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因剃頭而引起的大規模血戰,真讓人不可思議

《後秋興》這首詩作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當時南明政權的桂王(永曆帝)朱由榔已經在緬甸被吳三桂的清軍俘殺。錢謙益晚年居家,與南明在滇桂一帶的抗清勢力有一定的聯繫,桂王的殉難使他產生喪失希望的痛苦心情。明清鼎革之際,在南方先後出現了幾個由明宗室建立的地方政權,從事抗清鬥爭。作者詩中提到的永曆帝便是其中之一。隨著滿洲統治者征服中原的意圖越來越明顯,民族矛盾上升為當時的主要矛盾,李自成餘部和張獻忠餘部先後走上了與南明政權聯合抗清的道路。

清軍在江南和東南沿海地區節節勝利,兵鋒所向,摧枯拉朽。清軍對江南地區實行軍事控制以後,為了實現對全國的進一步統治,清政府採取了一些強制性措施, 企圖從制度到生活習俗各方面消除明朝的痕跡和影響。順治元年(1644)5 月28 日,吳三桂和多爾袞擊敗李自成,多爾袞擁兵進入山海關的當天,就曾下令關內外兵民剃髮。當時由於南方尚未平定,出於策略上的考慮,又暫時收回了成命。順治二年六、七月間形勢已經大變:清政府不僅擊敗農民軍,佔領了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河南等省,而且消滅了弘光政權,控制了從武漢、浙江直到東海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八旗兵也先後進駐順德、濟南、德州、臨清、徐州、潞安、平陽、蒲州諸城。因此,清政府在八月重新下令,厲行剃髮。清廷下達的命令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派出很多剃頭匠,挑著剃頭擔,在城鄉只要見到沒剃髮的,拉來就剃頭, 只要反抗,便砍頭示眾,將人頭掛在剃頭擔上的竿子上。這種強迫各族同化的政策,使人民感到人身的侮辱,再加上其他的壓迫和剝削措施,就引起了廣大人民的抗清鬥爭。

一場因剃頭而引起的大規模血戰,真讓人不可思議

清政府給漢人剃頭圖

反剃髮令最強烈的是江陰人民。江陰素有"三江之雄鎮,五湖之腴膏"之稱, 是南明福王政權的常州府的屬縣。七月,清政府派江陰知縣方亨下令三日之內必須剃髮,人民回答"頭可斷,發不可剃"。江陰的人民在二十三日將方亨捉住,共推典史陳明遇為城主,進行抗清鬥爭。商人盡獻資財,城周圍的鄉民百姓也帶著武器和糧食入城備戰,靖江的夏起隆、泰興的張九達也立刻響應。八月二十一日,多鐸命令七、八、十王率步、騎兵七萬多人,分成十六營合圍江陰城。江陰人民激戰三天, 打死清將五人,撤入城中堅守不屈。二十五日夜晚, 陳明遇派人出城請前典史閻應元前來主持大計,閻應元進入江陰城後,積極巡防,帶領江陰人民據城固守,清軍李成棟、劉良佐部屢吃敗仗,傷亡慘重。三十日,清軍大舉進攻,先後有九個將領傷亡。七王大怒,親自登城,結果被守城義士刺中咽喉死去。

清軍見進攻無效果,便讓劉良佐進行勸降。閻應元大聲斥道:"有降將軍無降典史!"命令用箭將他射走。後來,閻應元中鐵丸負傷,但仍堅持參加戰鬥。到了九月八日,清朝的十王,壘起高臺,坐在臺上指揮大炮往城中進行轟擊,閻應元便悄悄前進到高臺附近,用火炮轟塌了高臺,十王及四員清將從空中摔下。至此,清軍在圍攻江陰中,已陣亡三王、十八將。十月九日,清朝的平南大將軍克勒德渾親自前來指揮作戰,集中二百多門大炮猛轟江陰東北角, 令清軍士兵在炮火掩護下偷渡護城河。十日,清軍攻入城內,閻應元負重傷被俘,遭敵殺害,陳明遇則戰死在亂軍之中。

一場因剃頭而引起的大規模血戰,真讓人不可思議

閻應元抗清

順治二年李自成死後,其餘部尚有四五十萬人,分為兩支進入湖南。一支由郝搖旗、劉體純等率領抵達湘陰,有十多萬人,與明將何騰蛟聯合;一支由高夫人和高一功、李錦等率領到達常德地區,大約有三十萬人, 與明將堵胤錫聯合。湖南的抗清形勢大為改觀。桂王政府在肇慶成立時,同時又一個唐王政府在廣州成立,同桂王政府相抗衡,清將李成棟率軍由漳、泉一帶疾趨潮、惠,乘南明內部火併之時, 在順治三年十二月攻克廣州,消滅了唐王政府,在清軍的逼迫之下,桂王即位半年之中,也是東跑西躲,狼狽至極。

順治五年,清朝內部出現降將大反正的局面, 金聲桓、王得仁反正於江西,李成棟反正於廣東, 江西、廣東為桂王所控制。金、李反正致使清兵從湖南撤退,農民軍與南明官軍也乘機在湖南大舉反攻,湖南幾乎全部落入桂王政府之手。同時,姜瓖反正於大同,山、陝搖動,回民起義於甘肅,連克甘州、涼州、蘭州等地,鄭成功又攻佔了福建沿海州縣,明將李佔春等則收復川南、川東地區。一時聲勢大振,形成全國性抗清的高潮。可惜好景不長,金聲桓、李成棟等在政治上鼠目寸光,毫無進取規劃,農民軍與南明軍又不斷髮生摩擦,力量嚴重內耗,大好形勢迅速逆轉。

一場因剃頭而引起的大規模血戰,真讓人不可思議

農民起義軍

張獻忠犧牲後,餘部由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白文選率領南走,進入滇黔。順治六年時,孫可望曾向桂王表示願意共同抗清,但請求封其為王。桂王退居南寧後,不得已在順治八年,封孫可望為秦王。南寧失守後,孫可望便迎桂王到貴州安隆所,改名為安龍所。桂王進入貴州之後,孫可望等便立刻在順治九年發動了大規模的東征北伐。劉文秀和白文選進攻四川,大敗吳三桂,收復四川大部地區。李定國、馮雙禮進攻廣西,攻克桂林,又揮師北入湖南,直抵長沙, 擊斃清敬謹親王尼堪,而後又進兵廣東,收復兩廣。這次戰役先後光復西南七八個省的疆土,極大地震撼了清王朝的統治,再一次造成全國抗清的高潮。

一場因剃頭而引起的大規模血戰,真讓人不可思議

李定國

順治十五年十二月,桂王出奔永昌,李定國率軍在後面掩護。順治十六年正月桂王到達永昌,屬下大部叛逃。二月,吳三桂追至,大敗白文選於玉龍關,李定國精心設計的伏擊計劃也因叛徒告密而傷亡慘重。李定國見大勢已去,即收拾殘部欲至別處再圖恢復,與桂王分離。桂王一路流亡到緬甸, 被緬人拘於阿瓦城,受盡凌辱,從官多遭殺戮。李定國、白文選曾多次入緬,想迎回桂王,都遭到拒絕。清廷見桂王已出走緬甸,不可能再次為患,便決定撤兵裁餉,吳三桂卻堅決要俘獲桂王。順治十八年冬,吳三桂迫使緬王獻出桂王,並在康熙元年(1662) 將其絞死在昆明。李定國得知桂王被害的消息後, 哀憤成疾,在六月死於勐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