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两个刚愎自用的帝王,杀了不该杀的重臣,最后自毁江山

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为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继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明朝两个刚愎自用的帝王,杀了不该杀的重臣,最后自毁江山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耿炳文是一代名将,他的部队一旦成功收缩战线,撤回真定城,就变得坚不可摧。朱棣连攻三日,真定城丝毫不动,稳如磐石。朱棣说:这是开国老将,打不过,我们撤,于是撤围而走,“燕王知炳文老将,未易下,越三日,解围还。”虽然一时战败,但此时真定城中尚有十万大军,固守不成问题。然而这时的金陵却乱了阵脚,被一时的战败所吓倒,居然认为耿炳文无能,将其撤换,以李景隆代替,还找个理由逼其自杀。这一撤换极其要命,李景隆主导明军,迎来更大的失败,在白沟河惨败,几乎全军覆灭。耿炳文至少守住了真定,李景隆却一路败退到山东济南。后来又是李景隆打开金陵城门,主动投降朱棣。

明朝两个刚愎自用的帝王,杀了不该杀的重臣,最后自毁江山

如果建文帝继续重用耿炳文,以制约燕王,战局未必如后面那样溃败,而耿炳文一死,等燕王南下时,朝中已无大将可用。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撤换能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能人在,总会出现转机的。

明朝两个刚愎自用的帝王,杀了不该杀的重臣,最后自毁江山

他的勤勉超出了明朝任何一个皇帝,在位十七年,日理万机,财色酒气皆无,竟致国破家亡!历史让崇祯皇帝演出了一个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当时他面临着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危机,内忧与外患的任何一方都有力量灭亡这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衰朽王朝。

明朝两个刚愎自用的帝王,杀了不该杀的重臣,最后自毁江山

崇祯十七年的政治生涯始终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上,强大的压力使他的品格发生裂变。在他身上,机智与愚蠢、胆略与刚愎,兼而有之。他求治之心太切,结果适得其反,最终魂归煤山。

了解明末清初这段历史的同学,一定知道在明末崇祯朝出现了一个历史上最悲壮的冤案,那就是忠心耿耿为朝廷出力,抵御外虏的督师袁崇焕被杀了,袁崇焕曾经是崇祯皇帝最为依赖的武将之一,袁崇焕在辽东驻守的过程中,辽东防线可以说是铜墙铁壁,使当时野心勃勃的皇太极颇为头疼,不仅如此,努尔哈赤也死在他的手下,就是这样一位赤胆报国的英雄,最终却被自己人杀害,而且理由竟然是通敌悖主,对于袁崇焕来说,这简直是一种侮辱,但是在当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袁崇焕也只好认命了,或许袁崇焕觉得自己很冤,但是实际上他一点都不冤,因为崇祯皇帝是最了解他的人,正因为对他太过于了解,才下决心用这种让世人不耻的罪名杀了他。

明朝两个刚愎自用的帝王,杀了不该杀的重臣,最后自毁江山

先比袁崇焕最错杀的是魏忠贤,有不少人认为明朝废除了丞相,君权高度集中。但是后期文官势力强大,皇帝已经无法控制。宦官本来应该是皇帝用来平衡君权和文官势力的第三方势力,所以崇祯上来就杀了魏忠贤,导致东林做大,无法控制,内部斗争消耗了国力,加速了明朝灭亡。

当李自成杀向北京城时,明朝国库已经空袭,甚至连士兵的粮饷都发不出来了,当时崇祯厚着脸皮跟大臣们借钱,但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财产和前途焦虑不安,没人为朝廷着想,后来崇祯皇帝的心腹太监说了一句话:“使忠贤在,国事必不至此!”

明朝两个刚愎自用的帝王,杀了不该杀的重臣,最后自毁江山

如果魏忠贤在的话,国家不会沦落成这样,仔细分析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魏忠贤作为阉党首领,的确也犯下许多滔天罪行,他结党营私,贪权纳贿,虐杀异己,成为明朝一个毒瘤,但也正因为有他的存在,可以很好的制约东林党,让整个明朝权力平衡,魏忠贤一死东林党一家独大,反而成为更大的祸患。

崇祯皇帝临终前留下遗言:“朕非庸暗之主,乃诸臣误国,致失江山……”一句“诸臣误国”成为崇祯皇帝的悔恨,魏忠贤即使有万般过错,但他在世时右手段,能让一帮东林党文人闭嘴,能让朝廷拥有高效的执行力,魏忠贤一死就剩下一群乌合之众的文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