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呢?

用戶68708500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可以說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銀行是存錢最安全的機構,畢竟銀行是國有的。

因為現在電視上經常報道一些關於手機詐騙案的新聞,所以老一輩的人對移動支付很反感。有些老人即使會用微信,也不願意把自己的銀行卡綁定在微信上面。

當然,就連去銀行存款都要小心翼翼。比如說小編的奶奶,去銀行存款、取款從來不願意到ATM機上取,因為怕錢少了說不清或者被騙,硬是要排隊在櫃檯上取錢。

當然,除了老人外,一些三四線鄉鎮城市的銀行每天也有很多人排隊,因為移動支付在他們那裡還普及的不完全,銀行成為了最受信任的金融機構。

但現在銀行的效益也不好了,被移動支付搶走了大部分的市場。所以必須靠賣保險、賣理財產品來提高效益。因此對於這些業務每個銀行工作人員都是有KPI考核的,也就是每月都要完成既定的目標。大部分年輕人因為用錢比較頻發不會選擇購買此類產品,而老人因為用錢地方不多,加之他們對銀行的信任度很高。所以,工作人員們經常向他們推銷這些產品。在他們天花亂墜的描述下,很多老年人都購買了銀行的理財產品。所以上了年紀的老人買銀行理財的很多。


正商參閱


您好,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買理財產品,主要是看中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比較穩定、安全性較高,一般三個月或半年乃至一年的鎖定期,就可以獲得5%左右的年化收益率,這對於他們來說,基本上可以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不過,對於銀行理財產品,也並非沒有風險,實際上雖然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不低,但仍然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風險。需要注意的是,對於部分老年人,他們往往熱衷於到銀行客戶經理那裡購買理財產品,而期間他們並沒有對相應的條款加以熟悉,由此導致自己的資金買了非真正意義上的理財產品,而是一些保險類理財產品等,而這卻會產生不一樣的影響效果。除此以外,對於部分銀行人員,與外部民間機構的資管產品或信託產品有合作,並把產品積極推銷給這一些老年人,而看似年化收益率高達10%以上的收益率,且有著銀行作為背書,老年人也會深信不疑。殊不知,對於這些投資理財產品,卻是充滿了不少的投資風險,而在銀行銷售也並非完全出自於銀行的理財產品,而這確實讓不少老年人受了傷。不過,歸根到底,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很大程度上還是看中了銀行的背書,看中了銀行理財產品比較穩定的投資收益率,而安全性、收益率優勢,卻吸引了大量老年人的參與。實際上,如果老年人通過正式渠道購買真正意義上的銀行理財產品,發生風險與問題的概率並不高,但老年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更需要把銀行理財產品的條款看清楚,並做好相應的風險評估,做好充分準備後,再行考慮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郭施亮


像40到50歲的中年人,其實是比較喜歡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的好處有以下幾點

第一, 有保障,畢竟是銀行推出的。金融行業不會捲款跑路

第二, 低風險。但是利率又高於銀行定期存款的利率,可以增加收入

第三, 較為簡單。年紀大的人其實是不願意接觸現在互聯網金融的類的產品,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錢被企業所騙走,他們更願意相信的是銀行。

第四, 銀行的理財產品准入門檻較低,任何人都可以購買。而且相比起定期存款可以隨時取出,但是也有一定的收益。綜合以上好處其實中年人更願意去購買理財產品,他們不願意把錢放在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上,因為他們已經老了,即將要面臨退休養老。如果發生意外,他們其實是沒有辦法去抵禦這種災害的。

他們的思維模式受著老一輩人的影響,認為銀行就是最安全的,把錢存入銀行是他們根深蒂固的一個觀念,他們不會去做投資。所以他們更願意去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縱觀現在年輕人的理財方式:其實更多的是用來吃喝玩樂,根本不會購買理財產品。所以說這是兩種消費觀念的一種衝突,一個是會存錢,一個是會花錢。

這是由於時代所決定的,所以我們也不要過多的指責我們的父母只會存錢,不會花錢,其實他們存的錢其實最後都是想花在你身上,只不過他們,也只能用這種方式來。給你提供更好的生活,父母是愛你的。

智聯校園 趙宇鑫回答

智聯校園是智聯招聘旗下校園人才交流與大學生職業發展招聘中心,旨在幫助大學生更快更好成長,如果想加入我們結識更多優秀大學生,可以私信留言,智聯校園期待你的到來。


智聯校園


本來上了年紀的人都喜歡去把錢存銀行,後來覺得銀行利率過低,就去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像我父母也就是相信銀行,認為銀行的理財產品不會騙人的,而把錢投向信託、私募、P2P這些領域,是存在較大風險的。銀行買理財產品相對安全的理念已經深入老人們的心理。

但是近兩年,我們經常看到中老年人在銀行買理財產品後資金不知去向或者被挪用的事件發生,搞得老年人不知究竟該問銀行索賠呢?還是找客戶經理去要錢呢?

事實上,出了這些問題的主要還是銀行方面吸納了一些代銷理財產品,而銀行理財經理往往又挪用了客戶的資金,讓其他企業去運作,當然這些理財產品贏了錢,我們中老年人可能永遠不知道,只要到期了,那些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和挪用的資金都會歸還給客戶。

而就是有一些銀行的代銷理財產品或者客戶經理挪用資金後,發現投資失敗,無法向中老年投資者歸還購買理財產品的本金,這就往往讓中老年人覺得我把錢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咋還出了事情呢?現在投資銀行理財產品不安全了嗎?

實際上,作為銀行來說,要加強對代銷理財產品的監管,以及對客戶經理培訓力度,以確保中老年人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資金安全。而對於廣大中老年人來說,你在購買理財產品籤協議時,一定要看清楚,究竟是當地這家銀行跟你籤的理財協議,還是銀行作為代銷的機構與你籤的協議,不是銀行自己推出的理財產品最好不要隨便籤署,以防出現投資損失。


不執著財經


這很正常啊。

首先,在大多數人眼中,銀行是國家開辦的,十分安全可靠,值得信任。自然銀行推出的產品就如有國家背書一樣,可以放心購買。儘管目前銀行基本都是股份有限公司,只不過有的國家控股,有的民間資本控股,還有的地方政府控股,近幾年也不乏出現銀行飛單的亂象,但總體來說,我國對銀行的管控還算嚴格,銀行自身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較為穩定。

其次,除銀行外,我國其他理財渠道的發展時間較晚。即使股市在中國出現的時間也不過短短30年,因此對於上年紀的人來說,他們過去成長生活的年代多數都只有銀行一種渠道來存儲和管理資金。過去他們將錢以定活存儲方式存在銀行,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理財產品的出現,銀行有著先天的優勢直接將這些客戶轉為理財產品購買者。而客戶不需要花多少精力,就可以將本來就存在銀行中的低息存款轉為較高利息的理財產品。

再次,年紀稍大的人對於風險的偏好較低,他們在更大程度上寧願犧牲利益來換取安全性。近幾年,中國的投資市場發展極為迅速,理財產品更是種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亂象叢生。上了年紀的人普遍沒有更多精力和能力去研究辨別真偽,因此,更願意傾向於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孫建波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覺得上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其實原因很好理解。

一則,五、六十歲的人缺乏投資理財知識,又缺乏冒險的的精神和資本,如果這點錢向其他領域投資,比如高風險高回報項目或其他互聯網金融平臺,他們把握不住風險,非常害怕和擔心,他們一輩子錢的這點錢很不容易,大都是血汗錢、養老錢和救命錢,如果投資打了水漂,那這一輩子就白活了,養老也就沒有指望了。也確實現在社會上投資圈套多,水也很深,不少人因參與社會非法集資或互聯網理財平臺的投資,投資全打了水漂,變得一貧如洗。同時,五、六十年代的人受到的傳統教育成份多,大都勤儉節約,不輕易花錢,他們習慣於將錢存入銀行,當銀行發行的各類理財產品收益率高於銀行存款時,他們大都樂意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認為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比較放心、靠譜。在央行理財新規和銀保監會理財新辦法發佈之前,確實不少銀行理財產品都是由銀行風險“兜底”的,更讓老年人放心大膽地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二則,現在面向民眾投資渠道仍然比較狹窄,一些理財產品仍然無法滿足民眾日益投資理財意識增長的需要,尤其面對老年人的投資理財就更加少了,這些老年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有更好的投資理財產品或平臺,又安全可靠,我相信老年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人數就會大大減少。

而現在風向變了,今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也會存在風險,銀行不再風險““兜底”了,相關部門一定要把這個信息傳達給廣大老年人;同時各金融機構或政府儘量開發適合老年人投資的理財產品,讓老年人的養老錢能夠保值增值,做到安享晚年!


財經深思


理財是一種生活方式,並不是按照年齡和人群來劃分的。當然了,的確是有著越來越多的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了。

他們實際上是有一定的本金去做這件事情的。往往越是上了年紀的人,工作年限久了,就會有更多的經驗和積攢下來的錢去購買理財產品,其一現在的一些理財產品是值得購買的,他們可以去平衡哪一款產品更好,把錢存在銀行中,以獲取更多的利息。其次,他們也是在為自己的子女考慮,很多的父母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都會考慮到自己的子女,這也是人之常情。

實際上,理財並不必非要等到上了年紀之後才開始行動起來,以目前的階段來說,在職場上打拼,為了避免做“月光族”,理財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畢竟工資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更何況,相信有很多的人都有一種顧慮,就是如何才能錢生錢呢,每個月拿著基本工資大概是不夠用的。現在除了銀行中的理財產品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平臺可以操作,所以,如果你也有這種擔憂,不如行動起來吧。


環球老虎財經


近年來,銀行推出許多理財產品,收益比銀行略高,坤鵬論的父母和許多認識的上了年紀的人開始將銀行儲蓄轉向銀行的理財產品。一般都是老年人習慣去某一銀行存錢、取錢,由於上了年紀,許多人老花眼,反應能力也不如年輕人,所以在存取款的時候,銀行工作人員會給予一些幫助,久而久之熟識起來,也贏得了老年人的信任。

通常銀行職員業務掛勾,而且推薦理財產品有額外的提成,當銀行櫃員與經常有業務往來的老年人熟識之後,便會向老年人推薦一些理財產品。當然,由於銀行櫃員素質參差不齊,許多櫃員介紹產品的時候考慮自己提成的因素較多一些,提醒老年人需要承擔風險的意識較少一些,偶爾會出現當老年人取錢的時候,獲取的收益與自己的期望值出現偏差。這裡有必要讓大家瞭解一下銀行的理財產品。

一般銀行櫃員向人們推薦理財產品時,應該先測試理財人的抗風險能力和提示該理財產品的風險係數。我們經常會看到銀行大廳內會展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即保本保利)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又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即保本不保利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

保證收益理財產品風險係數很低,目前許多銀行都有此類產品,年收益系基本在4%—5%之間,期限少則30天,多則一年,這種產品收益比銀行利息高一些,所以老年人選擇這種產品,虧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大多數老年人現在開始將銀行存款改為購買這種保證收益理財產品。

但一些不良櫃員向老人推薦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這類理財產品擬定收益較高,最高可達到10%以上,如果不向老人提示風險,老年人辨別能力較弱,很有可能上當受騙。

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一方面是因為聽從銀行櫃員的建議,畢竟銀行理財產品不需要老年人費心費力,銀行工作人員要求填寫什麼表格老人就填寫什麼表格,甚至銀行櫃員還可以代寫,老人簽字就可以。另外,一些老人具有從眾心理,當自己身邊有在銀行購買過保證收益理財產品的老人,而且到期收益確實比銀行儲蓄利息高,一個傳一個,自然許多老人都會去銀行選擇同樣的理財產品。

作為年輕人來講,應該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關懷和幫助,所以對於銀行理財人員,也有義務盡最大能力去幫助這些老人理好財,使他們安度晚年。


坤鵬論


花大錢購買理財產品的老人主要有兩個特點:

1. 老人在年輕的時候,沒有像樣子的理財渠道。也就是年輕時候缺乏理財意識;

2. 老人常年處於貧困當中。

這兩點相輔相成,互為因果。

對這樣的老年人來說,一個茄子是1塊2還是1塊3,他們特別敏感;買衣服是79塊還是81塊,他們特別敏感。

但是每個人對錢的敏感區是不一樣的。

一個每個月賺3萬的人,和一個每個月賺3000的人,可能生活狀態差不多,但是對錢的敏感區域絕對不一樣。

月入3萬的人,他日常的開銷可以很節約,穿的很樸素,但絕對不至於對晚上吃飯到底吃10個肉串還是11個肉串計算半天,所以許多年輕人在老年人眼裡,就是:奢侈、浪費,不會理財。

說回上面的老年人。他們長期沉浸在一個月只花200~300塊的世界裡,一旦一筆錢超過了他們內心的閾值,比如1萬。這時候他們就完全沒有概念了!

於是他們很容易忽視風險而只認收益。他們的腦回路忽然就變成了這樣:

我手裡有10萬塊,放銀行一年也沒多少錢。放哪都是放,放了一年還能有好多利息。

於是他們很容易就放棄了對風險的考慮,只看收益。

結果就被人惦記本金了。

所以我覺得一個孝順的年輕人,給父母錢是絕對不夠的,一定要嘗試帶著他們去花錢,提高老年人對錢的認識。不然別人一忽悠,年輕人的“6個錢包”瞬間減少一大半,這損失就大了。


酒騎風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陶子認為,上了年紀的人和年輕人不一樣,他們消息來源少,不能用年輕人的知識體系衡量老年人的決策。

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買理財,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信息來源少,對於互聯網不瞭解,也不會操作網上理財產品。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只有去銀行購買理財這一條路。很多人不理解他們,覺得網上動動鼠標就能搞定的事情,為什麼要親自往銀行跑一趟呢,運氣不好還要排隊,其實老年人也沒辦法,他們根本不會網上買理財。

另外,老年人去銀行買理財,也是出於對銀行的信任,其他金融機構他們沒聽過,怕被騙。老年人普遍不熟悉網絡,個別會上網的,也覺得網上理財騙子多,害怕釣魚網站把銀行卡密碼套走,或者網上的理財公司倒閉,他們的錢拿不回來。因此,就算他們能在網上操作,也成天提心吊膽,害怕自己的錢不見了。而中國的銀行大部分是國資,倒閉可能性幾近於零,錢放在銀行安心、放心,因此老人哪怕麻煩點,利息低一點,也會優先選擇去銀行存理財,不會選擇網上的各種寶理財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