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原名《金钱与爱情》而江湖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电影原名《金钱与爱情》而江湖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这个中秋档,入围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江湖儿女》,是一部令人瞩目的新片。上映四天,票房超四千万,创下贾樟柯电影国内最好票房纪录。

被网友昵称为“贾科长”的贾樟柯,这次改变沉闷和难懂风格,在《江湖儿女》中加入了黑帮、爱情、打斗等诸多商业元素,使得电影变成了一部以时代变迁为背景的爱情片。

昨日,中秋佳节,正在马不停蹄为《江湖儿女》路演的贾樟柯,接受了记者的微信采访。

记者:目前影片的票房成绩,是否在预料之内?

贾樟柯:这个成绩非常惊喜,超出预期。从每天1400多万的票房收入来看,除了过去喜欢我电影的观众之外,这次唤醒了非常多非传统的贾樟柯电影观众。

目前自发写给《江湖儿女》的文章,在网络上有600多篇。一部电影能激发出这么多人的共鸣,他们愿意坐下来,写一篇长文来谈论,我觉得就是这个电影的胜利。

记者:在您看来,什么是“江湖”呢?

贾樟柯:我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早年间也有这种街头生活的记忆。我觉得江湖里面的人,有血有肉,是特别有魅力的一些人。

我觉得,首先“江湖”是指激荡的变动的社会背景。像胡金铨电影,《龙门客栈》、《侠女》里的明代,张彻电影里的清代,还有吴宇森电影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江湖故事总是把时间放在一个动荡的、激烈变革的时代。

另外一方面,“江湖”也意味着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还有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是我理解的“江湖”。

但在《江湖儿女》里面,它也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咱们大多数人都是离开家乡去外地闯江湖,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这种四海为家漂泊的感受,其实是在每个人心里面的。

记者:电影选择2001年作为故事开端,这个时间点对您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贾樟柯:江湖的故事,对我来说,并不单单是街头热血、荷尔蒙飞扬的那个年纪,也想谈在时间的变化过程中对人的影响。

放在2001年因为它是世纪之初,那时候旧的江湖道义原则,跟新的价值观、为人处世的方法混在一起。

就好像赵涛去找刁亦男演的大学生,大学生跟他说了一句话:“现在我们都企业化了。”

我觉得这是整个电影的一把钥匙。可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没过去那么简单,可能比过去更简单了,仅仅是钱(的关系)了。

而且2001年,互联网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也是一个很大的变革。

我想写这样一个新的变革的时代,是我自己所经历的,跟我自己的生存体验相吻合的。

记者:有人说您在《江湖儿女》里,塑造了一个为爱情智商不在线的女性形象。

贾樟柯:如果一个女人在恋爱的过程中,展现出超高的智商,可能那个纯度就有问题了。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恋爱中智商不高,都是因为真心相爱不算计,不存私心。或许现在爱情追求智商,是因为纯度不太高了吧。

这个电影原来名字叫《金钱与爱情》。我们看中国人这十几年忙忙叨叨,无非是金钱与爱情。好像我们对情感的依赖、对金钱的依赖,对情感的欲望跟对金钱的欲望,是一样高的。

记者:《江湖儿女》里你用了很多经典老歌,比如《浅醉一生》,有什么指向吗?

贾樟柯:最早听到《浅醉一生》这首歌,是小时候在录像厅里,看吴宇森导演的电影《喋血双雄》。我觉得这首歌代表着浓情厚义。

今天的流行音乐,歌里面那种赤诚相恋的感觉,消失得很厉害。

我一直把《浅醉一生》留在我的歌单里面,就是因为每次听到它,都能够闻到江湖的味道,闻到那种赤诚相爱的味道。

记者:您怎么看贾樟柯电影宇宙这个说法?有影迷认为这是您自恋的一种表现。

贾樟柯:我觉得一个导演忠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忠实于自己所感兴趣的人跟事,称不上是自恋吧。只有你忠实于自己,所描写的人才是电影最有价值的部分,才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调动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电影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导演都是忠实于自己的。像小津安二郎,他一直在拍家庭;比如小说家福克纳,也一直在写他的小镇。

总有一些人,对于很多人跟事是一直无法忘记、无法忘却、无法离开的,我可能属于这种人,我无法离开我喜欢的人群。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就是真实的贾樟柯,而不是所谓自恋的贾樟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