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秦法在秦國施行,使秦國強大,而統一後只是推廣到全國就成了暴秦?

我愛亢小丹


秦法在秦國施行,雖然能使秦國強大了,但是而統一後只是推廣到全國就成了暴秦,是因為打碎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秦朝統治者不得不通過暴力來維持統治!

在商鞅變法以前,雖然戰國時代各個諸侯國都存在貴族和平民之分,但是各個諸侯國都允許各種學說的存在。從而使得整個國家都可以在討論甚至爭論的基礎上解決問題。而商鞅在秦國的變法,雖然客觀上對統治階級絕對有利,但是在中央集權的情況下,國家統治者必然為了其利益而要求一切人都要為其服務。所以,秦國國民雖然感覺自由被剝奪,但是由於通過戰爭,他們可以通過獲得軍功而獲得爵位、金錢等。因而使得他們可以支持秦國的變革。簡單說就是這相當於戰時情況下,採取的極端情況。

但是,當秦國統一六國之後,雖然現在看起來書圖文、車同軌是個好事兒。但是對於當時很多諸侯國的臣民來說,他們不僅不能忍受做秦國的臣民,而且也不能接受自由被束縛、思想被控制。所以到秦朝二世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後,原來楚國貴族項羽馬上也起兵推翻秦朝統治。可見,對於當時很多諸侯國的人,還是更懷念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狀況!


地震博士


所謂秦法嚴酷,其實是一個謊言,秦朝之所以會成為暴秦,主要在於秦始皇的濫用國力,老百姓不得休息,陷入非死即反的困境。而倘若合理運用秦法,秦斷不會二世而亡。為什麼這麼說?咱首先來看,嬴政一共在位36年左右,前26年他在做什麼?殺嫪毐、流放呂不韋,而後滅韓滅魏滅趙滅燕滅楚滅齊,單是一個白起率領的軍隊,就殺了近90萬人。皇甫謐《帝王世紀》說:“計秦及山東六國,戎卒尚有五百餘萬,推民口數,當尚千餘萬。及秦兼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殺傷三分居二。”也就是說,秦國吞併六國的戰爭,使軍民死傷三分之二。

也就是說,單是一統六國,秦國就殺掉了山東六國三分之二的人口,這個數據,你拿去和殺人如麻的希特勒比,哪個多?

殺了這麼多人,剩下的六國之人,幾乎家家戶戶都和你有殺父之仇、殺兄之仇和殺子之仇,你說說看,這個仇找誰去報?

好,就算他們不想報仇,只想活命,那麼秦始皇接下來的國策又是如何的呢?

第一樁,是修阿房宮與驪山墓,秦始皇徵發了多少人呢?最高峰時達70萬人,而為秦皇陵陪葬的妃子、工匠等等又有多少呢?據說秦皇陵關閉之際,還能聽到裡面的鑿擊聲(想逃出來)。自然,這個具體數據,要等開啟陵墓才有可能得到。秦漢之際,有個打驪山逃出來的修墓人,後來做了盜賊,再後來便成了項羽的部下,他便是英布。

而此後起義軍進逼關中之際,秦二世大為震驚,問:“怎麼辦?”一個叫章邯的財務官跳出來說:“盜賊已經來到這裡,兵眾勢強,如今調發近處縣城的軍隊為時已晚。驪山刑徒很多,希望赦免他們,發給兵器,讓他們出擊盜賊。 ”於是大赦天下,財務官章邯變成了領兵大將,帶領驪山刑徒上戰場,一下子便打敗了起義軍。可見當初被抓去驪山的70萬人,主要是社會上的精壯勞動力。第二樁,是修長城。先說長城,秦之前其實不是沒修過長城,趙國也修長城,燕國也修長城,為什麼前者百姓不抱怨,而後者憤怒。因為之前的修長城,是一個長期性工程,慢慢修起來的。而且修城的人,就是靠近邊疆,受過草原民族侵襲之苦的百姓。他們修長城,一個是農閒季節才修,一個是確實需要修,所以他們沒有怨恨。

而秦始皇呢,是從全國徵發勞動力,很多齊、楚、魏之地的農民,被強行徵募到北方邊地修長城,一個原因:他們不是當地人,沒有理由受這苦;另一個原因,幹活的強度也太大,以前三國修長城強度沒這麼高。即便如此,修長城的人也沒有造反,造反的是留在家鄉和出發走到半途的人,因為畏懼。畏懼的人是最容易造反的,因為他們想得一條生路。

此外,其實還有幾條。但放不下了,總而言之,秦國的法律雖然嚴酷,但只要是法,只要公正,就沒有造反的理由。令秦人造反的不是秦法,而是秦始皇的濫用民力,換句話說,是嬴政和他的兒子,將舉國百姓,逼到了非造反不得活的境地之上。

實際上,雖然秦始皇的人氣很高,但這完全建立在非真實的基礎之上,倘若你真生活在那個時代,要麼造反,要麼去死,沒有二路可走。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秦法在秦國,使秦國強盛起來,統一了天下。然而,同樣的法律推廣到六國,卻成為了秦朝的暴政,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抗,成了秦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什麼?

首先說秦國的地理位置,它處在陝西一帶,地處苦寒之地,民風彪悍,從這個因素上來講,秦國百姓比較皮實,而山東六國,則是文化之地。打個比方來講,秦國的百姓就相當於班裡的淘氣孩子,而山東六國就相當於班裡的學習好從來不挨批評的孩子,現在老師實行嚴刑峻法,對於淘氣孩子來說沒什麼,但對於那些從來沒捱過批評的孩子來講,就會受不了。

其次,秦法其實是一種戰時法治,如果在戰爭時代,實行嚴刑峻法是可以讓軍隊的戰鬥力增強的。但是,如果已經統一了天下,用對待軍隊的一套用到老百姓身上,就不合適了。所以,經常有句話說,上馬打天下,下馬治天下。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急需改變原來的戰時法治,而改用比較寬鬆的政策來治理百姓,但是秦始皇並沒有想著變法,而是忙著修長城,修驪山陵和阿房宮,還在李斯的建議下使得原來的嚴刑峻法更加完善。

綜上所述,不管是時代還是民眾都已經和原來不同了,秦朝卻沒有絲毫改變的意思,實行嚴刑峻法,我們假設,如果陳勝吳廣遇雨誤期,按律不當斬,而是打上幾個大板,那麼他們還有起義的必要嗎?相信不用我說你也明白了吧!


方格子老虎


因為寫歷史掌握話語權的都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都是貴族,秦國變法直接損害的就是貴族的利益,這些利益的既得著肯定是恐懼秦國如虎,他們只能用言論文字來吶喊,宣揚秦國的恐懼症,但是明顯是無效的,列國百姓同樣是不斷逃亡秦國加入秦軍,這足以說明秦國是得人心的。比如秦國與列國大戰一百多年,斬殺列國軍隊180多萬人,自己也戰死了50多萬人,這些人的戰死沒有削弱秦國反而讓秦國更加咄咄逼人主要就因為有列國百姓的加入。

秦國在變法的時候做了兩件事,一個是將貴族的土地分給了個人,這使得貴族的利益被大大的傷損,這是所有貴族記恨秦國的原因,但是貴族畢竟是少數,這類人在秦國很快便被消滅了。秦國廢除了奴隸制使得秦國法律在百姓中大肆推廣,沒有秦國百姓的擁護根本沒法施行秦法。

其次,秦國廢除貴族封地以後開始開荒墾田,這使得秦國擁有了大量的土地,按著秦國法律,只要參軍立戰功就可以分得土地,所以那些沒土地的人就踴躍參軍戰場立功。這條策略吸引了好多六國隸農加入,並補充了秦軍的戰場損失,這些人就被秦國稱為新國人。假如秦法不得人心,假如沒有六國隸農自願加入秦軍,怕是兩個秦國也會被打成女兒國吧!


優己


有人說暴秦起於商央變法至李斯完律,乃至秦國法律變成了嚴刑酷法,殘暴不仁,六國臣民無法忍受, 紛紛揭竿起義。這個說法時間上是不對的。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正統一六國,號稱始皇帝。班報法令:書同文,車同軌,實行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六國舊臣百姓,只要承認是大秦帝國子民,都已往不究等等。都做到了嗎?實現了嗎?都做到實現了。好不好?幾十年戰亂民不聊生百姓堪苦,聽到這些旨令,老百姓的確是歡之雀躍,甚為擁護的。秦國600年的夙願,一朝六合,翦滅各國,結束戰爭,百姓得以休生養息。證明了秦始皇雄才大略,識用人懂民情。這個時候,不能稱之為暴秦。那麼什麼時候才形成暴秦,六國紛紛揭竿反抗的呢?



這個要說到統一六國之後,干戈息止,老百姓終於可以過上安定日子了。可是。。哎!秦始皇開始好大喜功貪圖享樂起來了。建皇陵,築阿房宮,修長城。光建陵墓就抽壯丁70萬人,遲到者斬,逃跑者滅族。至修築長城時,巨大的財務支出已經壓得百姓喘氣不得,各種嚴捐雜稅,拉夫抽丁,夏天頂烈日冬天冒冰雪,在北方荒蕪之地以日繼夜苦幹。有飯吃不飽有病不能醫,以至累死病死無數,挖坑已經填埋不下太多太多死人了,屍首直接當磚沙石泥一樣混在一起砌築長城。為什麼說長城處處是白骨呢!到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又迷上四處出巡,遊玩名山大川尋求長生不老。世上那有什麼長生不老之藥呢,苦的是百姓,鬧得水深火熱,開始危機四伏了。


在秦始皇巡遊途中,突發惡病卒死沙丘後。趙高聯合李斯胡亥篡改遺詔,胡亥登基繼位秦二世,大秦帝國就邁進“暴秦”,離滅亡不遠了。
胡亥獨信趙高,殺王孫,諸名臣,圖享樂不理朝綱,任趙高胡作非為,加重百姓捐稅,更變本加厲抽丁拉夫修築長城阿房宮。真正是暴秦嚴阿,百姓民不聊生,迫於無奈終於四處揭竿起義,反擊暴秦!


南粵人家


統一六國後,一個若大的大秦帝國,各國的地域不同、人文不同,習俗不同,各種具體情況不同,用同一種法,就是今人馬克思所批判的一刀切。一切政令,一切法律,都應該與具體實地情況相適應。你要驅使一匹馬,你用鞭子重重的抽打它,馬會跑得快。你要驅趕一隻雞,你同樣用馬鞭重重的抽打它,雞就會覺得你太殘暴了。你要驅趕一隻狗,你同樣用馬鞭抽重重的抽打它,它痛,它就會咬你!如果你用馬鞭抽打一隻老虎,老慮就會反撲你!如果秦國人是馬,楚國人是虎,韓國人是雞,趙國人是狗,怎麼可以施行同樣的法令呢?其實,郡縣制,統一執行同一秦律,會給不適應的各國人民百姓造成嚴重的傷害。商鞅之法,是商鞅去秦國應聘後,再去秦國各地實地考察實際情況後製訂的,商鞅之法,適應於秦人,但不適應於東方六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機械強硬地把秦法施行到東方六國去,東方六國人民百姓沒有適應,苦不堪言,故覺殘暴!

其實若大的一國,各地情況不同,應該有不同的政令法律。

唯我獨尊,所有人要服從同一的號令,秦始皇太過狂妄自大!

上天不喜歡單調一律的戲!

是故,秦始皇短命!秦國短命!

劉家天下,之所以綿延長久,是因為劉氏實行分封制,各國唱著不同的戲,好看,天喜歡!


陽巴紅


統一前,秦國人有一個富國強兵的目標。富國則難以富民,民眾必須犧牲自己去成就國家。



犧牲是有回報的。對外戰爭的勝利,在國家撈乾的之餘,秦國人民總能喝到點稀的,就算喝不到稀的也總可以炫耀,咱們可是大秦帝國的人,心裡有些安慰。

而統一後則不同了。曾經的一個個敵人被打敗,再也沒有下一個對手成為秦國人犧牲的藉口,同樣的法就變得難以忍受了。

其他國家的人更是難以忍受。秦國人畢竟從出生就處於這種嚴苛的法律制度下,忍耐力總要強些。



而那些被征服的國家的子民,哪裡受得了秦的法律制度?

不滿的情緒開始滋生,不論秦國人還是六國人。

這種情緒一旦增長到頂點,就會尋個薄弱點噴薄而出,就像火山噴發一樣。

天下苦秦久矣!



秦二世就是那個薄弱點,陳勝吳廣的起義就像個導火索,點燃了所有不滿的情緒。

這些情緒爆發了就難以收拾,順便滅亡了秦朝。


林杭之


這個問題確實很值得研究。秦朝的法律,在秦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實施,而且從秦孝公搞變法開始,就一步步完善起來。那時候的秦國,被認為是朝氣蓬勃的國家。秦國的人,精神面貌都很好,都是積極向上的樣子。天下的人才,很多都爭相湧到秦國去。

(秦孝公劇照)

可為什麼,秦國統一後,同樣的法律和制度,國內的人卻苦不堪言,把秦朝說成是“暴秦”。而且這個國家,很快就被大家給推翻了。前後究竟有什麼不一樣呢?我認為,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第一,秦朝統一六國後,國人的心態改變了。

秦國統一各國之前,國內的人都是老秦人。秦國就是他們的祖國,他們對自己的祖國有自豪感,有親近感

但是秦國統一六國,變成秦朝以後,情況就不一樣了。一是對六國的人來說,有一種亡國奴的感覺,他們心裡是有怨氣的。一般來說,這種怨氣需要經過兩三代人,才可能消弭。而秦朝時間太短,顯然沒有消弭,而是淤積在心裡。二是對於秦朝的人來說,其實也有怨言。因為他們雖然實現了統一,但是並沒有獲得更好的待遇。貴族特權被取消,沒有封王封侯。一般老百姓也被大量四處遷徙戍邊拓荒,離鄉背井,到塞外去,到嶺南去,像牲口一樣。總之幸福指數很低。

(秦朝將士塑像)

第二,秦朝統一六國後,勞役繁重而多怨。

秦朝之前,主要任務無非是兩條:一是生產,二是打仗。這兩條,在秦國人看來,都是有意義的事情。生產可以豐衣足食。休養生息,放心生產,都是歷朝歷代的老百姓最喜歡的事情。打仗對於秦國百姓來說也是很喜歡的。因為打仗可以建軍功。秦朝的一切升遷,都是以軍功為基礎的。有了軍功,就意味著人生的地位會發生完全的改變。

但是秦朝統一之後,情況不一樣了。沒有仗可打了,自然也就沒有戰功了。沒有戰功,也就沒有了升遷的可能。沒有升遷,回家老老實實幹農活,守著一畝三分田,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秦朝的老百姓不能啊,他們得去修萬里長城,修秦直道,修阿房宮,修秦始皇陵。秦朝的基礎設施建設太多了,幹不完的活,沒有回家探親的時候。老百姓哪能不埋怨呢?

(修長城的苦役)

第三,秦朝的法律對原秦國人有用,但並不普適於全國。

秦朝的法律非常嚴厲,在剛剛實施的時候,秦國人其實還是很有意見的。但因為國家小,管理容易。在經過秦國六代的演變以後,就算之前秦國人有意見,他們也屈服了,接受了。所以,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麻煩。

但是,當秦朝統一六國以後,秦朝法律在普及到全國的時候,一下就出現了問題。一是六國需要重新來適應這種嚴酷的法律,意見自然就變得非常多。二是秦朝統一六國後,國土面積變得非常寬,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情況。而秦朝採用一刀切的方式,把這嚴酷的法律強行遍及所有的人。這顯然是不太合適的,意見肯定是很多的。

還有一點,秦國的時候,雖然有嚴酷法律,很多人因此判刑。但是又有軍功獎勵制度,服刑的人,可以通過打仗,減免身上的罪行。秦朝統一後,戰爭少了,這種辦法也不可靠了。

第四,秦朝沒有懷柔其百姓,造成百姓對政府不親附。

古代王朝,但凡有皇帝登基,立儲,或者其它重大活動,都會大赦天下。之所以要這樣做,其實就是普施恩澤,讓老百姓感恩,從而對這個王朝產生親近感。但是秦朝建立後,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事情,反而更嚴厲,老百姓怎麼會親附於你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秦朝是個爭議非常大的國家。自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勢力大增,後經幾代國君努力在秦始皇手中統一了六國,但秦朝國運卻不長久。後人一般把原因歸結給秦朝不施仁政。

秦國變法是戰國變法浪潮中最徹底的一次,也是這次變革中,處於周王朝底層吏員逐步登上歷史舞臺,到秦國統一,這群勢力完成了在國家機構中的轉變。對於秦國的這種機構模式,儒家重要人物荀子(韓非子與李斯的老師)也曾高度讚揚。從制度而言,漢朝基本上完全繼承下來,即使漢朝建國許久,很多朝中無法決定的大事,都會去翻越秦朝遺留下來的文獻來解決。

不是說秦國制度非常完美,而是要將的是這裡有個問題,秦朝滅於它的殘暴,為什麼漢朝還要繼承呢?

我們在理一下各地起義前的狀況,陳勝吳廣帶著百姓去服徭役,遇到大雨耽誤了時辰,經過陳勝吳廣的一番造勢後,他們告訴百姓,逃亡是死,起義是死。然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就爆發了,接著是各地原六國貴族後裔紛紛起義。

後來發掘發現一部文獻,《秦律·徭律》規定:“失期三日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過旬,貲一甲。其得(也),及詣。水雨,除興。”誶是責備,貲是罰款。也就是說失期的話,百姓面臨的是經濟上的出發。這裡說一下,戍邊也是徭役的一種,而陳勝吳廣在這次行動中是個屯長,也就是秦朝系統中的基層軍隊領導。綜合起來看,陳勝吳廣講的不是實情。

另外,秦始皇在世的時候,發動多次東巡。表面看他是炫耀自己武功,事實上剛統一的土地並不穩定,他的用意是想用東巡來穩定地方。按照秦朝法律,被滅掉的東方六國貴族要被強制編入國家戶籍之中,然而像項梁叔侄一樣在逃的原東方貴族並不在少數。同時,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曾組織人員行刺秦始皇。當然即使經歷了秦漢之際戰爭之後,劉邦面臨一個與秦始皇一樣的問題,原東方六國勢力仍然存在,除了學習秦朝遷移大姓家族進入長安外,劉邦採用分封的手段來解決這一問題。如此一來,劉邦不用主動東巡,而自家子弟管理這片土地也放心,至於後來的七國之亂是另外一回事。

秦朝有的,漢朝繼承了,秦朝沒有的,漢朝也發展了。那麼為何秦朝會滅亡?再來說一下秦朝的制度,它是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平民通過努力可以封侯,而原六國是不能的。東方六國統一,秦國繼續推行這一政策,結果呢?一部分貴族逃亡,甚至出現行刺的活動,史記上曾多次記載行刺秦始皇的行動。

其次,秦朝出現宦官趙高亂政和秦二世昏庸。也就是說,秦始皇去世後,秦朝中央政局不穩,地方上原六國貴族趁勢發難。

當然,秦朝統一後,幾項大工程確實耗費大量人力,也是造成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夜讀歷史


因為很明顯,秦國的統治政策,是類似於古典法西斯社會的統治,即一切經濟發展都為了戰爭做準備。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採用了即為嚴格的“法律”,在這套秦法下,人民很容易就會“犯罪”,一旦犯罪,就會成為刑徒,所謂刑徒,就是打仗你上,幹活你上,不打仗不幹活,你還得種地,可以說除非你累死,不然就沒有停歇的時候。

當然,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你要是這麼壓迫人,肯定大夥早晚造反,於是改革的另一個彌補措施就是,你可以拿敵人的腦袋換戰功,然後加官進爵,當官了,你就不用這麼辛苦了,當不了,說明你不努力,誰也賴不了。在一個民智不開的社會,又是亂世,人民對這種政策可以認同。



但是隨著天下的一統,戰爭基本上很少了,但是法制卻沒有改變,依舊是法西斯式的戰時經濟政策,結果就是刑徒越來越多,卻沒幾個能擺脫了這個階級的,這麼說來,陳勝吳廣也是刑徒。


秦法強大的,只是秦國的軍隊,秦國的生產力仍然是七國中水平最低的,但是在工業革命之前,野蠻戰勝文明就是那麼容易。

其實這就引申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就是即使當年法西斯軸心國打下了世界,有能否坐的住江山,最終怕是也要死在自己的經濟政策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