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大臣们有意无意合起伙儿来向拓跋焘传递1个信息

闲话南北朝之天下归一——崔浩之死(1)

公元450年4月,拓跋焘回到平城。回去之后,拓跋焘立即下令抓捕鸡毛信上写的准备造反的人。

此人是谁呢?

说出来,大家的眼镜得摔一地——

拓跋焘的大红人、北魏汉臣中的头号儿人物、三朝元老:崔浩!

北魏大臣们有意无意合起伙儿来向拓跋焘传递1个信息

怎么样,够劲爆吧?!

那位说了,打住,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你怎么知道拓跋焘回去就把崔浩抓了?二、众所周知,崔浩死于北魏国史一案,你怎么说信中有人密告崔浩要造反?

第一个问题好解释,《魏书》中有这么段话,“夏四月癸卯,舆驾还宫,赐从者及留台郎吏已上生口各有差。六月己亥,诛司徒崔浩。”

这话简单说就是拓跋焘从悬瓠前线回去的时间是公元450年4月,两个月后,6月就把崔浩杀了。

崔浩被杀时官拜司徒,那可是位列三公的大官;换成今天的级别,副国级。这样的人,是随随便便就能杀的吗?从人物和时间上看,这里边儿至少能说明两件事儿:其一,崔浩犯的事儿让拓跋焘觉得此人必须得杀;其二,崔浩犯的事儿,不能往大了倒腾,张扬的饶世界都知道,得快刀斩乱麻的处理。

连抓带审,俩月,正好儿!

好了,第二个问题,传统说法儿,崔浩死于北魏国史一案,你怎么说信中有人密告崔浩要造反?

这问题既好回答,也不好回答。

在这儿首先要说一句,崔浩被杀的原因,虽说谈不上千古之迷,但也是众说纷纭。因此在下觉得有必要郑重声明一句,在下才疏学浅,既不是专业历史学家,也不是专业考古学家,更没有打算翻案跟权威叫板;在下仅为爱好者一枚;下文也就是表达下自己的看法,仅此而已。如有不是之处,还请诸位谅解。

回到刚才的这个问题上,传统说法儿,崔浩死于北魏国史一案,你怎么说信中有人密告崔浩要造反?

北魏大臣们有意无意合起伙儿来向拓跋焘传递1个信息

说这问题好回答,这从两个角度说。

其一,传统的说法儿,是说崔浩写了不该写的东西,也就是那个《国书》,触怒了拓跋焘;最终使得后者动了杀机。

这也能说的通,毕竟您把人皇帝家的粑粑事儿全给抖搂出来,这不太合适吧?

如果看过在下拙文《乱世三百年——闲话两晋之五胡乱华》的大胸弟估计会有印象,拓跋家的家风历来很乱很污;什么公公跟儿媳妇儿合作生儿子、外甥杀了姨夫娶姨姨这样重口味的事儿层出不穷。别的不说,拓跋珪最后不就是死在他跟他姨姨生的那个孩子手里了吗。

这些事儿,即便是小门小户,也不能对外说吧?更何况人拓跋家此时已经是一个煌煌帝国伟大、光荣、正确的代言人——皇室了,人要脸树要皮啊!

好嘛,您崔浩现在不仅把这些糗事儿给公开了,还刻成碑林放在路边儿供人欣赏;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臭事儿嚷嚷的通天下都知道了,你这让拓跋焘家的人情何以堪?这不是啪啪打脸嘛?

可能有的大胸弟会表示不服:史官就要秉笔直书!

如果您持这种观点,首先请接受在下诚挚的敬意!!其次,在下请您想一个人,此人名叫LZS;曾经担任过太医院御医;哪一朝的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估计头条又会不让我发了;不过熟悉近代史的大胸弟肯定知道此人是谁;看看他后来啥下场。

所以老赵那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你瞎说啥实话!

从这个角度说,崔浩之死,印证了那句话:伴君如伴虎。即使没有别的事儿,就冲这一件事儿,拓跋焘杀他,杀的也理直气壮。

其二,说有人密告崔浩要造反。

关于这一点,咱拿一个曾经发生的案子来套一下,各位大胸弟看看眼熟不。

之前咱们曾提到一个人,此人名叫刘洁,时任北魏尚书令,拓跋焘北伐柔然的时候,刘洁几次三番设计想置拓跋焘于死地。但拓跋焘运气不错,硬是躲过了刘洁的暗算。

史书记载,刘洁谋逆这个案子,从拓跋焘下令抓捕、讯问、审结、量刑,到最后‘夷三族’处死老刘家三亲四故,时间,两个月。

再看崔浩这个案子,从时间上看,简直就是刘洁案的翻版,也是俩月;而且崔浩的量刑还要比刘洁要重(“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刘洁是‘夷三族’;崔浩是‘夷五族’(有意思的是,当初揭发刘洁在军令上动手脚的人,就是崔浩。)。

从逻辑上看,刘洁的案子已经是北魏中纪委、公安部联合督办的A级大案,顶天儿了,量刑是‘夷三族’;可从结果上看,崔浩案是‘夷五族’;那反过来说,崔浩的案由得是A+才行。刘洁已经是谋逆了,比这个罪过还大的,还能有啥?不就剩下武装造反一条了吗?

说这问题不好回答,也有两个原因。

其一,动机!假设崔浩造反这件事是真事儿,他的动机是什么?崔浩年轻入仕,就给北魏打工,到他死的这一年,老头儿已经70了;老话儿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一个黄土埋了半截子的人,干这么大一票买卖,他图啥?

其二,北魏史料中关于崔浩想要造反的记载几乎没有;有这方面记载的是北魏的敌人——南朝的史书,比如《宋书 柳元景传》中说,“浩密有异图”。

不过敌人的话有多少可信度?这值得商榷;往好的方面想,敌人说话不存在为尊者讳的顾忌,去他娘的真话说就说了,隔着万水千山还怕你拓跋焘来咬我的鸟啊!?往坏的方面想,既是敌人,凭什么给你做背书?所以肯定也有幸灾乐祸,甚至泼脏水的嫌疑。

千年之后的咱们显然无法把当事人从坟地里薅出来,严刑逼供问他们当时是咋想的了;因此只能从故纸堆里翻腾,看看能不能理出一条符合逻辑的线。

先说第一个,动机。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正常人不论办什么事儿,逻辑顺序应该是:先有需求→产生动机→形成行为。

说到需求,参照马斯洛经典的五层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就像台阶儿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用这五条儿框一框崔浩——

生理需求,不管是上半身还是下半身儿,对崔浩来说都不是问题。

但是,以在下看来,从第二条儿安全需求起,崔浩都有问题——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的整个有机体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马斯洛认为,人学习、研究这些行为以及人生观都可以看成是为了满足安全需要的一种反馈。

崔浩安全吗?换句话说,崔浩在拓跋氏治下(尤其是拓跋嗣、拓跋焘两代),有安全感吗?

在下以为,他从来就没有过。

崔浩是个政治人物;政治,本就波谲云诡。

《琵琶记》中有句诗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对于政治人物来说,这句诗得反着读,‘朝在天子堂,暮为田舍郎。’,而且这还是挺不错的结果了;很多政治人物的下场是,‘朝在天子堂,暮在阎王殿。’

尤其是后一句,在下认为,这才是北魏前三代大臣的真实写照。从拓跋珪开始,到拓跋焘,北魏的三代皇帝,杀大臣(含宗室)需要理由吗?尤其是拓跋珪和拓跋嗣,那二位还嗑药,疯疯癫癫的。

做为政治人物的崔浩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下,他有安全感那才叫见了鬼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剪除异己,才应该是崔浩生活的常态。

崔浩下场挺惨,千年以来,为他喊冤叫屈的不在少数;但是翻翻史书,崔浩也整人,而且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一旦出手绝不留情。

崔浩有个亲家,名叫李顺,咱们前面提过此人,曾作为拓跋焘的使者出使北凉;崔浩跟他这个亲家的关系一向糟糕。

北魏大臣们有意无意合起伙儿来向拓跋焘传递1个信息

翻翻李顺在《魏书》中的传记,可以看的出来,这是位勇猛、果敢,有头脑,上马能领兵,下马能外交的好手;在北魏灭夏的战争中,李顺“谋功居右”被“授之以兵”;尔后,(李顺)“督勒士众,破其左军”。在外交战线上,李顺曾代表北魏“凡使凉州十有二返,世祖称其能”。

这种复合型人才,拓跋焘当然使的顺手了;因此“宠待弥厚,政之巨细无所不参”。

但是这么一来,犯了崔浩的忌了;于是,咱们这位崔大人开始收集李顺的黑材料——

李顺受命出使北凉,凉王蒙逊曾口出狂言,对他说了些犯忌讳的话;蒙逊也怂,说完就又后悔了;他怕李顺把他说的这些话回去禀告拓跋焘,再招来拓跋焘的大军,这就不值当了;于是便搬出一大堆金银贿赂李顺,意思很明白,上天言好事,刚才那些话,您兹当没听见。

李顺收了钱回去便没提这茬儿,但是这事儿不知怎么着,被崔浩知道了;当时他就打了小报告,“密言于世祖”。不过拓跋焘不信,这事儿就算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就挂起来了。

公元439年,这一年北魏朝廷上讨论是否要出兵灭北凉;崔浩认为必须打,李顺则说“凉州乏水草,不宜远征”;双方就顶牛了。后来拓跋焘一锤定音,打!北魏大军灭了北凉。

等班师回来,拓跋焘论功行赏,“诏顺差次群臣,赐以爵位”;这时候崔浩又把之前李顺收了贿赂的事儿搬出来了,并且上纲上线,把李顺说的跟卖国贼一样;拓跋焘终于被激怒了;之后,“刑顺于城西”。

后来崔浩死了之后,拓拔焘曾对大臣说过这样的话,李顺之死就是崔浩造成的。

还有一件事,拓跋焘手下有位老将,名叫封懿;此人原先是后燕慕容宝的部属,后来降了北魏;论能力,也是能文能武;拓跋焘挺喜欢他,“进爵为侯”。不过后来封懿卷进了一桩谋反的案子里,被满门抄斩。用刑之日,拓拔焘不知怎么的,念起封懿的好儿,便动了恻隐之心,想给封家留个后代,就下令赦免了封懿的孙子封磨奴。

但是这事儿到了崔浩手上,老崔不地道了;既然拓跋焘有令要留封磨奴一命,杀是不能杀了;崔浩使出手段,居然让人把封磨奴给阉了。

这俩事儿就看出来了,崔浩整人,手段也是非常狠辣的。

李顺算是自己屁股不干净,但是你能说崔浩就大公无私,一心为国,收拾李顺纯属是跟歪风邪气作斗争吗?

崔浩整李顺,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缺乏安全感的心态在作祟,他害怕由于李顺得宠自己会失宠,失去现有的政治地位。

而封磨奴的事儿,就更扯了;只能说明崔浩不是什么厚道人。

这还只能算崔浩内心不安全的一面,还有呢——

比如说,崔浩跟拓跋焘的关系。

按司马光的说法儿,拓跋焘是个什么人?MLGB的没好词儿,“魏主为人,壮健鸷勇”“然性残忍,过于杀戮,往往已杀而复悔之。”翻译过来,六个字就够了:冲动残忍好杀!

这绝逼是个难伺候的主儿;换句话说,这厮也绝对不是个好相处的人。

不过,崔浩和拓跋焘渊源挺深;拓跋焘能顺利登基,可以说崔浩功不可没。

拓跋嗣执政后期,也不知道怎么着,跟他爹拓跋珪一样,也嗑上药了;您想,但凡嗑药,除了精神不正常以外,对身体得摧残也是很厉害的;所以拓跋嗣的身子骨儿是一天不如一天。

拓跋嗣不灵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谁堪继大统?此时崔浩力荐由太子监国。

太子是谁?拓跋焘。

也正是从这事儿之后,拓跋焘走上了北魏的政治舞台。

等拓跋焘正式登基之后,由于之前有力荐之功,崔浩自然也水涨船高,进入了拓跋焘的核心圈子。拓拔焘好斗,“籍二世之资,奋征伐之气”,对外征战是他统治时期的主要的内容,这也是崔浩的强项,因此在崔浩积极的出谋划策下;拓跋焘接连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胜利。

到公元429年,拓跋焘和崔浩的关系,可以说水乳交融到达顶峰。

因为在这一年,拓跋焘连续发动了对柔然、夏、丁零敕勒的战争;次次大获全胜。但是要说一句的是,这些战争,整个北魏朝廷上的大臣基本上都是反对的;赞同者,仅有崔浩为代表的等寥寥数人。

比如这年3月,拓跋焘要北伐柔然;消息一传开,北魏大臣们就开始议论纷纷,嘴上不敢说啥,但心里都不以为然。

有那胆儿大的跟拓跋焘说,皇上,自打您即位以来,打了多少次柔然了?每次都是您一去,他就跑;虽说牛羊马匹咱能捞着不少,可对比起国家花出去的军费,那实在是不划算啊!

现在您又要北伐,旗开得胜还则罢了,万一又落得个空手而归,岂不是徒耗粮饷;而且我国西有赫连定,南有刘义隆,若他们趁咱主力远征趁机来犯,咱们该如何是好?

话说的有礼有节;拓跋焘的回答则干脆利落——

拖出去,打!让你多嘴。

看拓跋焘玩儿邪的,其他大臣不敢挺身而出了,毕竟板子打的自己屁股上,会很疼;他们在一起商议再三,最后推出一位拓跋焘多少也会给点儿面子的人物——太史令张渊;力劝拓跋焘不可对柔然用兵。

北魏大臣们有意无意合起伙儿来向拓跋焘传递1个信息

张渊说起来是个人物,他曾准确预见到苻坚南征必然大败,并且还为此事劝谏过苻坚;不过苻坚没听他的,导致了淝水战败。因为有这么档子事儿,张渊说话可以说还是很有分量的。

果然,张渊出面劝阻,拓跋焘也有点儿犹豫了;大臣们一见拓跋焘犹豫了,便纷纷上书,力劝其罢战。

但咱就事论事,打心眼儿里,拓跋焘还是想打这一仗的;可满朝文武几乎一面倒的劝阻,拓跋焘也不得不掂量一下后果。

他正犹豫呢,崔浩站出来了,旗帜鲜明的跟拓跋焘说,皇上您甭听他们的,征讨柔然,势在必行,攻则必胜,请陛下立刻出兵!

拓跋焘一见崔浩出手了,乐了,便跟崔浩说,你看张大人不同意啊,你若有道理,便和他辩上一辩吧。

辩就辩!

说到吵架,崔浩怕过谁?

张渊说柔然乃荒外无用之地,你抢了地,不能种;抓回来的人,不能用;国家劳师动众,到底有什么油水可捞?!

崔浩说柔然本我国之臣,如杀其元恶,收其良民,因何不可用?如你所说,统万城的夏国黎民,是否可用?若不可用,你当初为何不告知陛下?若可用,则今日你之言论便是谬论!

张渊一听,脸涨的通红,愣是一个字儿憋不出来。

拓跋焘心里这叫一个美欸,这话说的,太特么给力了,辩论会到此为止,马上兵伐柔然!

且慢!

大臣们可不干了,要不是拓跋焘跟那儿戳着,估计这帮大臣就要抡起电炮揍崔浩了;一个大臣冲着崔浩大喊:崔浩!别忘了南方还有个刘义隆呢,若我军主力北伐柔然,一无所获,南朝又大军压境怎么办?

崔浩说,提醒对方辩友,如果咱们不先把柔然干了,届时南北夹击,咱们下场会更惨!南朝步兵为主,我军骑兵为多,南兵步行而来,我军却骑马而去,那时南兵疲乏,我军却不曾劳苦,怕他何来?况以刘裕之能,尚不能守住关中与河南,他儿子刘义隆又多个肾?若刘义隆真敢发兵犯我,则以陛下之勇,犹如马驹斗虎豹,何惧之有!?

顿了顿,崔浩继续,我军几次征伐柔然,其众皆北逃,时间久了,我们打它,他就跑,我们走了,它又来,自以为我们拿它没办法,最近一年多来,咱们一直没有大动作,我料柔然的警惕性已然降低;按照他们的习惯,部众夏天离散,四处放牧,到了秋高马肥,部众聚拢,便会南下骚扰我国。现在马上就要进入夏季,正是柔然部落离散,各自放牧之时,我们就在此时打它,必能大破其众。”

话说完了,咦~~拓跋焘带头鼓掌。

这一仗,后来果如崔浩所料,战役进程异常顺利,北魏大获全胜。

北魏大臣们有意无意合起伙儿来向拓跋焘传递1个信息

到了这一年8月,拓跋焘又在崔浩的支持和策划下,突然千里奔袭丁零敕勒,神不知鬼不觉的突然出现在敕勒部眼前,一顿大砍大杀之后,敕勒部损失极其惨重;各部酋长一商量,得了,咱也干不过北魏,投降吧。

上百万丁零人表示臣服,牛羊马匹损失百余万。

这年10月,拓跋焘满载而归;在庆功宴上,拓跋焘对投降的丁零部诸位大佬说了这样的话,尔等看崔浩纤弱,不能弯弓持矛,然胸中所怀,尤胜百万雄兵。我虽有征伐之志,却经常不知对错,多亏此人教我。

要知道拓跋焘经常杀人,可不经常夸人;能得到如此考语,可见崔浩在拓跋焘心目中的位置有多重要。

爸特,凡事一旦进入高峰,再往下,不论怎么走,可就都是下坡路了,这里边儿拓跋焘至少有两个原因——

其一,随着拓跋焘年纪日长,执政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旁边站着个算无遗策的崔浩,您说他心里会怎么想。从拓跋焘登基的公元424年,到他杀崔浩的公元450年,20多年时间中,拓跋焘有几次没按崔浩的计划办,而是按着自己的想法走的,结果都遭到了挫折;而每每在重大关头,听了崔浩的建议,北魏必然无往不利。

这叫什么,无形的压力啊!拓跋焘会爽吗?

其二,有那么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重大的问题上,崔浩表现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好是好,但有一样儿,他这么干可就把他的同僚们,尤其是那些只会杀人放火抢东西的鲜卑族同僚们比的如同智商欠费停机一样。

于是, 北魏大臣们有意无意的开始合起伙儿来向拓跋焘传递一个信息——

崔浩,很操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