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朝诗人,考试要求写十二句诗,他只写四句就交卷,名留青史

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高考的时候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你敢不敢只写200字就交卷?这是高考,只有这一次机会。

如果你把200字的高考卷交上去了,监考老师对你很好,好心提醒你:同学,作文要求写800字呀,你怎么只写了这么一点呢?你再去加一点吧,这可是高考啊。

这个时候,你敢不敢回答一句:不用了,我就写200字。

这么牛逼的行为,YY一下还是可以的,真做的话就没有人敢了,毕竟这可是高考啊,没有人会拿这种事当儿戏。

但是,唐朝有位大诗人就敢这么干。他的名字叫祖咏。

一唐朝诗人,考试要求写十二句诗,他只写四句就交卷,名留青史

有一年,年轻的祖咏来到帝都长安参加高考。大唐是一个诗的国度,很多科举考试题就是写诗,而且是命题作诗。

命题作诗其实比较违反诗的天性,因为写诗是一件很灵性的事情,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几乎都是诗人们心潮澎湃、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时写出来的。比如王维亲自送朋友远行的时候,才会写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听见失地收复,才会“漫卷诗书喜欲狂”,孟浩然早上起床很悠闲的时候,才会写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牧更是在江南青楼里思考了很久的人生,才会写出“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都是这么写出来的。坐在考场里闭门造车,很难写出什么好诗,所以流传至今的古代名诗里面,几乎没有科举应试诗。

而祖咏可以自豪地表示:我是唯一的一个。

那次考试,考官出的题目叫——终南望余雪。终南就是长安城边的终南山。说实话,坐在考场里,还不让东张西望,还是闭卷考试,就盯着一个积了雪的终南山写一首诗,有点摧残人。更难受的是,这次考试要求必须写十二句的五言律诗,一共六十个字。

考试写诗就是比较死板,对格式有严格要求,如果你诗兴大发,来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就凉凉了,因为不合要求。能流传后世,但过不了考试。

看到这个题目,祖咏同学思索了片刻,提笔写下一首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写完就交卷了。

一唐朝诗人,考试要求写十二句诗,他只写四句就交卷,名留青史

当时的监考老师,是谁不知道,只知道是个好心人,他对祖咏说:“同学,我们的考试要求写十二句的五言律诗,你怎么只写了四句的五言绝句呀?你拿回座位上再加几句吧,或者按要求重写一首也行。”

祖咏怎么回答的呢?史书里记载,他非常潇洒地留下了两个字——意尽,然后转身离去。

祖咏的意思就是,这首诗四句话已经把意味写尽了,不用再加了。

祖咏这首诗真的这么牛逼吗?确实牛逼,这是唐朝最著名的考场诗,是入选《唐诗三百首》唯一的考场诗,也是历朝历代公认的最好的咏雪诗之一。

那祖咏这首诗真的已经意尽,一个字都不用再加了吗?

写诗其实就是一门用字的艺术。祖咏这首《终南望余雪》,有几个字用得就很传神。长安城在终南山的北面,所以祖咏坐在长安的考场里望向终南山,看到的是终南山的北部。而古代以山北水南为阴,所以第一句“终南阴岭秀”,这个“阴”字就很有视角感,你也可以找到和祖咏同样的视角望向终南山。

第二句“积雪浮云端”,终南山很高,云雾缭绕,积雪不像积在山里,而像漂浮在云上一样。雪不是那么厚重,而是非常轻灵。

第三句“林表明霁色”,林表就是林梢,霁就是雨雪后转晴。一场大雪过后,阳光照亮了林梢,天地间清净又明亮。

一唐朝诗人,考试要求写十二句诗,他只写四句就交卷,名留青史

第四句“城中增暮寒”,前面三句都是写景,最后一句写到人的感受,人们感到了暗暗的寒意。有的学者认为,祖咏的这一句诗还有推己及人的含义,也就是当他此时在长安城里感受到寒意的时候,他想到还有很多人衣不蔽体,饥寒交迫,大雪过后有人在欣赏景色,有人在为生存苦苦挣扎,所以这句诗还有一点“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这首诗不纯粹是在写景,也在表达对天下穷苦人的关怀。

这首诗写到这里,祖咏果断放下笔交卷了,考场要求写十二句,他只写了四句,监考老师让他再加几句,他却丢下一个“意尽”就走了。那这首诗真的意尽了吗?说实话,小编觉得真的意尽了,后面再多加任何字都是画蛇添足。

那次考试,祖咏的这个回答让监考老师很不爽,所以没让他通过。那次考试的第一名是谁,没有人知道,那个第一名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也没有人知道,而能够青史留名的,只有祖咏和他那首不符合考试要求的《终南望余雪》。

一唐朝诗人,考试要求写十二句诗,他只写四句就交卷,名留青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