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法語:Station spatiale internationale,縮寫為SSI;英語: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縮寫為ISS;俄語: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косми́ческая ста́нция,縮寫為МКС)是一個在近地軌道上運行的科研設施,是人類歷史上第九個載人的空間站。空間站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研究實驗室,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等,目前由六個國家或地區合作運轉,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太空局、巴西航天局和歐洲空間局(成員國英國[4]、愛爾蘭、葡萄牙、奧地利和芬蘭沒有參加國際空間站計劃,希臘和盧森堡則是在計劃開始之後加入歐洲空間局的。[5])。中國曾表達參與國際空間站建設的意向,但由於諸多因素限制,最終被排斥在外[6][7]。迄今為止,已有來自多國的宇航員登上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但均為美國或俄羅斯主導的太空計劃,其中還包括七名太空遊客。[來源請求]

從1998年11月15日國際空間站第一個部分曙光號功能貨艙發射升空到2010年6月,空間站已經在軌道上環繞地球運轉了66000圈,預計其將運作至2015年或以後[8]。國際空間站原計劃在2020年後結束使命,脫離軌道,直接墜入大海[9]。負責國際空間站與地面之間運輸的航天器有聯盟號、進步號、自動運載飛船、H-II運輸載具、龍飛船、發現號航天飛機、奮進號航天飛機等。目前國際空間站仍在建設之中,最多可承載六名乘員,大部分實驗設施也已經投入使用。由於大氣阻力和重新啟動等因素的影響,國際空間站的軌道實際高度常發生漂移。

命名

國際空間站最初提議的名字是“阿爾法(Alpha)空間站”,但是遭到俄羅斯的反對,理由是此名字暗示國際空間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空間站,而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先後成功地運行過8個空間站。雖然國際空間站的命名沒有采用最初提出的阿爾法空間站,但是空間站的無線電呼號卻是“阿爾法”,這個呼號是空間站第一批乘員登站時確定的,當時國際空間站的名字仍然未定,時任美國宇航局主席的丹尼爾·戈登將空間站的臨時呼號定為阿爾法,此呼號後來沿用下來,成為空間站的正式電臺呼號。

歷史

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前身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自由號空間站,這個計劃是1980年代美國戰略防禦計劃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在1987年12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佈波音公司、通用電氣公司、麥道飛機公司和洛迪恩推進動力公司獲得了參與建造自由空間站的訂單。老布什執政期間,星球大戰計劃被擱置,自由空間站也隨之陷入停頓,1993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正式結束了自由空間站計劃。冷戰結束後在美國副總統戈爾的推動下,自由空間站重獲新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開始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接觸,商談合作創建空間站的構想。

1998年11月15日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件曙光號功能貨艙進入預定軌道,同年12月,由美國製造的團結號節點艙升空並與曙光號連接,2000年7月星辰號服務艙與空間站連接。2000年11月2日首批宇航員登上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的各個組件大多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航天飛機進行運輸,由於各個組件大多在地面就已經完成建設任務,宇航員在太空只需要進行很少的操作便可以將組件連接上空間站主體。國際空間站完全完成之後,根據其設計共可以提供7名宇航員同時工作和生活。

國際空間站的預算遠遠超過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最初的預計,其建造時間表也比預定的要晚,其主要原因是2003年發生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事件之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停飛了所有的航天飛機。在航天飛機停飛的兩年半時間裡,空間站的人員和物資運輸完全依賴俄羅斯的聯盟號航天器,空間站上的科學研究活動也儘可能地被壓縮了。按照預定計劃,空間站的建設將在航天飛機重返太空之後在2006年恢復,但是在2005年7月發現號航天飛機的STS-114飛行任務完成後,由於航天飛機隔熱材料在升空過程中脫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再次停飛所有航天飛機,這使得國際空間站的建設時間表再次拖延。

2006年11月20日,國際空間站上的活動首次在地球上進行了高清電視直播,並在紐約的時代廣場大屏幕電視上播放。這是人類首次觀看到來自太空的高清電視直播畫面。直播節目的主角是國際空間站第14長期考察組指令長邁克爾·洛佩斯-阿萊格里亞,攝像師是站內的隨航工程師托馬斯·賴特爾。這套直播系統名為太空視頻網關,直播的清晰度可以達到普通模擬電視的6倍。[10]

2007年1月31日,國際空間站第14長期考察組中的兩名美國宇航員洛佩斯-阿萊格里亞和蘇尼特·威廉斯成功進行超過7個小時的太空漫步。他們將命運號實驗艙的一個冷卻迴路從臨時系統接入永久系統,完成了一些電路接線工作,使對接的航天飛機能接入並使用空間站上新太陽能電池板提供的電力,將一個遮光反射罩和隔熱罩丟棄,然後將一組舊太陽能電池板上的散熱器回收[11]。2月4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8時38分,這兩名宇航員再度出艙,進行約7個小時的太空漫步。他們將命運號實驗艙的另一個冷卻迴路從臨時系統接入永久系統,對一個廢棄的氨水冷卻設備進行清理[12]。2月8日,這兩名宇航員完成了6小時40分鐘的第三次太空漫步,將空間站外的兩個大型遮罩移除丟棄,並安裝貨物運輸機的幾個附屬設備[13]。2月22日,國際空間站飛行工程師、俄羅斯宇航員米哈伊爾·秋林和洛佩斯-阿萊格里亞進行一次6個多小時的計劃外層空間漫步,修復了對接在空間站上的進步M-58飛船的一處未能收攏的天線[14]。

瞭解國際空間站

移除23次任務合照

2007年10月30日[15],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宇航員日前為國際空間站重新裝配太陽能天線電池板時,電池板出現破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學家查看電池板破損處,瞭解造成原因。

2009年3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網站開始在線直播國際空間站即時畫面,空間站工作人員睡覺或者下班的時候,全球互聯網用戶可以通過網絡欣賞空間站的直播視頻[16]。

2012年5月31日,全球首艘訪問空間站的商業航天器——美國天龍號航天器成功返回地球,製造天龍號航天器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簽署了價值16億美元的合約,向空間站發射12次貨運航天器。

參考文獻

  1. Chris Peat. ISS—Orbit Data. Heavens-Above.com. 18 June 2010 [18 June2010].

  2. Steven Siceloff. NASA Yields to Use of Alpha Name for Station. Space.com. 1 February 2001 [18 January 2009].

  3. STS-132 Press Kit (PDF). NASA. 7 May 2010 [19 June 2010].

  4. 國際空間站將迎來首位英籍宇航員,亞太日報,2013年5月21日

  5. European Space Agency http://www.esa.int/esaHS/partstates.html

  6. China wants role in space station. CNN. Associated Press. October 16, 2007 [2008-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14).

  7. James Oberg. China takes aim at the space station. MSNBC. October 26, 2001 [2009-01-30].

  8. Statement by Charlie Bolden, NASA Budget Press Conference (PDF) (新聞稿). NASA. 1 February 2010 [1 February 2010].

  9. SPACE STATION TO BE SUNK AFTER 2020. Discovery News. 2011-07-27[2011-07-28].

  10. 國際空間站完成首次高清晰度直播,2006年11月17日,新華網

  11. 張忠霞,國際空間站宇航員進行太空漫步,新華網

  12. 張忠霞,空間站宇航員完成第二次太空漫步,新華網

  13. 張忠霞,空間站宇航員太空漫步創紀錄,新華網

  14. 劉洋,張忠霞,空間站宇航員太空漫步修復"進步"飛船天線故障,新華網

  15. 國際空間站太陽電板破損 恐影響空間站用電

  16. 孝文. NASA網站開始線上直播國際太空站實時視頻. 科學網. 2009-03-14[2016-02-12] (中文(簡體)‎).


來自WEIJI百科——國際空間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