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量化當代生活的真諦就是,連拆快遞也要發明一種新單位

在“當代生活新度量單位”第一篇裡,我們曾經提到過,為日常微妙情景創造可理解可換算的標準,對精確解釋人類生活到底有多重要:比如,“Ta 生氣了”,欠點兒力道,但“Ta 生氣了,買十個包都哄不好的那種”,這準保是火冒三丈;又比如,“這片子特差”,到底有多差無從領會,然而“這片子給我的震撼相當於連看五遍《爵跡》”,那無疑是遇到了神級爛片。而在這裡,“買個包”和“看一遍《爵跡》”就是兩種生活單位,大致相當於“平息一次憤怒”和“受了一點內傷”。

說起來,其實廣義上的“發明新單位”在人類社會是無處不在的。上個世紀蘇聯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朗道,據說就是一個熱衷量化的人,在他那份給物理學家排座次的“朗道排名”裡,給自己的定位就是“二流半”,完成了某項研究之後才升級到“二流”,顯然對他來說,“取得一項重大學術成果”就大致相當於“0.5 流的學界地位”;往近了看,這幾年國內頗為流行的“一人食”其實也算是一種新單位,它既可以代表“約莫一個人吃的分量(二兩面條/一把青菜/三勺調味料……之類)”,也可以表達一簞食一瓢飲而不改其樂的獨居生活精緻程度。

當然了,當代生活瞬息萬變,衡量手段我們也得推陳出新。在第一篇總結的 18 個單位的基礎上,我所進一步引入以下 12 個在當下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單位或公式,希望能為大家在丈量萬物這件事上帶來持續的幫助和啟發:

1 Push = “對某個應用的喜愛達到了不介意打開推送的程度”

下載一個新應用之後的常規動作是什麼?當然是「屏蔽推送」「關掉通知」「找個文件夾,扔進去」,做完這一串,才會正式進入使用環節。所以,如果你非常熱愛某個應用,已經達到“不介意為它打開推送消息”的級別,就可以用 1 Push 來形容這種認可。同理,“關掉推送+放在手機第一屏單獨展示+經常使用”,這是 0.75 Push;“關掉推送+收進第二或第三屏的某個文件夾+偶爾想起來用一下”,就只有 0.3 Push。倘若用了一次就再也沒打開過,那就是 0.1 Push。

0.4 S = “把對方標記為特別關注並秒回微信”

跟線上好友聊天時的響應速度,是一個很好的判斷兩人交情的指標。據說專業級打字員的入門速度是 0.4 秒(Second)一個字,把這個數當作秒回基準單位可以得出:360 S,這是愛理不理回不回看心情的普通熟人;86400 S,這是除了搶紅包之外沒人搭腔的公司微信群;5 S,這是關係相當不錯、聊天基本不冷場的好朋友;0.5 S,這是為了對方一句話能等上半宿的暗戀對象;那關進小黑屋以後都不想再見面那種呢?大概是 +∞ S。

1.5 PB = “為了看完一部偶有亮點的國產劇,不得不一直拖動進度條”

同樣是形容劇集精美程度的單位,我們在第一篇中提到的“426 Op”跟這裡的 1.5 PB(Progress Bar,進度條)是一對反義詞,前者指的是“番劇太好看了所以從來捨不得跳 Op”,而後者則是“為了略過注水過多的劇情以致於使用了 1.5 倍速播放”。這樣以後想評價一部劇就更簡單了:倘若它已經水到了 2 PB,那認真追劇的意義就十分有限,還不如只在 B 站刷刷 cut;如果是 0.3 PB,嗯,說明成色相當優秀,至少有值得二刷三刷的片段;如果是 4 PB 而且你還堅持看完了……只能說明,你還蠻閒的喂。

100 Director = “勉強入門了,但是離封神還很遠很遠”

最常見於名人界,完整用法是“乙跟甲之間還差了 100 個丙”,比如那兩句相當出名的調侃“馮小剛和李安中間還差 100 個陸川”和“賈躍亭和喬布斯中間差了 100 個雷軍”,此處“陸川”和“雷軍”就分別代表了「一個導演(Director)單位」和「一個科技圈領袖單位」。這個用法雖然不太新,但是套用時下的飯圈術語來說就是“成功地做到了在一句話裡又拉又踩”,有一種「不說人話」的優雅。當你是某個人的鐵桿粉/高級黑時,可以把他放在甲的位置;當你想表達輕微不屑/恨鐵不成鋼時,又可以把他挪到乙或丙的位置:比如,你和王小波之間差了 2.3 個大咕咕咕雞,新鄉和紐約之間差了 500 個北京,百度跟 Google 之間差了 1024 個 bing ,等等等等。

1 PDD = “財務狀況降級到了需持續使用拼多多才能維持正常生活的水平”

我們曾經在好奇心辭典介紹過“水果店自由”“超市自由”和“OFF-PDD(拼多多)財務自由”等等多個財務自由層級,此處不妨舉一反三:1 PDD 級別的財務狀況,大致只能相當於 0.8 個“視頻網站自由” / 0.3 個“外賣 app 自由” / 0.15 個“電影票 app 自由”;從“京滬租房自由”到“便利店自由”,中間可能跨越了 355 PDD;從“買書自由”到“免稅店自由”,則大概還有 447 PDD 的路要走。

8 VoM = “聊天雙方的地位差異大到 TA 都可以給我發語音了”

即時通訊最招人反感的三大聊天行為:發語音(Voice Message)、“在嗎”、亂扔表情包,其中又以發語音為首,足見這個動作給別人帶來的困擾程度。倘若還是滿屏(一屏通常有 7-10 條左右)59 秒語音,基本上就可以斷定本場對話中兩個人寬闊如流沙河般的地位差距。不用說,唯一能做到獨攬 8 VoM 你還只能一條條乖乖點開聽完的,十有八九是你媽;5 VoM,這可能是讓你敢怒而不敢言的老闆/客戶/甲方,或者尚在甜蜜期幹啥都可愛的你對象;已經比較熟並且打過招呼同意聽語音的同事,雙方都不敢造次,1-2 VoM 就差不多了。當然了,對看重平等聊天和體面對話的當代青年來講,理想狀態始終是一個不卑不亢的 0 VoM。

3 DF = “在網上發言時擁有比較到位的求生意識”

行走網絡世界,不能沒有自我保護手段。我所曾經在好奇心辭典多次介紹過以狗頭表情包為代表的“友軍裝置”。三個狗頭 emoji (Dog Face)連用屬於標配,還有文字形式可以選擇,比如俏皮點的“手動狗頭”、強勢點的“槓精退散”,以及未語先慫的“如果說錯了提前道歉”等等,功效跟小學生吵架時最愛說的“反彈關門”沒啥差別。

於是我們可以用這個指標來檢驗自己上網時的謹小慎微程度:在社交媒體吐槽某位當紅明星時居然用了全名,求生欲應該在 -20 DF 以下;朋友圈隨發隨刪或三天可見,大概是15 DF;連續半年以上只看不發,這個警惕性和自我管理水平就很值得敬佩了,至少有 30 DF。

0.1 TPP:“這個微博賬號的流量是大 V 級別”

有個網絡現象:任何略有流量的微博帳號,評論區裡一定少不了槓精(Troll)、賣片(Porn Spam)、 水軍(Paid Poster)這三大鎮博軍。倘若一位博主的留言三者俱全,且每十條裡就會遇到一到兩條上述內容,差不多就可以尊稱其為大 V 了;如果只遇到了三者之一,那至少也是個 0.02 TPP 級別的中小 V;平時遇不上、偶爾捉到一個都覺得很新鮮的,自然是你我這樣的小透明。當然了,這個數也不是越高越好,超過 0.5 就有礙觀瞻了,可能要考慮一下此人是不是形象定位有偏差,以及有沒有買粉。

2 Cat = “畢業之後由於工作肥,體重增加的量級”

這個尺子的適用人群是養貓的上班族們。一隻成年貓的體重通常在 3-5 公斤上下,那麼從畢業開始,一位鏟屎官的體重大致會遵循這樣的規律:頭兩年比較緩慢,大概只漲了 0.5 Cat,五年內增加到 1.5 Cat,婚後則迅猛攀升至 3-4 Cat,有孩子之後基本維持在 5 Cat 左右,形成一個拉長的的“S”型曲線。你只需要含蓄透露自己“迄今重了幾個 Cat”,周圍的人就能判斷是尚有增長空間,還是已經到頂了。

倘若不忍心看到這條曲線過於陡峭,沒關係,你可以養體重基數比較大的橘貓。如果養的是狗呢?也好辦,把 1 Cat 換算成 0.5 Dog 就行。

1 CVS = “半夜下班看到 24 小時便利店還開著,內心湧起的歸屬感”

根據宜家最近發佈的一個研究報告,大概三分之一的中國租房者,會從住宅之外的其他空間感受到歸屬感。在我所的“城市歸屬感來源”調查裡,點贊數最高的回答也是“街角的便利店(Convenient Store)”。以此類推,“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小屋”相當於 12 CVS,“午後坐在圖書館某個靠窗的位置”可能有 2.5 CVS,“吃到一家正宗的家鄉菜餐館”,4 CVS。

另外,以上場合如果有貓或者狗存在,按照每多一隻增加 0.8 CVS 計算。

21 De = “工作忙碌到連續一週送來的快遞都沒空拆”

這個計量單位依舊來自於好奇心辭典,它可以再分成兩個二級指標,一個是買買買指數,一個是拆快遞(Delivery)指數,前者衡量的是你在百忙之中見縫插針下單的生活熱情(增量),後者計算的是你當前工作量是否已經超負荷到了“有空買沒空拆”的地步(存量)。

我們稍稍誇張點,以每天要收三個快遞來算,隨到隨拆馬上試用的,1-3 De,這肯定是加班沒加夠;如果積壓了一個禮拜,這就是 21 De,說明已經忙到不抬頭了;如果已經連軸轉到了好幾個月都是 0 De 或者 84 De,那……那還是先擔心一下會不會過勞死吧。

1 ZX = “意外迷上某個本來以為不會感興趣的東西”

人類的心思是變化莫測的,尤其是面對某些迷之有趣的東西時,即便它本來不符合你的品位,多看幾次說不定也會衷心地說上一句“真香(Zhen Xiang)”。

So 所謂的 1 ZX 到底是多大的反差呢?基本相當於,朋友給你安利了一部(聽名字完全無感的)劇,你過了很久才去看,竟然津津有味地追完了;再戲劇性一點,倘若本來覺得短視頻 app 很無聊,卻意外迷上了快手裡面烏蘇里江漁民的清晨捕魚直播、長途貨運司機的曲折公路故事,進而發展為深度用戶,這大概是 2.5 ZX;又或者,原本特別看不起追星,某天突然為一個土味愛豆的魅力而傾倒,然後一發而不可收地追完 ta 的所有作品並氪金打榜,這個逆轉程度就達到了 5 ZX。

那這個過程反過來是什麼樣的呢?你應該有過這樣的體驗:小時候很喜歡某部偶像劇,長大後重溫卻發覺處處槽點怎麼也看不進去,只適合把男主角的臉做成表情包來懷念。這種幻滅感就是 -1 ZX。

介紹完了 12 個近期進入生活流通渠道的新單位,按照慣例,我所照舊總結了以下 5 個由於詞義通脹/扭曲而失效的新單位:

在動動拇指比眨一下眼睛還容易的今天,點讚的意義早就消減到跟“已閱”同一個水平,還帶著“雖然看到了但我無話可說”的冷漠屬性加成。現如今表達喜愛都是轉評贊+打賞起步,一個不走心的贊頂多相當於“知道有你這麼個人”,連點頭之交都未必算得上。

哈哈哈,線上交流表達強烈情緒失效單位

眾所周知,“哈哈哈”裡的“哈”味成分早就不夠了,現在的趨勢是至少七個哈,你願意的話滿屏哈都可以。感嘆號和問號也一樣,在社交媒體上用一個基本等於沒用,少說也得用仨。同理,你得把一個長句像梨花體一樣分成若干短句逐句發送,或者每到停頓處以一個影帝級別的戲精表情包銜接,才能力透屏幕地證明,自己是真的開心/生氣/難過。

3 億人,衡量產品火爆程度失效單位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品牌廣告裡出現的用戶數量級從千萬悄悄升級成了億,同時出現的還有各種變著法兒形容“我們是國民級/現象級”的驚人數字:網劇播放量百億起、閱讀量 100 萬+、官方上座率 98%、直播在線人數幾百萬……也別光顧著皺眉,好好學著點,你現在知道自己的年終績效和總結 PPT 該怎麼寫了吧?

格局,志存高遠程度失效單位

“格局”這東西本身就不怎麼好量化,成為當代創投圈黑話之後,詞義更是虛高得不像樣,直接導致你用它時不管是夸人格局夠大還是損人格局太小,聽上去總有點“用主角視角看自己,把別人都當 NPC”的意味,容易造成 ego 爆棚的觀感,不建議頻繁使用。

高級,審美水平(半)失效單位

形容美的詞語總是更新換代得特別快。從數年前以若干歐洲國家為代表的“北歐系”“法式”,到以某幾個著名品牌為典範的“Normcore”“性冷淡風”,再到以「不費力也能贏很大」壓倒一切的“高級臉”“鯰魚臉”……等你終於 get 到了這種“長得像藏狐就是美”的相貌標準之後,得,這幾個月又開始流行「莫蘭迪」和「港風氣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