這些落後的國家對它放開市場,靠著資本剝削為自己續命。其它但凡要摻和到和工業國打仗的時候,英國就拉著盟友一起幹,絕對不會自己一家單挑。比如拿破崙三世時期的法國就是英國忠實的盟友,兩個落後的老牌工業國家報團取暖。


但是這個恃強凌弱的策略也有陰溝裡翻船的時候,這個事件就是二十世紀初的第二次布爾戰爭。

布爾戰爭指得是英國和南非的布爾人之間的戰爭。布爾人是荷蘭、法國和德國白人形成的混合民族的稱呼。這些人在老家都是農民,因此按工業化程度來看,布爾人建立的政權屬於典型的落後國家。但是從戰鬥力來看,布爾人也是白種人,深諳近代化戰爭的那一套打法,並且還擅長游擊戰,背後有德國的支持,打的英國遠征軍叫苦不迭。

英國政府為了打贏戰爭,用關稅特惠制拉攏加拿大、澳洲等等殖民地,讓他們出兵幫忙。後來英國雖然打敗了布爾人,但是英國卻耗費了巨大軍費。因此英國政府不得不採取戰略收縮的辦法,將部分海外勢力範圍轉託給加拿大和澳、新等白人自治領,英國本身的戰略重點則轉回歐洲。這一變化,使英國殖民地在帝國體系內的經濟地位卻有明顯的提高,後來殖民地還從帝國內部爭取到了軍事自主的權利。為後來大英帝國的大崩盤又埋下了一個伏筆。

布爾戰爭之後,英國在十九世紀挖的一個大坑開始崛起。這個國家就是普魯士,也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


藉助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二十世紀初期的德國一躍為世界第二強國。德國的工業規模比英國和法國加起來還多。但是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和海外市場規模連英、法的零頭都沒有,於是關於一場爭奪利益的戰爭爆發了,這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聯合十幾個國家打贏了德國,並且還完成了它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海外擴張(奧斯曼帝國的海灣地區和德國的非洲殖民地大多劃歸了英國的殖民體系範圍內)。但是英國在戰爭中的損失也同樣是巨大的,不僅有數百萬勞動力死在前線死亡,更是債臺高築、欠了美國一屁股的爛賬。而且由於英國在一戰期間為了拉攏殖民地參戰,承諾了很多它無法兌現的承諾,比如同意印度自治之類的承諾。後來英國翻臉不認人,搞得殖民地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各個殖民地對英國都是貌合神離。

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英國政府簽署了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了所有自治領取與英國擁有同等的地位,英國的立法機構不再有權干涉自治領內部事務,自治領也將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而這個法案對象不包括印度在內,又惹得印度人對英國非常不滿。後來二戰爆發後,印度人拒絕為英國賣命,逼得英國首相丘吉爾再次開出空頭支票,表示只要打贏了軸心國,就允許印度獨立。



然而二戰結束後,英國又翻臉不認人了,說好的給予印度人的自治權,結果又沒給。這就導致英國的印度僱傭兵發動了起義(印度皇家海軍起義),震撼了英國當局。英國當局在與美國溝通後,認為以二戰後英國的實力跟印度開戰,是非常不明智的。於是被迫同意了印度獨立的請求,揭開了大英帝國殖民地體系瓦解的大幕。

備註:印度在二戰期間的英屬印度軍隊的規模有二百多萬人,並且還擁有兩千多輛坦克裝甲車和近千架飛機。這些印度兵都是正規軍的裝備,而且是剛剛經受了二戰洗禮的老兵。英國本土的軍隊跟印度兵死磕,未必打的贏。

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脫離了英國的軍事體系,加入了美國為主導的澳新美地區安全條約,使得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在太平洋地區新的軍事主導力量,而英國只能有火往肚子裡咽了。

再之後,加勒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在日漸強大的民族主義勢力推動下,尤其是美國的推動下,紛紛開始獨立運動,而英國幾乎從未試圖抵制這股浪潮,只得默默的承認每一個殖民地獨立的事實。尤其是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英國人的頹勢表露的一覽無遺。在這場近乎羞辱的事件中,英法兩個老牌殖民國家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被迫結束對埃及的軍事幹預,以維護美國在中東的利益

從此時開始,英國完全淪為美國的小弟。這樣可以確保英國免於側翼的威脅,同時保證能夠在整個大西洋的航行自由。最關鍵的是,緊跟著美國大哥的身後,還可以在世界各地中分一杯羹。(當年允許北美獨立挖的大坑,現在終於現世報了)



從大英帝國的崛起和沒落可以看出,實際上英國只是佔了工業革命的先機,讓它先於世界各國搶佔了貿易市場和殖民地。但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英國的硬實力就不行了。缺乏了硬實力,英國就只能靠它們最擅長的外交手段維繫原有的殖民體系。然而這種靠嘴皮子維持秩序的方法只能說是一種取巧的辦法,取巧終究是取巧,世界霸主的地位終究還是要靠硬實力才行。

並且英國人太過於高傲,總是把殖民地人民當奴隸看待。丘吉爾私下裡曾經說過:不流乾殖民地人民最後一滴血,大英帝國絕不投降!就把英國人的傲慢顯露無疑。然而殖民地人民不是傻子!當美國崛起之後,澳、新等殖民地迅速抱美國大腿,把英國人甩到一邊。並且還言明,殖民地與英國沒有絕對的利益關係,希望英國不要再要求自治領地政府犧牲本國利益來維護英國的戰略利益。大家都不傻,英國的沒落完全是自找的。

至於說當年的大英帝國比現在美國還強,我覺得這屬於無稽之談。

大英帝國在最鼎盛的時候也就殖民地多,實際上工業產值在方面和上世紀最鼎盛時期的美國根本沒法比。二戰剛結束的時候,美國的GDP佔世界的近一半,大英帝國任何時期都沒有如此鼎盛。甚至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有蘇聯競爭的前提下,美國的經濟仍然佔全世界的百分之四十。這是什麼概念?相當於現在中國加美國在世界上的GDP總量。大英帝國什麼時候達到過這種程度?

至於軍事方面,最鼎盛的大英帝國也沒法跟美國比。今天這個國際環境,即使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況下,所有國家進攻美國,美國還是有足夠的能力把所有國家擋在外面。這種軍事力量,即便是最最鼎盛時期的英國也不敢誇下這種海口吧?要不是外交方面的成功,當年的拿破崙都能讓大英帝國喝一壺的。所以說,當年的大英帝國實際上跟現在的美國其實沒得比。


Mer86


當年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佈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有英國國旗升起。美國曾經也是受制於英國的。也可以說美國就是英國為首歐洲國家移民的結果。美國後來通過發動戰爭獲取了獨立,利用獨特的地理位置慢慢發展壯大了。

英國的衰落也不是一夜之間,而是有各種大的歷史事件衝擊的一個漸進過程。兩次世界大戰是英國加速衰落的導火索。其實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已經開始逐步衰落。當時英國面對美國等新興國家崛起開始有點抓狂,但根本沒有辦法阻滯衰落。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捲入其中,雖然其是最後的勝利者,但巨大戰爭消耗讓英國實力受到了極大影響。與英國受到極大消耗不同的是,美國卻藉機大發戰爭財,獲得了快速發展。英國霸主地位直接被推倒,就是因為二次世界大戰。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摧毀了英國的霸權根基,美國藉機搶到了霸主地位。


深度軍備


其實兩場世界大戰是有意無意的跟英國有很大關係,一戰時期德國在八國聯軍侵華後得到了青島的權利,可後來發現自己的領土面積跟英國比簡直冰山一角,他不甘心,所以他發起了對英國的戰爭,挑戰英國的霸權,最終爆發世界大戰,雖然英國勝利了,德國敗的一塌糊塗,但英國也沒好到哪裡去,德國在一戰後軍隊只能擁有十萬,在1930年德國出現了經濟危機,在戰爭狂人希特勒的領導下拜託了危機很快德國又成為了一個經濟強國,軍隊也訓練有素,結果德國又因為領土問題導致了二戰的發生,這一戰遠遠比一戰更慘,德國差點統一歐洲,英國被打的只有自保,法國馬上投降,雖然二戰最終還是德國敗了,可英國永遠的失去了世界老大的寶座,美國在戰爭時期發了橫財加上軍事實力也強大,戰後就成了世界老大,英國失去了很多領土,到現在只有英國本土上的領土面積了


千古嬴政71


二戰後,美國正式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

雖然二戰後,實力大減的英國成為二流國家,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但作為第二個“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在二戰前就已經呈現衰敗之相。

一,雖然英國發跡於第一次工業革命,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英國發揮的作用不及美國和德國。

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原先的工業產業變得陳舊不堪,海外市場逐漸丟失。

三,英國嚴重的海外經濟依賴,在一二戰中遭受嚴重打擊。

四,教育體制的不足,尤其是在科技教育方面,嚴重不如德國和美國。

五,民族精神的不足,英國人在民族精神方面,嚴重不如德國和美國。為此,德國人曾說,如果我們能有一百年和平,那我們將置英國於死地。

因此,早在19世紀70年代,英國就逐漸喪失獨霸全球工業的地位。一戰前,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不及德國和美國。但英國作為老牌的工業化國家,還是非常富有的,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與英國持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趕超英國。所以,一二次的世界大戰,雖然英國打贏了戰爭,卻失去世界霸主的寶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