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量化当代生活的真谛就是,连拆快递也要发明一种新单位

在“当代生活新度量单位”第一篇里,我们曾经提到过,为日常微妙情景创造可理解可换算的标准,对精确解释人类生活到底有多重要:比如,“Ta 生气了”,欠点儿力道,但“Ta 生气了,买十个包都哄不好的那种”,这准保是火冒三丈;又比如,“这片子特差”,到底有多差无从领会,然而“这片子给我的震撼相当于连看五遍《爵迹》”,那无疑是遇到了神级烂片。而在这里,“买个包”和“看一遍《爵迹》”就是两种生活单位,大致相当于“平息一次愤怒”和“受了一点内伤”。

说起来,其实广义上的“发明新单位”在人类社会是无处不在的。上个世纪苏联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朗道,据说就是一个热衷量化的人,在他那份给物理学家排座次的“朗道排名”里,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二流半”,完成了某项研究之后才升级到“二流”,显然对他来说,“取得一项重大学术成果”就大致相当于“0.5 流的学界地位”;往近了看,这几年国内颇为流行的“一人食”其实也算是一种新单位,它既可以代表“约莫一个人吃的分量(二两面条/一把青菜/三勺调味料……之类)”,也可以表达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的独居生活精致程度。

当然了,当代生活瞬息万变,衡量手段我们也得推陈出新。在第一篇总结的 18 个单位的基础上,我所进一步引入以下 12 个在当下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单位或公式,希望能为大家在丈量万物这件事上带来持续的帮助和启发:

1 Push = “对某个应用的喜爱达到了不介意打开推送的程度”

下载一个新应用之后的常规动作是什么?当然是「屏蔽推送」「关掉通知」「找个文件夹,扔进去」,做完这一串,才会正式进入使用环节。所以,如果你非常热爱某个应用,已经达到“不介意为它打开推送消息”的级别,就可以用 1 Push 来形容这种认可。同理,“关掉推送+放在手机第一屏单独展示+经常使用”,这是 0.75 Push;“关掉推送+收进第二或第三屏的某个文件夹+偶尔想起来用一下”,就只有 0.3 Push。倘若用了一次就再也没打开过,那就是 0.1 Push。

0.4 S = “把对方标记为特别关注并秒回微信”

跟线上好友聊天时的响应速度,是一个很好的判断两人交情的指标。据说专业级打字员的入门速度是 0.4 秒(Second)一个字,把这个数当作秒回基准单位可以得出:360 S,这是爱理不理回不回看心情的普通熟人;86400 S,这是除了抢红包之外没人搭腔的公司微信群;5 S,这是关系相当不错、聊天基本不冷场的好朋友;0.5 S,这是为了对方一句话能等上半宿的暗恋对象;那关进小黑屋以后都不想再见面那种呢?大概是 +∞ S。

1.5 PB = “为了看完一部偶有亮点的国产剧,不得不一直拖动进度条”

同样是形容剧集精美程度的单位,我们在第一篇中提到的“426 Op”跟这里的 1.5 PB(Progress Bar,进度条)是一对反义词,前者指的是“番剧太好看了所以从来舍不得跳 Op”,而后者则是“为了略过注水过多的剧情以致于使用了 1.5 倍速播放”。这样以后想评价一部剧就更简单了:倘若它已经水到了 2 PB,那认真追剧的意义就十分有限,还不如只在 B 站刷刷 cut;如果是 0.3 PB,嗯,说明成色相当优秀,至少有值得二刷三刷的片段;如果是 4 PB 而且你还坚持看完了……只能说明,你还蛮闲的喂。

100 Director = “勉强入门了,但是离封神还很远很远”

最常见于名人界,完整用法是“乙跟甲之间还差了 100 个丙”,比如那两句相当出名的调侃“冯小刚和李安中间还差 100 个陆川”和“贾跃亭和乔布斯中间差了 100 个雷军”,此处“陆川”和“雷军”就分别代表了「一个导演(Director)单位」和「一个科技圈领袖单位」。这个用法虽然不太新,但是套用时下的饭圈术语来说就是“成功地做到了在一句话里又拉又踩”,有一种「不说人话」的优雅。当你是某个人的铁杆粉/高级黑时,可以把他放在甲的位置;当你想表达轻微不屑/恨铁不成钢时,又可以把他挪到乙或丙的位置:比如,你和王小波之间差了 2.3 个大咕咕咕鸡,新乡和纽约之间差了 500 个北京,百度跟 Google 之间差了 1024 个 bing ,等等等等。

1 PDD = “财务状况降级到了需持续使用拼多多才能维持正常生活的水平”

我们曾经在好奇心辞典介绍过“水果店自由”“超市自由”和“OFF-PDD(拼多多)财务自由”等等多个财务自由层级,此处不妨举一反三:1 PDD 级别的财务状况,大致只能相当于 0.8 个“视频网站自由” / 0.3 个“外卖 app 自由” / 0.15 个“电影票 app 自由”;从“京沪租房自由”到“便利店自由”,中间可能跨越了 355 PDD;从“买书自由”到“免税店自由”,则大概还有 447 PDD 的路要走。

8 VoM = “聊天双方的地位差异大到 TA 都可以给我发语音了”

即时通讯最招人反感的三大聊天行为:发语音(Voice Message)、“在吗”、乱扔表情包,其中又以发语音为首,足见这个动作给别人带来的困扰程度。倘若还是满屏(一屏通常有 7-10 条左右)59 秒语音,基本上就可以断定本场对话中两个人宽阔如流沙河般的地位差距。不用说,唯一能做到独揽 8 VoM 你还只能一条条乖乖点开听完的,十有八九是你妈;5 VoM,这可能是让你敢怒而不敢言的老板/客户/甲方,或者尚在甜蜜期干啥都可爱的你对象;已经比较熟并且打过招呼同意听语音的同事,双方都不敢造次,1-2 VoM 就差不多了。当然了,对看重平等聊天和体面对话的当代青年来讲,理想状态始终是一个不卑不亢的 0 VoM。

3 DF = “在网上发言时拥有比较到位的求生意识”

行走网络世界,不能没有自我保护手段。我所曾经在好奇心辞典多次介绍过以狗头表情包为代表的“友军装置”。三个狗头 emoji (Dog Face)连用属于标配,还有文字形式可以选择,比如俏皮点的“手动狗头”、强势点的“杠精退散”,以及未语先怂的“如果说错了提前道歉”等等,功效跟小学生吵架时最爱说的“反弹关门”没啥差别。

于是我们可以用这个指标来检验自己上网时的谨小慎微程度:在社交媒体吐槽某位当红明星时居然用了全名,求生欲应该在 -20 DF 以下;朋友圈随发随删或三天可见,大概是15 DF;连续半年以上只看不发,这个警惕性和自我管理水平就很值得敬佩了,至少有 30 DF。

0.1 TPP:“这个微博账号的流量是大 V 级别”

有个网络现象:任何略有流量的微博帐号,评论区里一定少不了杠精(Troll)、卖片(Porn Spam)、 水军(Paid Poster)这三大镇博军。倘若一位博主的留言三者俱全,且每十条里就会遇到一到两条上述内容,差不多就可以尊称其为大 V 了;如果只遇到了三者之一,那至少也是个 0.02 TPP 级别的中小 V;平时遇不上、偶尔捉到一个都觉得很新鲜的,自然是你我这样的小透明。当然了,这个数也不是越高越好,超过 0.5 就有碍观瞻了,可能要考虑一下此人是不是形象定位有偏差,以及有没有买粉。

2 Cat = “毕业之后由于工作肥,体重增加的量级”

这个尺子的适用人群是养猫的上班族们。一只成年猫的体重通常在 3-5 公斤上下,那么从毕业开始,一位铲屎官的体重大致会遵循这样的规律:头两年比较缓慢,大概只涨了 0.5 Cat,五年内增加到 1.5 Cat,婚后则迅猛攀升至 3-4 Cat,有孩子之后基本维持在 5 Cat 左右,形成一个拉长的的“S”型曲线。你只需要含蓄透露自己“迄今重了几个 Cat”,周围的人就能判断是尚有增长空间,还是已经到顶了。

倘若不忍心看到这条曲线过于陡峭,没关系,你可以养体重基数比较大的橘猫。如果养的是狗呢?也好办,把 1 Cat 换算成 0.5 Dog 就行。

1 CVS = “半夜下班看到 24 小时便利店还开着,内心涌起的归属感”

根据宜家最近发布的一个研究报告,大概三分之一的中国租房者,会从住宅之外的其他空间感受到归属感。在我所的“城市归属感来源”调查里,点赞数最高的回答也是“街角的便利店(Convenient Store)”。以此类推,“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相当于 12 CVS,“午后坐在图书馆某个靠窗的位置”可能有 2.5 CVS,“吃到一家正宗的家乡菜餐馆”,4 CVS。

另外,以上场合如果有猫或者狗存在,按照每多一只增加 0.8 CVS 计算。

21 De = “工作忙碌到连续一周送来的快递都没空拆”

这个计量单位依旧来自于好奇心辞典,它可以再分成两个二级指标,一个是买买买指数,一个是拆快递(Delivery)指数,前者衡量的是你在百忙之中见缝插针下单的生活热情(增量),后者计算的是你当前工作量是否已经超负荷到了“有空买没空拆”的地步(存量)。

我们稍稍夸张点,以每天要收三个快递来算,随到随拆马上试用的,1-3 De,这肯定是加班没加够;如果积压了一个礼拜,这就是 21 De,说明已经忙到不抬头了;如果已经连轴转到了好几个月都是 0 De 或者 84 De,那……那还是先担心一下会不会过劳死吧。

1 ZX = “意外迷上某个本来以为不会感兴趣的东西”

人类的心思是变化莫测的,尤其是面对某些迷之有趣的东西时,即便它本来不符合你的品位,多看几次说不定也会衷心地说上一句“真香(Zhen Xiang)”。

So 所谓的 1 ZX 到底是多大的反差呢?基本相当于,朋友给你安利了一部(听名字完全无感的)剧,你过了很久才去看,竟然津津有味地追完了;再戏剧性一点,倘若本来觉得短视频 app 很无聊,却意外迷上了快手里面乌苏里江渔民的清晨捕鱼直播、长途货运司机的曲折公路故事,进而发展为深度用户,这大概是 2.5 ZX;又或者,原本特别看不起追星,某天突然为一个土味爱豆的魅力而倾倒,然后一发而不可收地追完 ta 的所有作品并氪金打榜,这个逆转程度就达到了 5 ZX。

那这个过程反过来是什么样的呢?你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小时候很喜欢某部偶像剧,长大后重温却发觉处处槽点怎么也看不进去,只适合把男主角的脸做成表情包来怀念。这种幻灭感就是 -1 ZX。

介绍完了 12 个近期进入生活流通渠道的新单位,按照惯例,我所照旧总结了以下 5 个由于词义通胀/扭曲而失效的新单位:

在动动拇指比眨一下眼睛还容易的今天,点赞的意义早就消减到跟“已阅”同一个水平,还带着“虽然看到了但我无话可说”的冷漠属性加成。现如今表达喜爱都是转评赞+打赏起步,一个不走心的赞顶多相当于“知道有你这么个人”,连点头之交都未必算得上。

哈哈哈,线上交流表达强烈情绪失效单位

众所周知,“哈哈哈”里的“哈”味成分早就不够了,现在的趋势是至少七个哈,你愿意的话满屏哈都可以。感叹号和问号也一样,在社交媒体上用一个基本等于没用,少说也得用仨。同理,你得把一个长句像梨花体一样分成若干短句逐句发送,或者每到停顿处以一个影帝级别的戏精表情包衔接,才能力透屏幕地证明,自己是真的开心/生气/难过。

3 亿人,衡量产品火爆程度失效单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品牌广告里出现的用户数量级从千万悄悄升级成了亿,同时出现的还有各种变着法儿形容“我们是国民级/现象级”的惊人数字:网剧播放量百亿起、阅读量 100 万+、官方上座率 98%、直播在线人数几百万……也别光顾着皱眉,好好学着点,你现在知道自己的年终绩效和总结 PPT 该怎么写了吧?

格局,志存高远程度失效单位

“格局”这东西本身就不怎么好量化,成为当代创投圈黑话之后,词义更是虚高得不像样,直接导致你用它时不管是夸人格局够大还是损人格局太小,听上去总有点“用主角视角看自己,把别人都当 NPC”的意味,容易造成 ego 爆棚的观感,不建议频繁使用。

高级,审美水平(半)失效单位

形容美的词语总是更新换代得特别快。从数年前以若干欧洲国家为代表的“北欧系”“法式”,到以某几个著名品牌为典范的“Normcore”“性冷淡风”,再到以「不费力也能赢很大」压倒一切的“高级脸”“鲶鱼脸”……等你终于 get 到了这种“长得像藏狐就是美”的相貌标准之后,得,这几个月又开始流行「莫兰迪」和「港风气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