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贷过度授信问题凸显:非白名单女子2年竟借20个平台

如果按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维度,赵茹(化名)进入不了贷款客户“白名单”:她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没有房车作为抵押资产。

然而,从2016年6月开始办理线上贷款到今年9月资金链断裂陷入还款危机,中间长达2年多时间,赵茹通过13家网贷平台以及7家银行信用卡循环借款,举债还债、以贷养贷。

赵茹觉得借款“口子”更多、门槛似乎更低的同一时期,国内个人消费贷款正迎来规模爆发的加速发展。截至今年8月末,不含车房贷的银行个人消费贷余额已达8万亿元,个人信用卡贷款余额超过5万亿元,还不包括各类消费金融公司、卡代偿平台等的贷款。

在数字经济时代,随之而来的各类智能化助贷技术产品兴起、准入门槛大幅降低,甚至是网站上频繁弹出的各种贷款导流网页,都在为借款人开了方便之门。

2年借遍20家平台

“不是不想还,手头有钱自然会还。”日前,在一个内陆地区省会城市即将旧改的楼房里,身陷个贷漩涡、欠债累累的赵茹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的采访。

在近2个小时的采访中,先后被16个微信语音或电话打断,均是贷款逾期提醒或客服催收。这令赵茹陷入恐慌之中。

2016年6月23日,赵茹收到民间借贷传单,通过电话联系之后,第一次贷到5000元。数月后,又因做生意需要资金周转,她尝试在2家网贷平台上分数次借了10多万元。

个贷过度授信问题凸显:非白名单女子2年竟借20个平台

贷得到

赵茹由初涉网贷,发展到开始在多个平台同时举债。

然而,需要还的钱越还越多,再加上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尽管连年化利率都算不清——等本等息、等额本息、等额本金的还款方式都听不懂,她在举债还债、以贷养贷的路上越走越远。

2016年6月到2018年9月两年多时间,赵茹尝试了13家网贷平台消费分期、现金贷产品,以及7家银行信用卡分期和套现。通过循环举债,拆东墙补西墙。

这之中,13家网贷平台累计举债本息41.5万元,单笔额度最高的19.35万元来自一家民营信贷公司友信信贷,当前累计未还款28.63万元;7家银行信用卡使用额度24.05万元,单卡借款额度最高的为5.14万元,当前尚未还款总额8.59万元。

一般情况下,信用卡逾期将按0.05%日利率罚息并收取滞纳金;上述13家网贷平台逾期约按日利率0.05%~0.098%罚息,数家平台甚至会在日利率基础上加收30%违约金等罚款。

个贷过度授信问题凸显:非白名单女子2年竟借20个平台

贷得到

不难想象,随着逾期时间的延长,如果不能即时清偿欠款,赵茹的未还款额将会继续攀升。

灰色产业链蔓延

按传统金融机构个人信贷的风控模型,赵茹绝不属于“白名单”上的客户,因为她没有固定工作,也没有固定收入,甚至没有房车作为抵押资产。让赵茹的家人感到困惑的是:她怎么能从这些大平台借到钱?

赵茹告诉贷得到小编,她通过朋友介绍,参加了一项仅学费就需近2万元的“天价”培训课程。第一课就告知学员哪些“借贷口子”尚未列入央行征信范围;与开通了该网络银行网络贷款权限的人发生资金往来,并进行相关消费等。”

从该商学院的往期授课情况介绍来看,“学员”中更多是个体商户。一位“学员”告诉贷得到小编,“有一次线下授课时,有学员按课堂上教的步骤、一步步操作,当场就获得近百万的贷款。”

在课堂现场,教授学员操作极速秒贷案例,也成了该公司招揽学员、抬高学费的噱头。

这类打着所谓“商学院”旗号涉嫌灰色信用融资的,并不是孤例。从一位现金贷业内人士了解到,数家类似机构活跃在深圳龙华和上海浦东,不仅以授课形式收费,还会借此发展新会员,一级级延伸出去,在线上线下推广做灰色信贷或套现业务。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北京网贷协会法律顾问肖飒提醒,“一旦(上课的‘学员’)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专门教授套现及灰色融资课程的个人和组织,就有可能成为典型的帮助犯、将被一同定罪量刑。”

短信轰炸

导流推介贷款渠道的信息轰炸,是让赵茹在多个个贷平台借钱的另一个诱因。

有了数次线上借贷经历之后,赵茹发现自己一打开浏览器网页、打车软件、新闻APP,就经常能看到网贷导流广告推送页,手机短信里也充斥着这类信息。正如网页导流是通过精准推送技术实现,越来越多的人感受被各类贷款推介导流信息围堵的背后也有一套运行系统。

全民借钱

贷得到小编看到,在赵茹的两部手机上,产生过借贷往来记录的有微粒贷、卡卡贷、翼支付(甜橙分期)、微乐分、安逸花、招联金融、京东白条和金条、蚂蚁借呗、拍拍贷等,借贷笔数繁多,借款数目都是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

在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维度,赵茹的信用资质要获得信贷授信的渠道非常有限,但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人的行为线上化、金融行为数据化,于是借钱的准入机制变了。

先把口子放开,让更多用户使用,相当于准入门槛放低,但给的额度不大,等用户有了行为痕迹之后,凭借用户的日常借贷行为、消费交易情况额度等金融行为,进行数据化模型推演,再决定贷款或者分期额度。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赵茹在数个消费贷平台上使用越久、循环借钱越多,平台给予的额度反而越大。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里的居民短期消费贷款规模已经超过8万亿元。这里的居民短期消费贷款为狭义口径,即银行面向居民消费贷款剔房贷、车贷后的部分。

兴业研究报告称,“若是考虑到各种互联网金融公司、信用卡及卡代偿平台所进行的消费分期和现金贷业务,8万亿元的数据还远远被低估了。”

从增速上看,银行面向居民的短期消费贷在2012年末仅1.94万亿元,2015年突破4万亿元,再到2018年8月末的8万亿元——这意味着,不到3年时间,居民短期消费贷增长近2倍。

个贷过度授信问题凸显:非白名单女子2年竟借20个平台

贷得到

过度授信隐忧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消费金融的崛起和金融机构资金成本的上升几乎同步,可以理解为这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流动性和收益等综合考虑后的选择。

然而,随着消费贷获得多路资本加码,尤其是消费金融公司、现金贷平台、信用卡代偿平台等激烈竞争之中,不容忽视的是,行业过度授信、多头共债的风险隐忧在凸显。

今年8月,一份信用贷调查问卷显示,每20个人中有1人每月需偿还贷款比实际到手月收入多;有28.57%的人只能借新还旧、使用消费贷是为了偿还其他贷款,这当中90后年轻人占比高达49.31%。

此前,新型消费金融公司覆盖的是商业银行覆盖不到的长尾用户,但是,近年来两者的用户群正在重叠。

如此一来,不良也在加速暴露,风险产生原因不过两点:直接低利率或创新变相降低利率,过高授信额度、过低准入门槛,导致收益无法覆盖风险。最典型的余额代偿业务上,经过数年繁荣走向疯狂,在用户现金流不够偿还贷款情况下、仍过度降低风控门槛满足借贷需求。

不过,对比发达国家消费信贷的发展历程来看,当前中国的消费信贷仍属于增量市场、还未到过度饱和爆发大规模逾期的阶段。在他们看来,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前提下的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仍然受到政策鼓励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