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不是中國領土,卻講漢語用漢字,教科書上寫祖國首都是北京

在中國的雲南和緬甸交接的地方,有一個地方叫做果敢,是屬於緬甸的,它的面積大約有2700平方公里,在那裡的人口大約有25萬人,但是有百分之九十是華人,但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華人會選擇在異國他鄉安家呢?

這還要追溯到明朝末年,天災人禍不斷,烽煙四起,李自成、張獻忠在內不斷攻城略地,關外大清不斷蠶食。李自成更是趁亂打進北京城,崇禎皇帝被迫自殺。但是,大明的抵抗還在繼續,南明時期,中華大地屍橫遍野,百姓流離失所。

此地不是中國領土,卻講漢語用漢字,教科書上寫祖國首都是北京

清王朝虎視眈眈的進攻,還有南明政權劇烈的內鬥,而到最後一個南明王朝永曆王朝朱由榔,在雲南堅持抵抗。只可惜兵力不敵,最後還是從廣西和雲南一路落魄逃亡到緬甸。只可惜逃亡進緬甸也逃不過吳三桂的魔爪,1661年吳三桂率清兵十萬衝進緬甸,逼迫緬王將朱由榔交還清軍,押回昆明,不久後,一代君王永曆帝就被叛賊吳三桂絞死於異鄉。

其手下士兵一部分自殺,一部分降清,一部分隱姓埋名,過著老百姓生活,最後一部分由楊高學帶領穿梭在在雲南緬甸一帶,開展游擊戰爭,繼續反清復明。他們在荒蕪的緬甸地區開荒建立自己的家園,在當地休養生息,以後世代都在那裡生活,後來發展到幾十萬人,擁有強大的武力,十七世紀末,清政府在緬甸登尼設立“木邦宣慰司”,但由於鞭長莫及,實際上統而不治,成為“化外之邦”,果敢土司既不臣服於清朝皇帝,也不受制於緬族政府,儼然一個獨立王國。

此地不是中國領土,卻講漢語用漢字,教科書上寫祖國首都是北京

1852年,英國殖民者侵佔緬甸,中國開始失去對這片土地的控制權。之後英國逼迫清政府簽下了條約,所以當時生活在果敢的漢族被改為果敢族,漢語也改成了果語。1941年由英國殖民者頒佈土司楊文炳次子楊振材為“印襲官”的敕封碑,確立了英緬抗日時代楊家的末代土司地位。

離此碑幾百米處,建有抗日將士陣亡紀念碑,抗戰時果敢人與中國遠征軍93師配合,在果敢老街、西山區大水塘一帶浴血奮戰,使1000多名日寇在此斃命。因為對緬甸抗日保土有功,1947年在緬甸立國的“班弄”會議,土司楊文炳作為“果敢族”的代表參加了民族加盟緬甸聯邦政府的簽字儀式,緬政府總算正式承認300年來不被接納的果敢族為其境內合法少數民族。

現在的果敢,雖然還是緬甸的一個邦,但是學校教授的是雲南漢話,手機是中國移動號碼,座機也是雲南臨滄區號,電力由南方電網通過雲南電網向老街變電站輸送。還有一點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在他們的學生的課本當中,印著的是“偉大的祖國的首都是北京,有著960平方公里”,“果敢族”人一直為自己是華夏子孫驕傲而自豪。

此地不是中國領土,卻講漢語用漢字,教科書上寫祖國首都是北京

2008年5.12汶川地震,果敢電視臺第二天發出倡議書,希望大家為同胞捐款。一位果敢女教師對孩子們說,“同學們,咱們說說祖國汶川情況,汶川地震了,百姓無家可歸,街上到處是屍體,祖國有難,同學們做點什麼呢?”一個女生哭了,帶動一片哭聲,這天中午,全校學生無一人吃飯,省下飯錢全部捐給汶川,這種事情在國內任何一所學校都未發生過,包括四川的學校在內。彭德仁先生在全果敢帶頭第一個捐款, 那位女教師本人捐了半月工資,果敢人民共捐款111萬元。

111萬,對果敢這麼一個貧困山區而言是個天文數字,緊隨其後的佤邦共捐60萬,緬北其他各邦0元。老撾政府捐款236萬, 蒙古政府捐款210萬,緬甸政府捐款205萬,朝鮮政府捐款100萬,土庫曼斯坦政府捐款800元, 科威特政府0元, 澳大利亞政府0元。不要嘲笑土庫曼斯坦的800元,畢竟比澳大利亞0元要強。從以上捐款數字可以看出果敢對中國的真誠情感。果敢捐款金額高於朝鮮,而1950年為幫助北朝鮮政權,中國付出了12萬人的生命,只不過換來100萬元捐款。

此地不是中國領土,卻講漢語用漢字,教科書上寫祖國首都是北京

​歷史的車輪輾轉300 多年,曾經剛到緬甸的那段艱苦日子已經過去,這些流落異鄉的華人最終也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名族的團結,發展成了今天緬甸的果敢族,一個生活在別國的“中華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