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爲什麼要在安史之亂後讓出皇位?

手機用戶76167782075


唐玄宗之所以讓出皇位來,並不是他自己心甘情願的,而是他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當上了太上皇。因為他的兒子,太子李亨在西邊的靈武繼位,宣佈當皇帝了。

所以,唐玄宗這個皇帝就這樣被下崗了。

下面我們說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唐玄宗時期,本是唐朝最為鼎盛的時候,可惜的是,當時一場來自安祿山的叛亂,將鼎盛時期的唐朝拉向了地獄。

唐玄宗在得知大將哥舒翰失守潼關之後,他就帶領著一幫臣子和妃子,開始走向了逃亡之路,當時他們是想去楊國忠的老家四川避避難。

因為唐玄宗走的比較倉促,所以,根本沒有來得及帶上吃的,穿的這些日常用品。在他們出發之前,本來和這一路上的父母官打好了招呼,到時候唐玄宗經過他們那裡的時候,做好接送工作。



可是,這一路上,所有的官員都提前跑了。這就導致了唐玄宗以及所有的人,都沒有了飯吃,這時候唐玄宗不得不親自給老百姓去要吃的。

唐玄宗可以暫時不吃飯,可是他的孩子還小,孩子要吃呀,妃子要吃飯。

老百姓知道這些人是皇子是大臣之後,也就願意幫助他們。給了他們食物吃,並且還勸唐玄宗不要跑了,要回去安撫民心。

可是,唐玄宗沒有聽。他是真的怕了,告別了百姓他們繼續向四川逃去。

但是,最終在馬嵬坡還是發生了兵變,因為士兵這一路上吃的苦,無處發洩,所以,他們就開始找原因,是誰讓我們這麼狼狽的?

這時候就找到了楊國忠的身上,因為楊國忠是宰相,他沒有給皇帝及時提出正確的意見,還促使皇帝下達錯誤的命令,讓大將哥舒翰放棄潼關,主動去找安祿山打仗,才導致潼關失守,長安不保的。

唐軍的領袖陳懷禮,就要求唐玄宗殺死楊國忠,為民除害。



唐玄宗沒有辦法,只好聽從大臣的建議,處死了楊國忠。

因為楊國忠被處死了,大臣們還要求,唐玄宗處死楊貴妃。

楊貴妃是楊國忠的妹妹,萬一日後楊貴妃,想要給楊國忠報仇,那這群殺害楊國忠的將領豈不是就慘了。

可是,楊貴妃是唐玄宗最心愛的女人呀。

唐玄宗是不願意這麼做的。但是,再看看臺下激動氣憤的士兵們,他又害怕引火燒身,所以,只好選擇自保,同意了大家的意見,把楊貴妃處死了。

也就是在這之前,本來跟隨唐玄宗的太子李亨,找了個理由,離開了唐玄宗,他去了西北一代了,當時西北還在大唐的手中,並沒有淪陷。



太子李亨去西北是選擇收復失地去了,正好在西北有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人。

也就是這夥人開始勸李亨當皇帝,然後大家都為他效力收復失地。

因為只有李亨當了皇帝,大家才好為他賣命,去戰場上廝殺敵人。

所以,李亨也就順勢當了皇帝。

他當皇帝之後,就給自己的父親唐玄宗寫了一封信,告知他自己已經當了皇帝,等到收回失地,再次拿下長安後。再把皇位讓給唐玄宗。

當然這些都是客氣話了。

當唐玄宗知道自己由皇帝變為太上皇后,他也沒有動怒,而是吩咐手下的大臣,讓他們去輔佐新的皇帝,自己先在四川小住一段時間。

也許唐玄宗真的老了,他對皇位已經厭倦了,畢竟大唐曾經摺在他手裡一次了。

不能讓歷史重演了,既然自己老了,還不如讓位給兒子。

這大概就是唐玄宗接受自己變為太上皇的原因吧。

總之,他是被太上皇的,並不是主動讓位的。


史學達人


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後沒有讓出皇位,在太子靈武稱帝后也沒有讓出。直到太子部隊收復兩京,巨大的功勞與威望讓唐玄宗不得不讓出權力,乖乖做太上皇。

1、安史之亂與皇威、中央權威下降

開元盛世的時候,唐朝經濟繁榮、軍力強盛,唐玄宗的威望特別高。雖然有殺兒子、娶兒媳等行為,都沒法影響他的威望。

但“漁陽鼙鼓動起來”,安史之亂爆發後,來自幽雲的騎兵迅速的踏遍華北進入中原,洛陽丟了,天命自然受到影響;潼關決戰失敗,唐玄宗在長安倉促東逃,權威自然受到影響。

在長安出逃的路上,玄宗準備宗室出鎮,以代替軍將擔任各地統帥。《命三王制》就在此時下發。

(安史之亂)

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仍統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等節度採訪都大使;

永王李璘擔任山南東路、黔中與江南西路等節度支度採訪都大使,江陵大都督;

盛王李琦擔任廣陵大都督,統領江南東路、淮南、河南等節度支度採訪都大使;

豐王李珙擔任武威大都督,統領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等節度支度採訪都大使;

到這時候玄宗皇帝威望下降,中央權威下降,但玄宗還能掌握局面,所以定了諸王出鎮的計劃,並沒有退位的意思。

2、馬嵬驛兵變與皇威下降

雖然諸王出鎮,但各王出發時間並不一樣。太子就與玄宗一起向四川行進。不料馬嵬驛發生兵變,軍將殺了楊國忠、楊貴妃。關於馬嵬驛事件的說法很多,紛紛擾擾。但可以確定的是,對唐玄宗的威望影響很大。

唐玄宗

3、收復兩京的功勞

太子也在之後選擇北上,在7月9日到達靈武,7月12日登基,尊唐玄宗為太上皇。之後一年多里與叛軍拉鋸作戰。在757年9月,來自西部各地軍隊與回紇部隊集結完畢,兩個月的時間收復了長安與洛陽。這時候唐玄宗與唐肅宗的爭議就告一段落了,畢竟亂世軍功是最大的政績

到了這個時候,唐玄宗的權威徹底沒有了。

(唐肅宗)

玄宗退位是一系列事件造成威望下降的結果,唐肅宗的成功關鍵在於兩京收復,再造大唐。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唐玄宗並不是主動讓出皇位的,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當安祿山叛軍攻破潼關之後,長安的陷落就只是時間問題了。唐玄宗倉卒之間,帶著禁軍一路西逃。這個時候玄宗有好幾個選擇。

一是去太原。河東地勢險峻,有精兵強將。唐玄宗去了太原,可以背靠太行山,威脅叛軍後路;

二是去朔方。朔方軍是邊防軍,久經沙場。在朔方安行在,就意味著玄宗要兼任前敵總指揮,直接和叛軍決戰以收復京師;

三就是入蜀,成都天府之土,劍閣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如果是四十年前的那個雄才大略的李隆基,毫無疑問會去太原或者朔方,精神抖擻的和叛軍一決雌雄;但是做了幾十年太平天子,李隆基已經沒有當年的勇氣,反而堅持入蜀。

客觀上說,入蜀是膽怯的選擇。因為蜀地進去容易出來難,一旦入蜀,就喪失了對外界的控制,如果真的是安史叛軍消滅了忠於唐廷的勢力,單靠劍門關又豈能獨善其身?如果能的話,劉禪就不用投降了。

所以太子李亨在跟隨玄宗入蜀的過程中,決定要脫離父皇的控制,他也耍了一點小聰明,沒有直接說自己要去朔方,提議說自己要組織軍隊,就地反擊奪取兩京。玄宗當然應允。封李亨為元帥,但是同時讓各皇子分典天下兵馬以分其權,相當於太子就是一個光桿司令。都已經到了這個時候了,玄宗還在耍權術,相比這個時候太子已經非常的有怨念了,更嚴重的是,這讓唐帝國有了分裂的隱憂,尤其是永王李璘在經營江南,在試圖模仿司馬睿建立東晉的故事。

事態緊急,在脫離了玄宗的控制之後,太子馬不停蹄的趕到朔方。為什麼是朔方呢?因為唐朝制度,節度使正職都是親王遙領,而李亨遙領的正是朔方。加上朔方擁有當時唐朝最強的軍隊,由忠於唐朝的郭子儀和李光弼統帥。

到了靈武,也就是朔方節度使的所在地之後,李亨就即皇帝位,同時遙尊玄宗為太上皇。這個時候木已成舟,天下人都看到了玄宗逃跑到蜀地,而太子還在堅持奮戰,人心所向,不問可知。唐玄宗後來也是迫於形勢,不得不承認了肅宗即位的合法性,並非是心甘情願。

恰恰就是因為玄宗和肅宗的這種隔閡,讓肅宗只能自立為皇帝,喪失了合法性,必須要早立大功來鞏固自己的位置。於是肅宗不聽李泌良言,讓肅宗放棄長安和洛陽,直搗叛軍巢穴徹底消弭禍亂;反而只能急功近利,不惜借回紇兵塗炭中原,只求快點收復兩京。從而讓戰爭持續很久,最終讓河朔三鎮永久的從唐朝分離了出去,成為了事實上的國中之國,也買下了晚唐藩鎮跋扈的伏筆。

所以玄宗和肅宗父子不和,間接的導致了唐朝後期的衰弱乃至於覆亡。家和萬事興這句老話,真的應該說給玄宗聽聽。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靠譜寫歷史,輕鬆聊經濟。

請關注經史通義,不負有深度的你。


經史通義


有句話說的好,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對於這一問題的解答也是如此,我們首先要來考慮,唐玄宗是在安史之亂後“讓”出皇位的嗎?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新唐書》、《舊唐書》以及《資治通鑑》這幾部權威性較高的史書入手,來看看唐玄宗之子肅宗是如何登基的。這幾部史書對於當時事件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在那時,玄宗被迫幸蜀,當時的太子也即肅宗隨行,行至馬嵬之時,當地父老肯請太子留下來討伐逆賊,在這樣的局勢之下,玄宗繼續西行避賊,太子則率兵留了下來到北邊參與戰事。當太子率兵到達靈武之時,裴冕、杜鳴漸等大臣進言要求太子即位,太子於多次推辭之後最終接受,在靈武登基,是為肅宗,在這之後,才將消息傳到蜀地告之玄宗,玄宗得知消息後才命人將冊書送到了靈武。

由這樣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玄宗的遜位、肅宗的上位實際上很大可能並非玄宗的本意,如若玄宗早有“讓”出皇位的打算,那麼在命肅宗北上討賊之時就該有所表示,而史書的記載很明確地告訴我們,肅宗即位是一件先斬後奏的事件,肅宗先於靈武登基,此後才派人到蜀地通知玄宗,玄宗無奈之下只能認可,繼而幫助肅宗把該走的流程走完。關於這一點,《新唐書》表現地很明確,內稱:“癸巳,靈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上用靈武冊稱上皇,詔稱誥。己亥,上皇臨軒冊肅宗,命宰臣韋見素、房琯使靈武。”可見,唐玄宗並非於安史之亂後主動冊立肅宗的,“讓”出皇位一事無從談起,是一個偽命題。

而肅宗之所以能順利策劃登基,與玄宗在安史之亂後權威的跌落有關,安史之亂的爆發實際上與玄宗晚年的昏庸是密切相關的,耽於享樂、所託非人的玄宗在安史之亂後權力實際上已經被架空,被肅宗取代也只是早晚的問題。


國家人文歷史


謝謝你的提問。我用一句話來說,那就是形式被迫,勢不可擋。

我們看看從唐肅宗即位前後的時間表吧。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六月二十日攻破潼關。唐玄宗確認長安即將被攻破,就提前一個星期從長安延秋門連夜逃出,這一天是六月十二日。


十四日,到馬嵬坡發生兵變,殺死楊國忠和楊玉環。

十五日,唐玄宗打算繼續逃跑。但是被老百姓把太子李亨給攔住,不要他去,請求太子留下來殺賊。

李亨非要跟唐玄宗走,說是保護父親重要。但是老百姓不答應啊,說,你們都走了,誰指揮殺賊?

唐玄宗一看這形勢非常不妙,就來了一個順水推舟,說了一句話:“太子仁孝,可奉宗廟,汝曹善待之”。

唐玄宗這一天與李亨分別。


七月十二日,跟隨李亨到達寧夏靈武的裴冕、杜鴻漸等一夥,給李亨寫書信“請尊馬嵬之命,即皇帝位”。李亨推辭了幾回,也就答應了即位。尊唐玄宗為“上皇天帝”。

李亨即位以後,立即派人報送消息,一個月後,即八月十二日,到達成都。

但是,唐玄宗與李亨分別以後,在李亨已經即位的第三天,即七月十五日,根據大臣房琯的建議,下發了一個人事安排的決議。

這個決議叫做“制置”,給李亨的人事安排是天下兵馬元帥。也就是國家的二號人物了。

唐玄宗於七月二十八日到成都。


但是,八月十二日唐玄宗收到李亨即位的報告之後,只好同意。一個星期之後,即八月十八日,唐玄宗派遣韋見素、房琯等人帶上傳國玉璽,給李亨送去。大約九月十八日前後到靈武。

我們從這兩個皇帝的行動來看,都十分重視爭取時間。

但是,李亨的速度比唐玄宗快了一個月的樣子。

唐玄宗輸在時間上了。而他也非常被動。

比如,六月十五日說的“可奉宗廟,如草善待之”,這種模稜兩可的話,無可奈何,就是給李亨一個機會。

李亨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契機,一步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唐玄宗也無可奈何了。

所以,唐玄宗已經沒有選擇,他只能服從李亨即位這個事實,否則,內部發生分裂,唐玄宗也佔不上什麼便宜。

何況,唐玄宗也是政變出身的皇帝,他深知政變的麻煩,尤其是在安史之亂最熾烈的時候。


千千千里馬


安史之亂爆發後,潼關很快失守,唐玄宗李隆基帶領皇親國戚和部分近臣逃出長安。走到馬嵬驛的時候,軍士譁變,楊國忠被殺,楊貴妃也被縊死。第二天,當唐玄宗率領人馬準備繼續西行的時候,當地百姓出來阻攔。唐玄宗猶豫很久,最終留下太子李亨“宣慰父老”。後來,李亨在靈武即皇帝位,就是唐肅宗,尊李隆基為上皇天帝。

圖注:馬嵬驛軍事譁變


李隆基在西行的路上並不知道李亨已經即位稱帝,還一直以皇帝的身份發佈詔令。當來自靈武的使者告訴李隆基李亨即皇帝位的消息後,李隆基說:“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四天之後,李隆基宣佈:“自今改制敕為誥,表疏稱太上皇。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俟克復上京,朕不復預事。”標誌著李隆基正式讓出皇位,承認李亨的皇帝地位。

圖注:唐玄宗李隆基畫像


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讓出最高權力的。那麼,李隆基為什麼會讓出皇位呢?


第一,在安史之亂的打擊下,李隆基的威望一落千丈。雖然李隆基在位期間唐朝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但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被盛世掩蓋的各種危機都顯現出來。潼關失守後,“百官朝者什無一二”。李隆基宣佈要御駕親征,也沒人相信。在西行的路上,跟隨李隆基的人紛紛逃跑,普通百姓也指責李隆基的種種失誤。馬嵬驛軍事譁變後,李隆基親自出面“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李隆基喪失了軍心民心。


第二,在混亂的局勢下,李隆基自己已經沒有什麼號召力,他迫切需要用另一個人的威望團結全國的力量,最合適的人選就是太子李亨。馬嵬驛父老的挽留,使李隆基意識到自己也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楊國忠。他堅決不肯留下,而是讓李亨留下撫慰人心。結局是“父老共擁太子馬,不得行。”李隆基在“使人偵知”這樣的情況後,說了兩個字:“天也。”又派人對李亨的隨行軍士說:“太子仁孝,可奉宗廟,汝曹善輔佐之。”

圖注:唐肅宗李亨畫像


第三,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李隆基有著高超的政治手腕。他清楚地知道,大敵當前,李唐政權最需要的是團結。當他得知李亨真的即皇帝位以後,儘管心裡有諸多不情願,但還是例行公事般地頒佈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詔》和《皇帝即位冊文》,相當於是後補了讓出皇位的手續。如果李隆基得知李亨即位後仍然不肯放棄皇權,那麼李唐政權將會“天有二日”,出現內訌局面,使安史叛軍從中得益。

綜上所述,李隆基讓出皇位是在特殊形勢下對既成事實的認可,是一種被動的然而卻是正確的選擇。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卷三十四

秦泉主編:《中國歷史之謎》,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版


歷史研習社


在安史之亂,太子李亨逃到靈武,自立為帝,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篡位。但是,唐玄宗竟然就認可了他兒子的篡位,而且還立刻讓大臣韋見素、房琯、崔渙把皇帝的印璽、金冊這些東西拿去交給李亨。

唐玄宗為什麼會這樣做呢?是他不留戀皇位嗎?

錯,唐玄宗太留戀他的皇位了!

(唐玄宗)

別的不說,就說他一天之內殺掉三個兒子,其中還包括已經立為太子的李瑛,就可以證明,為了皇位,他完全沒有起碼的人倫人性。

雖說這三個兒子是武惠妃誣告他們造反(武惠妃說宮中有賊,讓三個皇子帶著武器進宮捉賊。三個皇子進宮後,武惠妃又給唐玄宗說,你這三個兒子在造反,他們都帶著武器呢)。

唐玄宗也算是個聰明絕頂的人,他難道沒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力嗎?毫無徵兆,帶個武器進宮就是造反,這怎麼可能呢?而且,唐玄宗很容易就判斷出兒子們是不是造反,因為他只需要把兒子們隔開審訊,如果兒子們說的都一樣,肯定就沒有撒謊。但最終他沒有這樣做,基本上是不問青紅皂白就把三個兒子廢為庶人。廢為庶人也罷了,後來又把他們同時殺掉。唐玄宗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唐玄宗太迷戀皇位了,他寧願信其有,不願信其無,他寧願錯殺一千,不願放過一個。就算是自己兒子,他也要這樣。

既然唐玄宗如此留戀皇位,為什麼在安史之亂中,唐玄宗還要把皇位拱手讓給太子唐肅宗李亨呢?我覺得主要是這幾個原因。

(安祿山)

第一,唐玄宗雖然想繼續當皇帝,但他沒膽量承頭收復河山。

當唐玄宗派出去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哥舒翰敗給安祿山,潼關失守,安祿山氣勢洶洶向長安殺來的時候,唐玄宗已經嚇傻了,趕緊往四川跑。雖然他在逃跑途中,老百姓們在路上攔住他,表示願意跟隨他殺到長安,但是卻怎麼也沒有那個膽量。他也沒有膽量停下來,號召大家勤王,因為他怕安祿山追上來,把他給殺了。可以說,那一刻對唐玄宗來說,他的生命比一切都重要。

第二,唐玄宗雖然想繼續當皇帝,可他已經失去民心沒人支持。

為什麼說唐玄宗已經失去民心呢?其一,安史之亂就是唐玄宗本人亂政造成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其二,潼關失守的主要責任也是唐玄宗,是因為他殺了據守的封常清、高仙芝兩員大將,又強迫哥舒翰出征,因此才造成潼關失守長安危機。其三,當安祿山往長安殺來的時候,唐玄宗本來登上勤政樓,發出詔令,表示自己要御駕親征。但是晚上的時候,就帶著一家老小逃掉了,這是很不負責任的做法。所有這些,都讓他失去民心。

當唐玄宗逃到馬嵬坡,被三軍逼迫殺掉楊貴妃的時候,已經表明他完全失去了支持。接著唐玄宗逃到扶風,士兵又一次譁變,唐玄宗不得不把四川送來的十萬匹絲織品散給士兵們,平復動亂。這再一次表明唐玄宗缺乏支持。

第三,唐玄宗雖然想繼續當皇帝,但是他沒有軍隊。

唐玄宗雖然離開長安的時候,帶走了護衛長安的所有御林軍,但是這些軍隊在路途中,逃的逃,跑的跑,到達成都的時候,僅僅剩下護衛士兵1300人、宮女24人。依靠這點兵,他能幹啥?

再說了,天下各地有兵馬,但當初唐玄宗極端寵信安祿山,大家心裡對他都有意見,所以,肯定只會聽李亨調度,不同他調度了。

(唐肅宗)

第四,唐玄宗雖然想繼續當皇帝,但他需要李亨幫他收拾殘局。

就唐玄宗當時的情況,他沒膽量也沒能力也沒心思收拾殘局,他要想繼續過一點安寧的日子,過一點錦衣玉食的日子,還只能靠李亨來幫忙,來重整江山。所以,最終他非常慷慨也非常無奈地同意了李亨登位。


張生全精彩歷史


讓出皇位是無奈之舉,唐肅宗登基的勝利,就是唐玄宗晚年悲劇生活的開始。二人間的政治較量也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必然產物。唐玄宗皇位的讓出主要是通過馬嵬驛兵變、李亨靈武即位、誅滅永王李磷、遷太上皇於京師等幾個步驟逐漸實現的。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是唐朝第七位皇帝,全稱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因此,也被稱為“唐明皇”。

他是28歲即位,71歲因為安史之亂而退位,做了太上皇,78歲去世。他在開元年間(713-741)把唐朝帶入了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創造了"開元盛世";又因其任用奸佞,沉迷酒色,昏庸無能,在天寶(742—755)末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幾乎傾覆唐朝江山。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安祿山的叛軍攻勢迅猛,倉促組建的唐朝官軍節節敗退,潼關失守後,已做了45年皇帝的李隆基倉皇之中被迫離開長安,帶著楊貴妃西逃成都。御駕途經馬嵬坡,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被譁變的兵士所殺,唐玄宗被迫讓楊貴妃自縊。

而當時承擔抗擊叛軍重任的皇太子李亨已經在將士的擁戴下在肅州靈武宣佈即位,他是唐朝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根據祖制,遙尊遠在成都的李隆基為太上皇,唐玄宗也不得不承認這個既成事實。此時,肅宗雖說已經稱帝,但是地位還不穩固,唐玄宗在四川還掌握著一部分力量,各地諸王也躍躍欲試,窺視中原。為了確保皇位,他之後決定先收復長安,執意南下,花費很大力氣才收復長安、洛陽,並迎還了因逃離京師失去民心被迫結束自己統治的李隆基。



在北方戰亂膠著之時,唐玄宗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磷在江陵起兵,在江淮等地擴充實力,肅宗得知後,讓其去四川參見玄宗,李磷拒絕,意圖割據,隨後,肅宗調集南方各部對付李磷。李磷的行動遭到各方勢力的聯合抵抗,757年2月,在雙方的軍事較量中,李磷兵敗身死。

此時,平定安史之亂並未取得最後勝利,唐肅宗在位期間,中原各地也是反覆爭奪,直到唐代宗時期,叛軍才被徹底平定。


史說新傳


唐玄宗李隆基,在唐睿宗李旦禪位後,登基為帝,是為唐玄宗,唐玄宗早期勵精圖治發奮圖強,用姚宋兩位丞相。

使大唐國富民強,大唐的國力也達到鼎盛,後世成為開元盛世。後來由於唐朝長時間的長治久安,李隆基也做了幾十年的太平天下。

之後李隆基開始套圖享樂,在加上寵愛楊玉環,而重用楊國忠為丞相,同時一味的放縱的安祿山。

在加上也沒有做出準備,以至於安祿山反叛的時候,勢如破竹,攻陷很多大唐的城池。等長安知道的時候,已經很晚了。

李隆基這時才急急忙忙的組織平亂,由於大唐軍隊好多年沒有經歷很大的戰爭,所以大唐的軍隊戰鬥能力不如安祿山的大軍。

在加上李隆基又離開長安,出逃蜀地,這樣更加對士氣不利。

在出逃的路上,到了馬隗坡,兵士突然譁變,殺死丞相楊國忠,之後將士因為楊玉環是楊國忠的妹妹,覺得楊玉環不死,這些將士擔心以後會怪罪。所以請命殺死楊玉環,不然大軍就不前行。



李隆基迫於無奈,最後楊玉環也自殺而死。但是之後太子李亨卻沒有和李隆基同行蜀地。而是留了下去了別的地方!

等李隆基到了蜀地的時候,準備行旨天下,但這時太子李亨卻已經登基為帝,同時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李隆基雖然心裡不願意,也不想就這事退出政治舞臺,也不甘心退守二線,但當時大事已定。


李隆基因為出逃蜀地,威望大減,而李亨卻留下來收復失地的同時,在壯大自己的實力,可以說是羽翼以成。

最後李隆基也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經是太上皇的事實!


中孚鑑


先糾正一個錯誤,唐玄宗不是退位,而是當了太上皇。很多人說唐玄宗是因為楊貴妃之死才讓位的,其實真相另有隱情!唐玄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孫,他開創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可惜愛美人不愛江山,後期寵幸楊貴妃,重用楊貴妃無能的哥哥楊國忠當宰相,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髮生後,唐玄宗倉皇出逃。等到了馬嵬坡,太子李亨率領禁軍將領發生譁變,要求殺死楊貴妃和楊國忠,不然就停止進軍。唐玄宗沒辦法,忍痛殺死了楊貴妃和楊國忠。這樣一來,唐玄宗父子兩就沒辦法共事了,於是李亨就帶了一批人走了。之後平定安史之亂的工作都是太子李亨在做,不就李亨就在宦官和將領的擁護下稱帝,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像唐代名將郭子儀、李光弼都是李亨提拔任用的。



這之後唐玄宗實際上就被架空了,等到李亨把唐玄宗從四川接回來以後,唐玄宗基本屬於被軟禁的狀態,類似於李世民對李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