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犯了杀头之罪,为何不选春夏呢?非得秋后才能问斩?

经常看古装剧的都知道,古代有人犯了死罪,一般都是两个时间点问斩,一个是午时三刻,还有一个就是秋后问斩。当然也有立即处决的,但是只要是衙门里面判过的犯人,基本都是秋后问斩的。那么您要问了,秋后问斩是让犯人多活一会吗?答案自然不是,对于一些罪大恶极之人,人们恨不得他当时就死。

古人犯了杀头之罪,为何不选春夏呢?非得秋后才能问斩?

古代的死刑犯,一般由监斩官负责监斩,专门的刽子手负责执行斩首。而且还专门定下了时间,一般有满足两点:一、秋后处斩;二、午时三刻。很多人就有疑问了,如果一个人年初就被判死刑,还等到秋后,那不白白让囚犯多潇洒了大半年吗?

古人犯了杀头之罪,为何不选春夏呢?非得秋后才能问斩?

说秋后问斩之前,说说为什么要午时三刻问斩,这方面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原因,古人的时间一天是分为十二个时辰的,一个时辰两小时,午时大概就是十一点到一点,在加上一刻是十五分钟,那么午时三刻差不多就是十二点,这个时间点,大家都知道有个特点,那就是这个点是太阳最强的时候,也是最热的时候。

古人犯了杀头之罪,为何不选春夏呢?非得秋后才能问斩?

其实这里面都是有讲究的,先说午时三刻,我们知道一天正午的时候太阳照射最强。但古代并不是我们现在的24小时制,而是一天分为12时辰。午时三刻换算成今天差不多就是正午时分。而古代科学文明远没有今天发达,在他们看来,正午斩首囚犯可以避免死后怨恨。而且行刑前都准备酒肉,让他们吃饱喝好上路。

古人犯了杀头之罪,为何不选春夏呢?非得秋后才能问斩?

秋后问斩的说法最早起源于西汉,秦朝的时候是尊法家的,推崇以法治国。但西汉开始尊崇儒术,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曾特意下诏全国征求好的治世策略。其中就有儒家代表大臣上书汉武帝,建议囚犯秋后处决落叶归根,不会逆天道。后来慢慢就影响后世,各个朝代都沿用这种方法。当然除了这点,还有一点很重要。

古人犯了杀头之罪,为何不选春夏呢?非得秋后才能问斩?

这个时间点人们也都比较闲,农闲的时候,人们都会被召集来观看,而且有的朝代是强制性的,这就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有趣的是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秋后如果下雪也是正常,但是如果在夏天,万一下起雪那可就说不清了。这个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大家看个乐呵就行。

古人犯了杀头之罪,为何不选春夏呢?非得秋后才能问斩?

我们知道斩首不仅仅为了处决犯人,还有一点就是做给世人看以儆效尤。但古代以农业为主,前面大半年百姓都要忙农活,闲暇时间很少,也没有闲工夫特意来看斩首,但等到秋天收获作物后大家都基本没什么事干了,这样就比较容易让百姓集中观斩。

古人犯了杀头之罪,为何不选春夏呢?非得秋后才能问斩?

司法也应当适应天意,顺乎四时。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秋冬行刑”或者“秋后问斩”的作用,基本上是为了巩固王权的手段,借天意之名,百姓也敬天畏天,刑杀自然也是上天所赋予的,不能违背天意,进而也不能违背天子的旨意。

像在大清朝的时候,每逢市口有斩首的话,百姓都会跑过去观看。尤其是清朝年间惩治贪官严厉的时候,百姓都争先恐后去占位置观斩,看着人头落地心里特别解恨!

古人犯了杀头之罪,为何不选春夏呢?非得秋后才能问斩?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庆、赏、罚、刑四种执政行为,与四季变化相适应。“秋后问斩”的“秋后”就是指秋分以后,而不是立秋以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