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奶奶說:不要對孩子用胡蘿蔔和大棒,那家裡的規矩要怎麼建?

1

戒尺實驗


家有男寶,名叫鐺鐺,幼兒園中班。

乖巧伶俐、明眸皓齒,完美繼承了爸爸的自來卷兒,碰到阿姨們必被圍觀揉捏、排隊要親親。媽媽以為他就會這樣一直做個安靜的美男子,歲月靜好。

BUT!四歲之後美男子原始力量瞬間覺醒,變成了招貓逗狗、上躥下跳、沒有一刻得閒的、喜歡唱反調的家中霸王,完全不聽大人的話了。你跟他講道理他比你還有理,因為他知道頂嘴、知道反抗了。

生活總是讓你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再踹你一腳,這一年,老二來了(;′⌒`)同樣是個美男子,同樣不安靜,是個“difficult boy”,媽媽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家中最常見的場景就是老二哭的聲嘶力竭要吃奶,老大在床上翻筋斗打滾,老公呵斥幾句就藉口去衛生間了(看!手!機!)。老人身體不好,只能白天接送,晚上需要好好休息。所以媽媽抱著吃奶的娃去跟鐺鐺講道理。鐺鐺撒潑打諢的伎倆上演,軟硬不吃,媽媽氣的眼淚在眼眶中打轉,自己生的娃自己承受吧o(╥﹏╥)o

於是,媽媽痛下決心,文的不行就來武的吧(╬ ̄皿 ̄)當天上網買了一把戒尺,震懾震懾也好啊~

80後的父母雖然沒有嘗過戒尺的痛,但是也中過戒尺的毒,當年上學學習《三味書屋》那篇課文,至今唯一記住的也就是那把戒尺啦(~ ̄▽ ̄)~

戒尺配送中……媽媽詳細為鐺鐺描述了戒尺的功能並講解了戒尺的使用方法,一句話,不聽話戒尺伺候!鐺鐺難得的安靜了片刻。

戒尺到


蒙奶奶說:不要對孩子用胡蘿蔔和大棒,那家裡的規矩要怎麼建?


鐺鐺:“媽媽,可以把戒尺退回去嗎?”

媽媽:“退不回去了,你只要表現好,這就是個鎮宅的藝術品。你要不聽話,這就是專門治你的工具。”

爸爸:“他這麼小你就用戒尺,等他上中學了,你不得拿機關槍突突突啊?”▄︻┻┳══━一

第二天鐺鐺媽媽迎來了一個安靜而美好的早上,戒尺果真是鎮娃神器,鐺鐺不哭不鬧到點一叫就起床,乖乖的穿上衣服、背上書包上幼兒園去了ヽ( ̄▽ ̄)ノ

鐺鐺偷偷的跟奶奶說,“奶奶你知道我今天為什麼不哭鬧了嗎?”

“為什麼?”

“因為家裡有戒尺呀!”

這種安靜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十幾天後鐺鐺又恢復了常態。因為他慢慢琢磨出媽媽捨不得打自己,每次戒尺都是高高的抬起,輕輕的落下。鐺鐺依然無視規矩,不聽話;家中依然老二哭老大鬧;媽媽依舊束手無策,為什麼戒尺不管用了呢?

媽媽又在開始上網搜尋新的鎮娃利器啦。

2

棒棒糖實驗


一一五歲,聰明伶俐,愛說愛笑。

一一媽媽屬於典型的“別人家的媽媽”,高知高收入,從不打罵孩子都是擺事實講道理,吃喝講究營養膳食,孩子在家裡什麼活都不用幹,只被要求英語、鋼琴、繪畫做到最好,目標就是奔著精英階層、上流社會去的。

一一媽媽常常上網學習各種育兒術,最近,看到一個調查,做家務的孩子學業成績更優秀。於是一一媽媽反思過往,決定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讓孩子參與家務,就從最簡單的擦桌子開始吧。

一一不知從何下手,媽媽在旁指導,看似簡單,孩子就是不得法。媽媽強行壓制著自己動手的衝動,耐心講道理:

“寶貝,你看你鋼琴那麼難的曲子都能彈好,擦桌子沒問題的,對不對?”

“我不喜歡擦桌子,為什麼要做這個?”

“寶貝,你看如果你明天能把桌子擦好,獎勵你一顆棒棒糖好嗎?”

一一從小就被媽媽要求不能碰這種“垃圾食品”,只看別人吃從來也沒嘗過,所以對棒棒糖完全沒有抵抗力,愉快的答應啦φ(>ω

接下來的幾天,一一嘗試了擦桌子、掃地、收拾玩具等家務,雖然不情願,但是看在棒棒糖的份上應付著把家務做了。

“一一,快來幫媽媽掃掃地吧~”

“我今天不想掃了,媽媽你掃吧。”

“有棒棒糖哦!今天可是星空棒棒糖呢!”

“媽媽,你掃地棒棒糖歸你了。”

“明天幫媽媽繼續掃地,獎勵給你一個你最喜歡的小玩具怎麼樣?”

“我什麼都不想要,反正我就是不喜歡做家務!要是我把琴彈好了,你能給我課棒棒糖嗎?”

一一媽媽不明白為什麼棒棒糖失效了!難道獎勵還獎勵出問題了嗎?

為什麼我們覺得獎懲有用?


“戒尺恐嚇”以及“棒棒糖賄賂”是我們家庭教育場景及其常見的,按照傳統的教育觀念,守紀律的,聽話的乖孩子會受到獎勵,不遵守規則的調皮鬼會被懲罰。

而蒙臺梭利理論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摒棄獎懲制度。鐺鐺媽能夠“威嚇”住鐺鐺十幾天,棒棒糖可以“賄賂”成功幾次,最後的結果,到頭來哭鬧的依舊哭鬧、不做家務的繼續“偷懶”。

為什麼會這樣呢?蒙臺梭利博士說:


蒙奶奶說:不要對孩子用胡蘿蔔和大棒,那家裡的規矩要怎麼建?



蒙臺梭利通過對兒童的觀察,她發現,獎賞或懲罰兒童並不能產生多大的效果。兒童對獎懲根本不在乎,獎懲制度只是成人控制兒童的一種手段。

為什麼胡蘿蔔加大棒對大人有用,在家裡對孩子沒用?

成年人通過懲罰制度來建立秩序

用交通法則舉例,有孩子的家庭普遍有轎車,負責司機開車的爸爸媽媽。當你開車看到路口的紅燈亮,就知道靠近斑馬線之前剎車減速,停車,而不是加速衝過紅燈。

為什麼?因為闖紅燈馬上就會被電子監控拍照,迎來罰單和扣分罰款。當國家的《交通法》對我們成年人令行禁止,就比較容易正向遷移這個邏輯:

既然吊銷執照、扣分、罰款讓我們規規矩矩開車,就可以在家裡依葫蘆畫瓢,給孩子設計“紅綠燈”,闖紅燈必罰,雞毛撣子下去,PP立馬紅得發紫。家庭裡就會隨著“紅綠燈”的設立,像道路上一樣井然有序了吧。

成年人的獎勵制度

每個職工家庭,爸爸和媽媽,都有一個叫“年終獎”的存在,如果完成了KPI,在年底的時候,就會得到一筆,若干月薪的獎金。於是在我們每一天的工作中,只要想到那一筆年終獎,原本要發的牢騷,可能就變成動力,繼續埋頭幹活。

既然老闆設置的獎金制度對我們這麼有效,在家裡似乎就可以試一試正向遷移這個邏輯,給孩子設計一套激勵制度吧。完成KPI立馬獎勵,論功行賞絕不馬虎。

家庭裡只裝愛,裝不下獎懲制度

老話講“虎毒不食子”,不管孩子闖了什麼禍,大多數的父母都會原諒孩子,都會寬恕孩子的錯誤。社會上,違法的後果,該坐牢立即逮捕投進監獄,該死刑立即綁上電椅行刑。不存在討價還價的空間。父母對孩子的懲罰,出於生理本能,都會歸於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結果往往是,懲罰變成了孩子一種享受,爸爸媽媽的過度關注,享受爸爸媽媽的“撓癢癢”。

反面是獎勵,互聯網上有一句俏皮段子,講痴情男女的表白,我發現放到父母給孩子一點都不違和:“只要你要,只要我有”。在坐的爸爸媽媽,想一想,你的爸爸媽媽,是不是,在他們有限認知範圍內,在他們有限的能力範圍內,已經把你想要的,他們給的起的最好的,其實已經給孩子了?

如果說,做父母的已經窮盡可能,把應該給的,給得起的,都給孩子了,那還有什麼可以獎勵的?職場中的領導與下屬的關係,與家庭不一樣,領導是不能無條件的愛下屬的,而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是無條件,父母雖然“假裝”為這一份愛附上了“條件”,你不要以為孩子看不出來,你們是愛他的:“我就算沒做到XX,你們一樣會給我XXX”

既然爸爸媽媽給孩子的懲罰是演戲,既然爸爸媽媽的獎勵是早晚都會給孩子的伸手既得利益。我們還有什麼“手段”來實現在家庭立規矩,建紀律?

蒙臺梭利理論講究

尊重兒童的選擇,讓兒童有自動、自發的學習意願與需求。如果孩子必須受到處罰或者獎勵才會停止不好的行為,那麼他聽話是因為怕被打或被罵,而不是自我控制的舉止,這樣長期下來,會養成孩子無賞不動,不打不聽的壞習慣

當我們要制定家規,可以參考下面的三點:

第一、以關係為動機


家規制定之前的準備,我們都要回到自己的出發點:方便自己?還是為了家庭關係更和諧?自己不至於落入“控制孩子,方便自己”的循環,就需要先觀察孩子,再分析孩子和自己的需求。

以鐺鐺媽媽的故事來舉例,通過觀察鐺鐺,可能媽媽會發現(我做的假設):鐺鐺是因為語言能力、活動能力到了爆發的時期,需要有人陪伴他消耗精力,那麼,每天安排一些對抗性強烈的體育運動讓鐺鐺去參加,例如每天踢一整場足球。沒有人能跑完十幾里路,踢90分鐘足球不趴下,哪還有精神招貓逗狗、上躥下跳、各種跟家長唱反調?

當我們通過觀察,分析出孩子讓大人不舒服的背後原因,再根據孩子的需要,制定家規,再接上面鐺鐺踢球假設,鐺鐺媽媽可以跟鐺鐺商量,定立一條“每日對抗性體育活動90分鐘”的規定。(未來可能戶外運動不僅僅是家庭規則,甚至會是國家規則。全國政協委員何偉參加今年全國兩會時,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提交一份題為《建議將“每天戶外運動2小時”納入中小學教育管理制度》的提案。)

第二、以商量為路徑

制定家規要同孩子商量,而不是家長一言堂

規則的約束具有雙向性,既約束孩子又約束家長。(討論家規的時候,甚至可以加入耍賴條款,一週每個人有一次耍賴的機會。具體怎麼定耍賴,下面的篇幅再展開)

下面我們來看這一份《晨晨十條家規》,家規不是由父母來限制(控制)晨晨的“不平等條約”,而是互惠互利的協議。既有對晨晨的要求,又有對父母的要求,一起看看是否有可以借鑑的吧。

給晨晨定的十條家規1. 早上7:30起床,8點前到校;晚上9點上床開始聽故事,10點前睡著。週末也要按時睡午覺。2. 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比如收拾文具、玩具、書包;自己穿衣服、洗臉、刷牙、上廁所、洗自己的小襪子;進門要換室內鞋、洗手、與父母打招呼。3. 吃飯要細嚼慢嚥,晚飯後要散步;不吃垃圾食品,比如油炸類的、各種無營養零食,冰激凌只在夏天吃,並且要限量。4. 幫家裡分擔家務,每週參與1-2次與媽媽一起掃地和晾曬衣服。5. 不浪費任何資源,夠用即可,比如水、電、紙張、各種畫筆、以及各種食物。6. 想要看電視、ipad、手機等,要與爸媽商量好觀看時間再開始,到時間後必須關閉,沒有商量餘地。7. 每週末,要與爺爺奶奶、姥爺進行視頻通話。8. 每天都主動與媽媽分享學校裡發生的事情,有趣的、或者不開心的都要說說。9. 每週給媽媽講一個繪本。小時候媽媽講過的,現在由晨晨講給媽媽聽。10. 安排充實的課外活動,比如下圍棋、畫畫、唱歌、騎自行車、輪滑、舞蹈、游泳、足球等,每週末戶外一天(奧森公園、登山等)。 給爸媽定的十條家規1. 爸媽與姥姥意見一致!意見不一致時,不在晨晨面前表現。2. 全家晚上10點熄燈,父母不熬夜。3. 爸媽下班進門前,完成必要的工作微信回覆,進家不在晨晨面前拿出手機(特殊情況除外)。4. 沒有天氣情況或特殊原因,週末全家戶外活動。5. 少去大型室內活動區,少去大型商場購物,除了超市。6. 儘量每天都有全家人一起進餐時間(除非有特殊情況,需要提前告知家庭成員)。7. 爸媽對電子屏幕觀看內容做嚴格審視,對於好內容要鼓勵多看,最好陪晨晨一起看,說裡面的故事。8. 引導晨晨喜歡明星的優點,比如用功學習,喜歡戶外,助人為樂,對於不良習慣要提前告誡。9. 爸媽在家裡暢所欲言,總有討論的話題。 家庭中鼓勵分享工作中的好事,和心煩的事情。10. 定期安排探親計劃,每年至少回二次老家,看望爺爺奶奶和姥爺,或者接老人來京居住。

第三,家規需要迭代演進

家規需要隨著時間推移,隨著孩子的成長,隨著家長狀態的變化而迭代升級。我們以前面做家務獎勵棒棒糖為例子延伸,假如我們原來制定的家規,孩子需要參與例如擦桌子,幫忙摘菜的簡單家務,到了一個新時期,孩子不願意再做。通過觀察(假設孩子覺的這些太小兒科)可以跟孩子商量參加更有挑戰的家務,例如參加幫媽媽挑選鞋子(複雜決策),幫媽媽算一算買菜花了多少錢。

孩子的成長速度,很多時候會超過家長的想象,如果體驗不到挑戰和難度,一切都太容易,孩子也會跟大人一樣提不起興趣的。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獎勵和懲罰只會毒化親子關係,促進家庭幸福,需要每名成員從內而外的自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