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地名故事——鄖陽區南化塘鎮的由來

觀眾朋友大家好,探尋十堰地名故事,今天我們來到了位於鄖陽區的南化塘鎮,今天的天氣不是很好,整個南化塘鎮籠罩在一片雨霧當中,把這個地方更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那今天我們就來到這裡,探尋南化塘地名的由來。 【解說】:行走在南化塘鎮時,我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這裡的人們習慣地將自己的鎮名簡稱為南化,而唯獨省去一個“塘”字。經過多方打聽我們才知道,當地人之所以這樣稱呼,竟然是因為“南化”一詞源於這裡世代流傳的一個故事。 【同期】:當地村民 張勝國 據聽老輩子人說,原來南化的南是困難的難,南化據聽說就是王莽追劉秀的時候到這個南化,地勢比較險要。這裡的地理位置比較差,所以說包括這個道士在這裡化緣都是說地勢險要,條件惡劣。 【解說】:相傳,故事發生在西漢末年。當時,因為王莽纂權稱帝而導致民不聊生、農民揭竿而起的事件屢屢發生,全國一時間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在眾多的義軍首領中,有一位以智慧、果敢而著稱,他就是劉秀。 【同期】:市藝術研究所所長 趙伯賢 他就是以作為皇室的後代,他肯定是有他睿智的一方面,有他剛毅的一方面、勇猛的一方面。他就採取的是你追我就逃,我不和你硬拼。反正不管是在南化這個地方,整個在我們十堰地區廣泛都有王莽追劉秀的故事。 【解說】:王莽與劉秀的故事的確在十堰地區流傳廣泛,例如丹江口市的石鼓鎮,傳說就是因劉秀在此擊鼓振奮軍心而得名。那麼,南化的地名又源自怎樣的一個傳說呢? 【同期】:市藝術研究所所長 趙伯賢 王莽追劉秀,追到我們這個地方以後,他就仰天長嘆,他說難以造化,後來別人就是艱難的難,難以造化就是南化。 【解說】:在傳說中,劉秀所提及的“難化”與當今的“南化”雖然意思完全不同,但其字面發音在當地人口中卻高度相似。不過,後人最終還是以“難”字不雅而改用“南”字作為諧音,稱這裡為南化。 【解說】:時光飛逝,斗轉星移。關於王莽追劉秀的故事真實性,現在早已無史可考,不過這個傳說卻在當地一代代的流傳開來,最終成為了南化塘地名來歷裡最為廣泛也最有群眾基礎的一種說法。 除了這個說法以外,在當地我們還了解到,南化的地名由來與相鄰的荊紫關還有些聯繫。 【同期】:市藝術研究所所長 趙伯賢 們這個地方是鄂豫陝三省交界的地方,我們旁邊就是三省交界荊紫關,它是一個大鎮也是一個名鎮。荊紫關的名氣從歷史上講,因為丹江水從它那裡進過,所以名氣比我們大。所以我們這裡的另一個說法,就是我們這個地方位於荊紫關的南方,這個我從地圖上查,它的確是位於荊紫關的南方,所以叫做南化。 【解說】:在南化塘鎮,其實還有許許多多的小地名也十分有意思。例如南化村的二、三、四組的所在地就被當地人稱為“漢王城”。 【同期】:當地村民 李成光 漢王城就在我們南化三組,說明我們都是漢王城的人,漢王從我們南化經過在那裡歇了一夜,因為這個地名我們就起個漢王城,就是南化三組。 【解說】:除了地名奇特以外,當地人認為漢王城的周邊還存在過一些奇特的自然現象。 【同期】:當地村民 李成光 原來那個地方所有的點,都是多厚的蟲子,結果漢王從這裡過了一趟,休息一夜,突然就是那個範圍沒有蟲子了。 【解說】:然而,傳說終歸是傳說。如今的南化塘鎮,一棟棟小洋樓拔地而起,乍一看來,還頗有幾分城池的模樣。 【同期】:市藝術研究所所長 趙伯賢 現在的漢王城就是我們南化塘集鎮的中心,基本大部分就建在漢王城上面,這也可能是從古至今所謂的一個巧合、一個淵緣。 【解說】:南化塘鎮的這個地名由來既然傳說是與劉秀有關,那麼其後面墜著的一個“塘”字又該作何解釋呢? 【同期】:市藝術研究所所長 趙伯賢 為什麼叫塘呢?不是我們這裡大池塘多,小池塘多,不是這個意思。它是古代,包括到後來的唐宋元明清,它是一個驛站,相當於是一個傳遞文書,關於巡視落腳的地方。 【解說】:關於“塘”字的含義,還需要從古時的驛站講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出現了郵驛;秦漢時,各地設驛騎,由兵部所管轄。到了明清時期,這些驛站又大多與軍隊一同設置,成為一道道關卡,官方按照大小不同或者兵力部署不同將其分別稱之為塘、汛、鋪。據清代編修的《鄖陽志》記載:“鄖縣塘、汛二十有九……《六部成語》一書則記載,“比汛狹小曰塘、比塘狹小曰鋪”。 【同期】:市地方誌辦公室副主任 李德甫 因為那原來是個重要的驛道,因為當時的驛道是當時官方的物資、官員、信件傳遞的一個重要的交通驛道,為了保證它的安全,在那設了一個塘,那個塘是土字旁一個唐朝的唐,水塘的塘。 【解說】:緊鄰鄂、豫、陝三省邊陲的獨特地理位置,讓南化塘這個昔日深山裡的小村莊逐漸成為了一個繁華一時的交通樞紐,當年南來北往的商人們在此建會館、設碼頭。不過可惜的是歷經時間的流逝,這些建築目前大多都已不復存在。僅僅在南化塘中學的校園內還保存著一塊石碑,記載了這裡的船幫為祈求平安而修建楊泗廟的事情。 【同期】:市藝術研究所所長 趙伯賢 楊泗廟它是楊泗神,它是一個船幫,相當於他們的一個祖師爺,祈求神靈庇護,保護歲歲平安,它建廟立碑作為一個紀念,就是這個廟建於什麼時間,哪些人,我們來捐資建設的。 【解說】:從一張經過技術處理的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座曾經的楊泗廟始建於清嘉慶年間,距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 【同期】:市藝術研究所所長 趙伯賢 也就是說以前的交通道路不是很方便,它主要是靠所有的貨運,包括人的進出,它主要是靠水運,當時應該說這裡還是非常繁華的地方,它才建這樣的一個廟。 【解說】:的確,翻閱地圖我們就可以發現,南化塘鎮當年不但有陸路通往陝西商南和河南淅川,還有水路可以通過流經其境內的漢江支流——兆河、滔河等河流直達到丹江,在匯入漢水後,上可抵漢中,下可達襄陽、漢口。可以說舊時在鄖陽府城之外,陸路上最大的驛站當屬白桑關,鄖北地域最大的水旱碼頭就是南化塘了。 【同期】:市藝術研究所所長 趙伯賢 南化塘這個地方,塘這個地方相對來說就是比較大的一個接待的驛站,它要比鋪,比方說我們下有梅鋪,梅鋪它從規模上、接待能力各方面要比南化塘小。 【解說】:除了豐厚的歷史遺存之外,作為十堰地區的門戶鄉鎮,南化塘鎮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還一度見證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無數革命先烈在這裡前赴後繼所留下的永不磨滅的歷史印記。這些傳奇為當地更增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最終也使得這裡成為了一片紅色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