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65146090
蘇聯軍隊為什麼佔領伊朗,首要原因是伊朗是德國的親密友邦,當時的伊朗是1924年建立的巴列維王朝,國王禮薩汗與德國關係極好,1927年,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獲得伊朗全國郵政運輸的特許權。1928年,德國公司又承包了伊朗北方鐵路的修建工程。1930年,就連伊朗國家銀行的經理也成了德國人。
希特勒上臺之後,他認為德意志人和伊朗人同屬雅利安民族,都要反對共產主義的擴張。而伊朗也需要德國幫忙防備宿敵英蘇,所以德伊關係迅速走向密切化。當時,伊朗有五千德國專家,火炮、步槍、手槍全由德國製造,德黑蘭大學德國人管,數以千計的伊朗學生去德國留學。德國在伊朗的對外貿易中居首。伊朗向德出口羊毛、棉花、鉛礦、錫礦、水果和皮貨,進口機器、電訊器材、汽車、化工產品和藥品等等。
二戰初期,伊朗與德國的貿易仍未中斷,轉經蘇聯進行貿易。而在蘇德開打之後,伊朗又成為盟國唯一一條援助蘇聯的路線。如此重要的一個國家,掌握在德國人手裡,不論是英美還是蘇聯,都不可能允許。所以在1941年,英蘇便聯合出兵,迫使親德的禮薩汗國王遜位。伊朗境內的德國人全部被捕,其中一半人被蘇聯挑去,流放西伯利亞;另一半人則被英國人流放到澳洲。巴列維成為伊朗新國王,與英蘇簽訂了新條約,英蘇均表示,保證尊重伊朗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會在對德戰爭結束6個月之內完全撤出伊朗。(而在此期間,蘇聯便在伊朗北部搞了一個“伊朗人民黨”。)
兩年之後的1943年,美、英、蘇三國發表了德黑蘭宣言,承認伊朗"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戰爭中所作的貢獻",三國保證增加對伊朗的經濟援助,在戰爭結束後保證維護伊朗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罩面罩的伊朗女性)
但後來的事實,卻是英美都撤了,老蘇卻在伊朗北部賴著不肯走,還組建了兩個"人民共和國",脫離伊朗。
這下不但伊朗怒了,就連美國也怒了,要求蘇聯從伊朗撤軍,停止干涉伊朗內政。老蘇說不幹俺的事,是伊朗人自己覺悟了要革命,蒙古不就是這樣獨立的嗎?於是英美立即停止從伊朗撤軍。伊朗跑到聯合國控告蘇聯違背聯合國憲章。
但蘇聯仍然不走,甚至將幾百輛蘇聯坦克在步兵的密切配合下開進伊朗,直到杜魯門施加壓力,說你們要是再不走,俺們就“將一如既往地做出反應。”最終就是在美國的壓力下,斯大林只能撤軍,嘴上說五到六週全部撤出,實際上花了九周之後才全部撤出。
伊朗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最終蘇聯的入侵被制止,但某大國就沒這麼運氣好了,偌大一塊土地,全部以獨立的名義拿走,成為蘇聯的囊中物!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整個19世紀,英國和俄國在從土耳其到阿富汗展開了反覆的戰略爭奪,對於整個中亞地區形勢以及對於伊朗未來的發展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崇信伊斯蘭教的伊朗各族民眾,對於西方列強特別是虎視眈眈的近鄰俄國一向敵意很深,俄國吞併格魯吉亞事件,使俄伊之間的仇恨加深,並使伊朗的決策者在以後的戰略決策中始終不忘向俄國的復仇意願。當競爭越來越激烈時,英俄都感到在伊朗的競爭將把它們拖入一場戰爭。為了避免這一後果,同時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德意志帝國,兩國在1907年8月31日簽訂了一項協議。從靠近土耳其的席林堡起,經伊斯法罕、亞茲德,直至東北角的哈瓦夫,這條線以北79萬平方公里的地區被劃為俄國的勢力範圍。伊朗東南部,自阿巴斯港至亞茲丹一線以東面積35萬平方公里的地區,被視為“對英國的戰略利益至關重要”,因此成為英國的勢力範圍。其餘的伊朗領土為“中立地帶”。
1917年3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倒臺,七個月後,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成立,1917年11月15日,人民委員會通過了《俄國各族人民權利宣言》,宣佈徹底廢除沙皇和臨時政府推行的民族不平等,爭吵和殘殺的政策。蘇維埃新政府宣佈與沙俄時期對伊朗侵略和壓榨的政策相決裂,維護伊朗的獨立並努力和伊朗建立睦鄰友好的政策。1918年春,蘇維埃從伊朗撤出了自革命以來就所剩無幾的軍隊。
1920年6月4日,在蘇俄的支持下,伊朗境內的吉朗的蘇維埃共和國政權建立。1920年5月20日,蘇俄向伊朗發出照會,聲稱紅軍進駐伊朗目的是肅清英國在伊朗支持的俄國反革命分子,並且保證一旦完成任務,紅軍會立刻撤離伊朗。然而,蘇俄如此目中無人的把軍隊開進伊朗領土進行內戰的做法讓沃蘇格·杜拉政府無法容忍,他立刻向國聯提出指控,要求國聯為伊朗做主保護其作為弱小國家的利益。1921年3月23日,英國答應了伊朗的要求,並於5月中旬撤出了全部的駐軍。鑑於英國撤軍,蘇俄沒有繼續留在伊朗的理由,6月初蘇俄從吉朗撤軍回國。至此,伊朗的軍事被佔時期宣告結束,伊朗終於嚐到了久別的沒有外國軍隊干涉的平靜。
蘇德戰爭爆發,數週之內給戰備不足的紅軍以沉重的打擊,佔領了蘇聯的大片領土。德國人的戰略意圖是先取高加索產油區繼而越過伊朗。1941年6月,英國為了防止德國擊敗蘇聯影響伊朗的石油,曾想過單獨出兵伊朗,然而德國的威脅事關英蘇在伊朗的共同利益,所以這兩個老對手不得不聯合出兵伊朗。
1941年8月25日,恪守中立的伊朗受到自南(英國)、自北(蘇聯)兩方的攻擊。駐守伊拉克的英軍從嘎斯西林一巴赫塔朗軸心區開進伊朗;蘇軍分三路進攻伊朗。8月28日,福魯吉為伊朗新首相,其內閣於當天宣佈了禮薩·汗下達的全面停止軍事抵抗的諭旨。隨著禮薩·汗的退位,德國的影子在伊朗的消失,被伊朗的執政者捧為上策的“第三國外交”淹沒在蘇英兩國勝利的進軍中。
1944年蘇伊石油危機是蘇伊兩國關係的轉折點,此時的同盟國與軸心國的戰爭結局已經明朗化,斯大林的對伊政策中再也不需要列寧所提出的加強伊朗的民族獨立和統一、不干涉伊朗內政的政策,代之而起的是斯大林對伊朗的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的強權政策。
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5月16日伊朗向盟國發出照會正式要求他們撤出駐在伊朗的軍隊。美英兩國對伊朗的要求做了肯定的答覆,但蘇聯拒不答覆。1945年伊朗阿塞拜疆的局勢不穩定,蘇聯企圖對這個通向波斯灣的國家進行控制,但它更為具體和直接的目標則是在北部,著眼於把伊朗的那一部分變成蘇聯的經濟禁區。1945年12月12日,阿塞拜疆民族議會在大不里士召開,宣佈成立“阿塞拜疆自治共和國”,皮沙瓦里任自治政府的總理。
伊朗此時的政治形勢十分的敏感,伊朗和蘇聯發生的一切都被英國人看在眼裡。自1945年秋,美國也插足伊朗事務。美國堅持關於伊朗的德黑蘭宣言,希望駐伊蘇軍不要阻礙伊朗政府行使主權。英國也向蘇聯發出了一份照會,卻被莫斯科拒絕了。1946年3月18日,伊朗代表阿拉因蘇聯違反1942年蘇英伊三國條約、1943年德黑蘭關於伊朗的宣言及聯合國憲章,且至條約規定的1946年3月2日蘇聯依舊在伊留駐軍隊,繼續幹涉伊朗內政而將蘇聯又一次告上了聯合國。
1946年4月4日,蘇伊簽訂了卡瓦姆一薩德契科夫協定,規定蘇聯必須於5月9日將軍隊撤出伊朗。蘇聯與伊朗方面己經達成了以撤軍換取伊朗在石油上的讓步。蘇聯認為憑藉這一石油協議也能對伊朗事務施加重大影響。不過1947年1月11日伊朗大選開始,10月22日卡瓦姆一卡德契科夫協定被議會否定。石油利益泡湯了,楔子被拔了。蘇聯在伊朗大勢已去。美國成為了最後的贏家,於是向伊朗提供了包括經濟、軍事、教育等全方位的援助,加強了巴列維王朝的統治地位,伊美也因此逐漸成為夥伴,美國在伊朗地位的最終確立。
諍聞軍事
蘇英在二戰時期一北一南分區瓜分佔領了伊朗使得伊朗事實上近乎於亡國,而且在1944年蘇聯又在伊朗北部扶持了一個阿賽拜疆人民共和國分裂了伊朗,只是在二戰後伊朗的巴列維王朝投入了美國的懷抱在美國以武力(包括核武器)的威脅之下1946年蘇軍不得不退出了伊朗,”阿賽拜疆人民共和國“隨後被伊朗中央政權消滅。這也是伊朗人雖然是反美但也仇蘇的歷史原因。
牧羊人38241019
這件事情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那個時候為了解決伊朗方向的石油會支援納粹德國的作戰行動。這樣一個隱患,也為了能夠解決前蘇聯在戰爭的時候後方的安定問題,所以英國和前蘇聯一起共同約定一起出兵佔領整個伊朗。
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也就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那個時候。關於西方陣營和東方社會主義陣營之間,兩者在戰場上面交錯的那些地域,就產生了一些問題,勢力範圍,比如說比較著名的柏林問題,德國問題,巴爾幹半島問題,朝鮮半島問題,還有包括伊朗問題,從現實意義上來講,這幾個主要的問題實際上是當時前蘇聯崛起以後與世界這幾個大國之間對話的時候,要求自己的勢力範圍要擴大,但是其他幾個國家不同意,所以針對這幾個戰略要點,前蘇聯跟美國之間產生了一波又一波的博弈。
在這其中就伊朗問題,前蘇聯向美國選擇妥協,撤出了伊朗。
這點看上去不可思議,因為前蘇聯並不是那種肯輕易讓步的人,但是前蘇聯就是在伊朗問題上做出了讓步,雖然他自己扶著起來一個政府,但是最後這個政府沒用,最終,伊朗政府完全投入了美國人的懷抱,前蘇聯也撤離出伊朗,那問題就來了前蘇聯為什麼要撤,他不在乎伊朗嗎?
別驚訝,他當時還真的不在乎伊朗,對於前蘇聯來說,巴爾幹半島問題已經解決了,西方人沒有插足巴爾幹半島,巴爾幹半島上面的南斯拉夫聯盟就是自己前蘇聯的勢力,當時前蘇聯主要的作戰中心,或者說主要的政治中心在哪裡?在柏林問題上,在德國的問題上,美蘇兩大佬圍繞德國這個戰略要點,可以說在1945年到1949年之間爆發過數次大的紛爭。
前蘇聯認為柏林這座城市是由前蘇聯人佔領的,而且柏林全部位於東德境內,(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因此柏林城必須全部交給前蘇聯來管轄,但是美國是絕對不會吃虧的,他覺得在。前蘇聯腳底下能埋一顆釘子,就是一顆釘子,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美國人選擇就是死命地膈應前蘇聯,你要泊林城,我不給你你斷水,我送水,你斷電,我送電,你斷物資,我送物資,總之一句話,西柏林,我永遠不會讓他倒下,我的軍隊就一直駐紮在西柏林,除非你跟我開戰。
當然前蘇聯這個時候也感覺有一點兒內虛,經歷過史詩般的衛國戰爭,用歷史上面最慘痛的代價贏下這一場戰爭以後,前蘇聯國內可以說是滿目瘡夷,他沒有太大的底氣來面對美國,那個時候,前蘇聯緊急的從一系列衛星國掠奪物資來治癒本土的戰爭創傷。
所以經常在這些問題上面,前蘇聯顯得有些底氣不足,為什麼自己家裡面還破敗著呢,還需要東西去修補,家裡面的貼用你這個時候開戰呢,等於自討苦吃。
此時此刻,美國人就盯準了前蘇聯這個點,但是柏林城他們要不下來。他們將目光投向了伊朗,伊朗這個時候由於剛剛經歷過戰爭,國內是滿目瘡夷,百廢待興, 要錢,要發展,因此他們就向全世界招標,說你們兩個大佬誰能給我錢,給我錢我就跟誰姓。
前蘇聯表示我沒錢,我還要搶別人錢來治我的戰爭創傷的我哪兒拿錢給你呀?美國人說我有,好,不用選了,伊朗直接同意歸屬美國人,有奶就是娘啊!美國人既給武器又給錢又給資本,反正就是儘量的討好伊朗當時的政府,前蘇聯是有力都使不上,如果說針對伊朗問題,前蘇聯武裝力量奪取的話,那麼前蘇聯將面臨在柏林這個方向上力量的空虛問題,且在伊朗這個方向上來講,美國人由於他投送能力更強,從東歐平原到伊朗沒有修鐵路,因此前蘇聯的戰略投送能力是不如美國人的,真正在這個地方打起來,前蘇聯沒有勝算,反而因此還會丟了東柏林,那麼對於前蘇聯是得不償失的。
並且伊朗這個方向上真正對前蘇聯產生影響的是什麼?石油,但是前蘇聯不缺石油,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前蘇聯強大的工業巨人就是建立在他本國石油產業出產大量的低端的石油,所建立起來的,因此前蘇聯不缺石油,他犯得著為了自己本來就有的東西,還要去搶更多東西,然後跟其他國家開戰嗎?犯不著。現在主要的戰略中心仍然還是放在柏林身上。
因此,前蘇聯人覺得伊朗這塊土地可有可無,我的重心仍然是向西去打通西歐,而不是向南去打通那非洲啊,還有一些鳥不拉屎的地方,所以我不會犯著惹眾怒的危險,去吞併伊朗這一個完全就是自討苦吃,伊朗,我直接就讓給你,中東這塊土地,我暫時也不要了。
但是讓前蘇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正是中東這塊土地給了美國人在冷戰期間最大的幫助,通過掌控中東這一塊世界最大的產油地帶,控制國際油價摧毀整個前蘇聯國內的GDP,從經濟上面壓迫前蘇聯,前蘇聯萬萬沒有想到,經濟是當時自己的一個妥協造成了這麼一系列嚴重的連鎖反應,等你再次想介入中東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地方已經被美國人給經營好了,就是一個天大的坑等著你跳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