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交通衝擊下的社會百態:1936年的關中西府

1936年,關中西府即將禁種鴉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前身已經成立,現代化的鐵路已經鋪設到西安、咸陽,正在向西府延伸。

新式交通衝擊下的社會百態:1936年的關中西府

徐盈(1912~1996年)

當年6月,徐盈先生乘坐火車到興平,再轉乘汽車到武功縣,寫了《西安以西》。這篇文章中有許多如電影畫面似的細節描寫,注意到了現代化變革中的社會震盪,真可謂獨具慧眼。

新式交通衝擊下的社會百態:1936年的關中西府

本文原發表在《國聞週報》1936年第13卷第30期。

從西安出發

西安不愧舊都,遺留下了四門和鼓樓,令人感到偉大、渾厚和一種東方的嚴肅,這姿態,除了北平以外,都難來和它比擬。

新式交通衝擊下的社會百態:1936年的關中西府

西安(1933年)

部分的改變還是破壞不了整個輪廓,我們還可以追憶到建造時代的雄偉浩大。同時,這些大建築上面,到處都塗著建設西北、復興民族的標語。

新式交通衝擊下的社會百態:1936年的關中西府

西安(1933年)

自從"西安"改作"西京","西安"的舊姿態慢慢著便開始在褪消,逐漸地,城牆中間多開了幾個透氣的門洞,馬路開始在展寬,行人道鋪砌,鋼骨的電線杆子豎立起來,便使這古城電氣化了。

新式交通衝擊下的社會百態:1936年的關中西府

鐘樓附近(民國),注意電線杆

這都是隴海鐵路二十三年底通車西安後的成績。

去年底,車又通咸陽,這一期進展太慢,只有二十二個公里。但本年六月,通達興平,不久就要通車武功農業專校站了,卻已然走出……

未完,如需閱讀完整版,請看照片右下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