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訊過秋瑾的縣令 爲什麼在她英勇就義後懸樑自盡

“秋風秋雨愁煞人”,然而,還沒有等到秋天,秋瑾就被押往刑場,英勇就義。

那一刻,是1907年7月15日凌晨4點許。地點是浙江紹興軒亭口。

秋瑾時年32歲,正是青春大好年華。

秋瑾英勇就義後,曾經審訊過她的山陰縣令李鍾嶽,於當年10月29日在寓所中懸樑自縊。這一天,離秋瑾遇難僅百餘日。

審訊過秋瑾的縣令 為什麼在她英勇就義後懸樑自盡

李鍾嶽為何懸樑自盡呢?這又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李鍾嶽,字崧生,山東安丘縣輝渠鄉謀家河村人,生於1855年。李鍾岳家是一個書香家庭,耳濡目染之下,他順理成章地走上了科舉之路。18歲中秀才,39歲中舉人,43歲中進士。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所致,李鍾嶽沒能留在朝廷,被分配到地方上,先是署理浙江衢州府江山縣縣令,繼而調任山陰縣令。

這一年,是1907年。

山陰縣,正好是秋瑾的家鄉。秋瑾在家鄉度過了近30年光陰,直至1904年7月,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離開家鄉,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秋瑾積極投身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並以“鑑湖女俠”為筆名,在雜誌上發表文章,宣傳女權主義,倡導愛國精神。1905年,秋瑾曾經短暫回國,隨即又第二次赴日本,加入了同盟會。1906年,秋瑾為抗議日本政府頒佈《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憤然回國,在上海創辦了中國公學。

審訊過秋瑾的縣令 為什麼在她英勇就義後懸樑自盡

1907年正月,秋瑾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在復會領導成員徐錫麟、陶成章等人創建的大通學堂任職督辦,主持校務工作。在大通學堂,秋瑾一邊招納革命青年,對他們進行軍事訓練;一邊派人到浙江各地,聯絡會黨,準備發動革命起義。

秋瑾與徐錫麟約定,於當年7月19日同時在浙江和安徽發起起義。然而,徐錫麟去了安徽後,遭到洩密,被迫提前到7月6日在安徽安慶發起起義。由於起義太匆倉促,被清朝彈壓下去。徐錫麟被清廷殺害。

起義失敗後,一個叫胡道南的紹興紳士,向當局告密秋瑾。浙江巡撫張曾揚(張之洞侄曾孫)隨即急電紹興知府貴福,對大通學堂進行查封,抓捕秋瑾等人。貴福則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山陰縣令李鍾嶽。

這時候,李鍾嶽任職山陰縣令還不到半年。

審訊過秋瑾的縣令 為什麼在她英勇就義後懸樑自盡

李鍾嶽對秋瑾的事蹟早有耳聞。他並不覺得這個奇女子是一個離經叛道的“叛逆”。相反,李鍾嶽極為仰慕秋瑾的才情,對她的詩歌至為推崇。秋瑾曾經吟出了“馳驅戎馬中原夢,破碎山河故國羞”的詩句,李鍾嶽將這句詩拿來教育兒子:“以一女子而能詩,勝汝輩多矣!”

收到貴福的嚴令後,李鍾嶽並沒有立即下手,而是親自來到府署,向貴福陳述,表示大通學堂並沒有違法越軌之舉,不可武力摧殘。在李鍾嶽的保護下,大通學堂暫時保住了平安。

然而,由於張曾揚、貴福一再威逼催促,李鍾嶽不得不於7月13日下午率300士卒來到大通學堂,將秋瑾等人捉拿回縣衙。貴福一度將秋瑾提到府署,但由於秋瑾堅決不承認參加旨在推翻清廷的行動,貴福又查無實證,只好將她押回山陰縣,讓李鍾嶽繼續審訊。

李鍾嶽對自己仰慕已久的才女執禮甚恭。7月14日,李鍾嶽將秋瑾提審時,破例給她設了座位。秋瑾在審訊時,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詩句。這句詩出自清朝詩人陶宗亮的《秋暮遣懷》,相當切合秋瑾當時的心境。李鍾嶽讚歎秋瑾書法很好。秋瑾回答:“未見過貼,字實不能寫,文章是能作幾篇的。”

審訊過秋瑾的縣令 為什麼在她英勇就義後懸樑自盡

整個審訊過程持續兩小時。這哪裡是什麼審訊,分明是文人會客嘛。

貴福對李鍾嶽的做法相當不滿,要求李鍾嶽對秋瑾用刑。李鍾嶽表示秋瑾是讀書人,又是一介女子,且查無實證,難以用刑。貴福一怒之下,向張曾揚報告,謊稱秋瑾已經承認密謀革命。張曾揚沒有進行復查,下令“就地正法”。

秋瑾的命運就此註定了。

7月15日凌晨3點鐘,李鍾嶽將秋瑾帶到大堂,說:“餘位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諒之也。”話音未落,他已經泣不成聲,“淚隨聲墮”。秋瑾深感李鍾嶽暗中保護之恩,默然而立。李鍾嶽問秋瑾還有什麼要求,她提出不要梟首、刑後勿剝衣服等。李鍾嶽一一應允。

4點鐘,李鍾嶽帶著秋瑾步行到行刑地點——軒亭口。秋瑾在此英勇就義。

秋瑾就義3天后,李鍾嶽就被免去了山陰縣令一職。他離開山陰縣,寄居在杭州寓所,整日悶悶不樂,對秋瑾之死深感悔恨,反覆唸叨“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雖然旁人都極力勸解,但他始終不能釋懷,且起了殉身之念。

10月29日上午9點多鐘,李鍾嶽在經歷幾次自殺未遂後,趁家裡人不備,在寓所中懸樑自縊,年僅53歲。

【參考資料:《中國近代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秋瑾》《巾幗女英烈》《山陰縣令李鍾嶽義殉秋瑾》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