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酒借勢茅台能得到想要的效益嗎

從1952年第一屆全國評酒會的國家名酒,貴州茅臺酒蟬聯了五屆全國評酒會,稱得上是中國名酒中的超級名酒。

第一屆沒入選,卻在二、三、四屆連中三屆者,五糧液也算是次超級名酒。郎酒只在四、五兩屆獲獎,差距不是一點點,最多算名酒吧。所以不具可比性。醬香型酒的標準就是在茅臺形成和制定的,醬香型酒就是以茅臺為代表。

郎酒借勢茅臺能得到想要的效益嗎

茅臺的歷史地位是怎麼形成的?

光緒二年(1876年開始),逐步形成“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茅臺出現“船飛物走人擠馬歡”的繁榮景象。

鹽運催發赤水河畔的酒文化。古代貴州釀酒、飲酒之風很盛,據《新唐書·南蠻列傳》載,“東謝蠻婚姻之禮,以牛酒為聘……每宴飲則擊銅鼓”。

當時的酒,都是發酵釀造的低度飲料酒,比如米酒、枸醬酒、刺梨酒、金櫻子酒……,清中後期赤水河航運開發以後,商賈鹽夫對酒的需求與日俱增,刺激了釀酒業和釀酒技術的發展,川南小曲蒸餾酒作坊應運而大量湧入赤水河谷。

其中赤水河畔古鎮土城春陽崗酒作坊(後搬遷至茅臺)鼎盛時期一天要釀造兩千多斤白酒,供應給數千船工、縴夫、背鹽的苦力和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飲用。

據《遵義府志》載:“仁懷城西的茅臺村制酒,黔省稱第一”, 清有詩云:“村店人聲沸,茅臺一宿過,家唯儲酒賣,船隻載鹽多”,生動描述了茅臺街人聲鼎沸、行人摩肩接踵、熙來攘往的繁華景象。

到清光緒三年(1877年),協助丁寶楨改革川鹽運銷的遵義鹽商華聯輝遵母命,在毀於兵火的“茅臺燒房”的廢墟上建起了“成義酒房”,歸屬於他在茅臺的鹽號“永隆裕”名下,重新生產,取名“回沙茅酒”。 清光緒年間的《近泉居雜錄》記載:茅臺釀酒家“純用高粱作沙,蒸熟和小麥面三分納地窖中,經月而蒸烤之,既烤而復釀,必經數回然後成。初曰生沙,三四輪曰燧沙,六七輪曰大回沙,以次概曰小回沙,終乃得酒可飲,品之醇氣之香,乃百經自俱……”,這與醬香型酒現在的釀造工藝已經所差無幾了。

其後十年,經營天和鹽號的鹽商王立夫又建了“榮和酒房”生產“榮和茅酒”。後又有賴永初氏組建“恆興酒廠”,生產“賴茅”。

建國前,茅臺酒僅有成義、榮和、恆興3傢俬營酒坊生產,自稱華茅、王茅和賴茅,總計年產量不過30-40 噸,最高年產量為60 噸,隨時有停產歇業之虞。當時師徒是口授心傳,缺乏文字資料記載,指導生產為“呼摸足踢,靈活掌握”,不允許對外交流,故有”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說法,生產技術長期停留在原有水平上。

1956年,國家科委制定的12年長遠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列有總結提高我國民族傳統特產食品的貴州茅臺酒等項目。

1959年4月一1960年3月,輕工業部科學研究設計院發酵所、貴州省輕工廳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貴州分院化工研究所、貴州農學院組成“貴州茅臺酒總結工作組”進行總結,歷時整整一年。

這次總結跟蹤現場操作,完善了傳統操作法;檢測麥曲中細菌佔有絕對的優勢,稱為細菌曲;制曲配料中選用好曲作曲母,大大地提高了麥曲的質量;應用細、勻、輕、快的裝顫蒸酒,提高了出酒率,採用“密封”管窖,消滅了歷年來的“燒包、燒籽”現象,提高了產品的質量,使釀酒工藝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生產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

輕工業部發酵工業研究所工程師熊子書,總結工作參與最多,時間又長,堅持完成了國家重大科研任務。

1963年全國第二次評酒會上,茅臺酒雖然也被評入“八大名酒”的行列,但是五糧液排名第一、茅臺酒排名第五。

茅臺酒的質量下降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周恆剛晚年回憶說,當時給他看周總理批示是,這個人把茅臺評下去的,就派他去把茅臺的質量搞上去!(周恆剛是第二屆全國評酒會的專家組組長)

這個重擔就落在了周恆剛身上,周恆剛當時是國家輕工業部高級工程師,他又是中國白酒試點工作的開創者、領導者。

周恆剛調兵遣將,抽調了遼寧、黑龍江、河北、天津、河南以及貴州省輕工研究所、貴州董酒廠、貴州茅臺酒廠科研人員,按照茅臺酒的生產週期,1964年10月至1966年4月曆時3年 ,分兩期開展了科技試點研究。

科技試點主要圍繞規範茅臺的生產工藝,茅臺的微生物環境以及茅臺的物質構成進行。茅臺試點對醬香型白酒通過查定、寫實與深入研究,揭開了不少多年之謎。

周恆剛對茅臺酒的傳統釀造工藝進行了總結,聽取了茅臺酒廠的“三人核心組的意見,肯定了茅臺酒"醬香、窖底、純甜"三種典型體香型的劃分,茅臺酒試點科研小組採用紙上分析法,從組成成分上,進一步認定了三種典型體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接著科研組又按不同比例,採用任意隨杯淘汰等方法進行數萬次以上的勾兌,終於摸索出了一套勾兌規律。用這規律,能持續、穩定地勾兌出醬香突出、優雅細膩、酒體純厚、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風格獨特、酒質完美的茅臺酒。

周恆剛把這種酒命名為“醬香型酒”,這樣才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茅臺醬香酒。

周恆剛編著的茅臺兩期試點十五萬字的總結(五星機密文件)那麼是不是離開茅臺鎮就釀造不出茅臺酒?這究竟是真是假?我們可以看看最具典型的國家級試驗。

郎酒借勢茅臺能得到想要的效益嗎2018年9月,在北京舉辦的紀念週恆剛誕辰一百週年活動

1975年周總理提出茅臺酒易地生產試驗的設想。(當時飛天牌貴州茅臺酒產量才700噸)。經中央和貴州省有關部門研究決定:在茅臺地區儘可能擴大生產的同時進行易地試驗。中國科學院將此項目定名為“貴州茅臺酒易地生產試驗(中試)”,並列為國家重點科技項目。

經中科院、貴州省科委、茅臺酒廠科研專家及全國部分釀酒專家,經對釀造醬香型白酒所必備的條件進行綜合考察和科學論證後,從眾多“風水寶地”中挑選了貴州省遵義市十字鋪。這裡空氣清新,溫度適宜,地形與茅臺酒廠所在地十分相似,年平均氣溫、溼度等也比較相近。

為保證試驗順利進行,先後從茅臺酒廠調來了以原茅臺酒廠廠長、黨委副書記鄭光先,原副總工程師楊仁勉,實驗室副主任林寶才為代表的28名優秀人才。

在這28人中不僅有優秀的管理人員,一流的釀酒大師和科研、銷售骨幹,還包括了車間技術工人、評酒技師等重要崗位的員工。也正是這28人的到來,不僅帶來了正宗的茅臺酒釀造工藝,甚至很多原料、輔料、生產設備等也都是從貴州茅臺酒廠搬運而來。

在試驗基地沿用了茅臺本地的土壤與石窖等做基地,泥巴要茅臺的,糟子要茅臺母糟,曲藥要茅臺母曲,都是從茅臺那邊拉過來的。當時需要茅臺酒廠裡的泥巴,就拉了四十車窖泥。

在整個釀造過程中更是完全按照茅臺酒釀造工藝,遵循自然變化、因地制宜、順應春夏秋冬的自然交替規律,將釀酒工藝與節氣變化完美融合,採用端午採曲,重陽投料,一年一個生產週期的工藝流程。

異地實驗進行了十一年,就茅臺酒釀製的週期來說,本身就很漫長。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茅臺酒易地研究工作異常艱辛。茅臺酒完成一次成品酒的釀造,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在異地實驗,歷經9個週期、63輪次、3000多次分析試驗。

1985年對試製酒進行鑑定,作為當時中國白酒界最高規格的鑑定會,鑑定會成員包括了: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化學學部委員(院士)嚴東生(函評),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方心芳(函評)。

實際主持評酒的是全國白酒科學巨匠、全國評酒委員考評組負責人周恆剛,還有全國評酒委員考評組成員曹述舜,白酒釀酒大師熊子書,著名釀酒專家沈怡方,時為貴州茅臺酒廠工程師季克良等28位專家。

最終,鑑定委員會給予了試製酒色清,微黃透明,醬香突出,幽雅,酒體較醇厚,細膩,入口醬香明顯,後味較長,略帶苦澀,空杯留香幽雅較持久,基本具有茅臺酒風格的評語;做出了鑑定酒質量接近市售茅臺酒水平。

茅臺易地試驗結果是基本具有茅臺風格接近市場銷售茅臺酒質量水平。根據這兩句鑑定意見,結論是和茅臺還是不一樣的。

所以,易地複製茅臺酒,就算能把設備、工程師,還有高粱、赤水河水全都搬過去,任憑你再神通廣大,也沒法茅臺鎮的微生物也搬過去啊,釀不出一模一樣的茅臺酒也就不足為奇。

白酒專家學者認為:“基本”、“接近”是彈性很大的話。

茅臺酒易地試驗做出來的不是茅臺酒,是醬香酒,醬香酒和茅臺酒是有區別的。

“茅臺酒”是醬香酒的代表,動用國家力量的“珍酒”尚且如此,郎酒就不用說了吧。。

茅臺酒的香氣成份決定了酒的風格,為什麼有醬香型、米香型等等。由於香氣香味不同,形成了幾種香型。白酒的香氣香味一方面是由原料帶來的,一方面是由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形成的。茅臺酒和其他白酒一樣,要敞開進行發酵,再加上茅臺酒還有一個工藝,就是要在空氣當中保存,短的三四天,長的八九天,要和空氣接觸,和環境裡的微生物接觸,不像其他的發酵產品,像啤酒就是密封的,只能加一種微生物進去。作為白酒,環境的微生物都可以進去。

既然環境裡的微生物都要進去,影響微生物的一些環境因素就很重要了。由於環境影響到微生物的數量和品種,比如土壤、水質、溫度、溼度,甚至是風力風向都有關係。比如說像江蘇,來一個西北風,可能把江蘇土壤裡的微生物刮到南方去了,如果來一個東南風,很可能把江蘇的土壤微生物刮到山東、安徽去了。茅臺這個地方有湖泊,四面都是山,很少受到外面環境的影響而發生微生物變化。在其他地方要找到和茅臺一樣的環境很難。所以離開了茅臺生產不了茅臺酒。

不是技術不行,而是環境和微生物不同。所以離開了茅臺生產不了茅臺酒。

2011年12月制定醬香型白酒國家標準,標準編號:GB/T 26760-2011 ,規定了醬香型白酒的術語和定義、產品分類、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誌、包裝、運輸和貯存。

凡是按照這個標準生產的白酒都叫醬香型白酒。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都知道,上個世紀從六、七十年代曾掀起過學習模仿釀造“醬香茅臺”的熱潮,尤其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由於毛主席周總理親自向尼克松介紹茅臺酒,所以學茅臺酒的企業很多,全國至少有40家以上的酒廠生產過醬香型白酒。

茅臺酒發展到今天那麼多年,在茅臺鎮上釀酒工藝不再是個秘密。

茅臺酒生產工藝,即傳統的茅臺鎮醬香酒釀造需要遵從“端午踩曲”、“重陽下沙”、“三高兩長”、“2987”純糧食釀造的工藝。

從茅臺廠裡進進出出的員工數不勝數,有的做了一年半個月,有的做了十年八年,技術也會不可避免的被一些老員工“帶出”廠。

郎酒借勢茅臺能得到想要的效益嗎酒師都有傳承弟子,這些釀造、勾調技藝並沒有被茅臺一家壟斷,而從茅臺出來創業的酒師,或者是轉任其他酒廠的酒師,他們在釀酒品質上的把控並不會比茅臺低多少。

所以在茅臺鎮,口感和色香接近茅臺飛天的醬香酒是可以有的,做出接近或者超過茅臺的醬香酒一定是在茅臺鎮。

其他產區可以創造出更豐富的醬香酒,但是如果是以茅臺做標準,其他產區是沒有辦法趕上茅臺的,這是微生物菌群決定的。綜合整理一條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