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居陽 關於書法藝術的情感色彩

趙居陽 關於書法藝術的情感色彩

歌唱藝術講究以情帶聲,情在聲先,書法藝術乃至其他藝術也是如此。所謂藝徑相通,也就是這個道理。

毛筆字練習到一定的階段,一種情感便會油然而生,這便是書法藝術的魅力所在。每次習書之前,面對一枝毛筆、一張宣紙,或出於書寫內容的感情感染化,或出於書法形式的表達激情,書家心中往往先升騰起一種情感,這便形成了書法的感情色彩,只是在個性感情色彩中表現的濃淡程度不同罷了。情注於書的時候,往往是書法練習得心應手之時,有時可以廢寢忘食、通宵達旦,但無意寫字時,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會把字寫得更糟,所以寧肯不寫。隨著書法從使用價值向藝術價值的不斷轉化,情感與風格的結合,情感和書法語言的結合,成為書法之道千秋不竭的生命力所在。

趙居陽 關於書法藝術的情感色彩

藝術是人類最高級的精神活動。書法則是最自由、最心靈化的藝術。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學書要有帖,帖中要發揮。”這句話說明了兩層含義,一是學習書法要植根於傳統,二是要師古不泥,傾注書家的感情色彩和個性。書法藝術發展到現在,人們對其表現的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實際上大家評判一幅作品,已不僅僅滿足於其表象的美,而更重於內在的神,即所謂形神兼備,方稱佳作。如果僅僅停留在所謂工整秀美的層面之上,那肯定是很不夠的。所以應當肯定,書法藝術美,是情感美。書家通過書法藝術所表現出的作品的視覺效果之所以不同,正是書家不同的感情色彩使然。在中國曆代書法類型、剛健型、拙澀型、秀雅型等書法風格,都無不與書法家的主觀意趣和個性情感有關。《蘭亭序》成為“無下第一行書”,是因為王羲之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特定環境氛圍中,有了“暢敘幽情”的情懷,激發出卓絕的詩情畫意和筆墨技藝,從而能夠把書法藝術的抒情特點表達得淋漓盡致。失去了這樣的情緒氛圍和感情因素,這樣的傳世佳作即不復存在。

趙居陽 關於書法藝術的情感色彩

我很同意“書為心畫”這一說。中國人講書畫同源,是由於漢字的結字特點決定了書法藝術有了繪畫藝術的某些特點。如果說習書如同繪畫,那麼就必須是用心去畫。如筆法中的“屋漏痕”“錐劃沙”“壁坼”“旋針”等等,便是得自然之形而融於筆畫之中。書法之道,最根本、最首要的法則是“氣韻生動”,正可謂“寫到熟時是生時”,只有傾情於書、用心習書的人方能體會得到。我相信絕大多數書法愛好者學習書法的初衷,是想借助書法語言抒發一種情感,寄託一種精神,而無意於成為名家。那些書界的大家們,也往往是在傾心於書法的過程中逐步成就事業的。能夠用心習書,以情使筆,進而達到精、氣、神的結合,實質上就是書法情感色彩的具體體現和書家的藝術要訣所在。書法缺少了情感,沒了精、氣、神,只是操作上的機械熟練,其書作是註定沒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

趙居陽 關於書法藝術的情感色彩

書法情感色彩的另一面,則在於書家感情色彩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情感色彩與書法藝術之間,存在著相互關聯的辯證關係。藝術情趣的提高,決定書法品位的變化,而這種情趣需要培養,要依靠學習的積累,包括藝術欣賞、藝術審美和藝術研討等等,都是一種創作提高的過程,而且也需要從自然物象以及其他藝術門類中汲取營養。隨著感情色彩的積極昇華,書法創作也會發生從量變到質變的潛移默化的過程。相應的,書法藝術的提高,也會促使感情色彩的昇華。所謂“變則通”“有悟性”,即是在“否定之否定”規律下的求變思維。既揚棄傳統,又不斷地否定自我,以尋求書法藝術之最高境界,這是書法能夠得以繼承發揚的本源所在,也是合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物本原理的。翻開中國書法史,無論是歐、顏、柳、趙的個性美,或者是蘇、黃、米、蔡的變化美,都無不是因其書法造詣之高而令人仰慕,長留史冊。現今的許多書家作品老套,長期不能出新,不是拘泥於傳統,便是跳不出自我。至於將書法感情消耗在利慾中的,更不足取。

趙居陽 關於書法藝術的情感色彩

總之,書法藝術與情感色彩的關係非常密切。研究其內在規律,有助於我們更新書法觀念,把握書法實踐,提高書法品位,以滿足社會對書法藝術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