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規:爲什麼做不到令行禁止?孩子違規怎麼辦?

前天在《不要對孩子用胡蘿蔔和大棒》我們知道,懲罰和賄賂孩子,往往不能真正奏效,然鵝,制定好的家規,孩子並不是自覺的遵守而是“勇敢”地反抗,下面我們先看兩個案例,繼續討論紀律與自由話題。


家規:為什麼做不到令行禁止?孩子違規怎麼辦?


1

手機爭奪戰


——5歲小公主,大眼妹妹,聰明伶俐。爸爸的小情人,媽媽的小棉襖。

——大齡高知爸媽,媽媽懷孕時讀弟子規,看論語,出生後天天讀三字經,中外育兒書讀了一籮筐。還因為有了她,放棄本行,跨入幼教領域。可謂下足了心血,只為培養一個爸媽理想中的好寶寶。

爸媽就算滿腹經綸,就算中外育兒書籍通吃,又怎樣?與電子產品相比,都顯得黯然失色,得靠邊兒站。幾乎每週都會上演這樣的情景,讓爸媽在糾結與絕望中抗爭。

女兒:媽媽,我現在沒有事情做,可以看會兒你的手機嗎?

媽媽:那麼多玩具,真的沒有的玩?你要看什麼,看多久?我們可以先商量好,媽媽允許你看半個小時?

這時,媽媽把倒計時鐘打開。

媽媽:倒計時開始,半小時一定要關閉。

只見女兒,完全不顧媽媽在說什麼,只要拿到手機,不管三七二十一,頻頻點頭,表示同意。

女兒非常嫻熟的將手機解鎖,點開APP,上下滑動手機屏幕,找到小豬佩奇動畫片,就目不轉睛的看起來。

媽媽看到女兒的坐姿很不好,窩著腰,眼睛距離屏幕非常近。這時,媽媽就直接上前把女兒的腰扶正,把手機稍微往遠挪開一點。告訴女兒眼睛與屏幕要有一定的距離。 整個過程,女兒的眼睛一直緊盯著屏幕,生怕漏掉什麼關鍵信息。

很快,半個小時過去了,倒計時的時鐘響了。媽媽以為女兒會遵守承諾,自覺的關閉頁面,把手機還給媽媽。但只可惜,這一幕只在教科書發生過。媽媽又等了5分鐘,絲毫沒有看到女兒有關閉手機的跡象。

媽媽嚴肅的問:倒計時已經到了,你該關閉了吧?

女兒:快完了,馬上就完了,我把這一集看完,就這一集,馬上?

媽媽: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你已經晚了5分鐘,現在必須關閉。我再說一遍,現在必須關閉。

媽媽衝上前去,從女兒手裡搶奪手機,女兒毫不示弱,用盡渾身力氣,緊握手機,就是不放。母女兩個撕扯在一起。

這時,爸爸過來,怒吼一聲:“不能再看了”。幫助媽媽一起搶手機。爸爸還放粗口,“再看手機,我就把它砸啦!就是不讓你再看!”

女兒絲毫沒有被嚇到,聲嘶力竭的連哭帶喊,想辦法尋求姥姥的救援。爸爸力氣大,對付一個六歲的小孩,一會功夫就把手機搶回來了。

女兒看到手機搶不回來了,但還是不願意服輸,繼續聲嘶力竭的大哭大鬧,終於姥姥坐不住了,趕快過來抱住女兒,開始一通兒的“哄”。

姥姥:說好了就看半小時,時間到了,你還在看,姥姥說:你這是不對的?姥姥邊哄邊給女兒擦眼淚。

女兒:恩,就是要看。就是要看。我沒聽到倒計時響,我就是沒有聽到倒計時響。帶著哭腔,繼續聲嘶力竭的喊。

姥姥:下次要遵守規定好的時間,不能再超時啦。你不超時,你爸媽就不會再搶啦。姥姥抱,姥姥抱,不哭啦~我們的小美人,再哭就不漂亮啦~

姥姥:你看姥姥在做什麼飯呢?麵條。給你玩麵糰,好嗎?

女兒看到這種情景,沒什麼反轉的可能性了,只好就坡下驢,跟著姥姥去廚房玩麵糰去了。

這場手機搶奪戰,最終是姥姥用哄和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收場了。我們家幾乎每週都有這樣的情景,只要是女兒看手機超時,糾結的爸媽就開始上演這樣的情景。

這一切,媽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反思這種處理方式一定是不對的,是權宜之計,但怎麼才能處理好呢?儘管看了很多育兒書籍,但每當面臨這樣的情景,所有的學問都灰飛煙滅,陷入無限的沉思……

女兒的眼睛天生就特別大,外號“大眼妹妹”,爸爸媽媽心理其實特別美,有這樣的漂亮女兒,多驕傲呀。爸媽自己都有近視,更是萬分的注意女兒的視力發展。每當看到兒童近視低齡化的報道,爸媽就痛下決心,一定要捍衛女兒的視力。查了很多資料後得知,防止兒童近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戶外體育活動,並且嚴格限定觀看電子產品的時間和觀看時所處光線與正確坐姿。

真可謂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爸媽的功課算是做足了,那又怎樣?在每每上演手機搶奪戰時,作為已經踏入幼教工作領域的媽媽來說,真是非常的痛心,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帶走的哪隻是女兒的視力下降,在未來女兒成長的過程中,更有可能被垃圾信息帶偏她的靈魂。

參與討論這一集《紀律與自由》中,媽媽就希望知道:如何在家實現,讓女兒少玩手機的家規。下面我們看一個孩子視角對童年少年的回顧故事。

2

被足球救贖的孩子


我是80後,年幼時體弱多病,後來積極參加各樣體育運動,參加了全國青年足球聯賽,成為國家二級運動員

,後來大學到現在三十出頭,都一直有運動的習慣,不僅身體素質棒,同學們眼鏡度數一年100度的加,我都一直視力良好。

我爸媽是典型的緊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理論的家長,從小灌輸給我“體育無用論”,很少帶我外出活動,強迫我識書寫字。我覺得我本來是個很正常活潑的孩子,但是這樣時間長了我變成了大人口中的“多動症”孩子,身體也越來越差,經常小病不斷。

小學之後逐漸好轉,我在深圳的某所小學,課外時間比較自由和輕鬆。真正的轉折點在二年級,來了新班主任,他十分鼓勵孩子們進行體育活動,並且向我們灌輸一些基礎的體育知識,頂著學校壓力,制定了獨特的班規:每天一早利用其他班早讀的時間,同學一起去操場跑步,踢足球,打籃球,玩乒乓球。

家規:為什麼做不到令行禁止?孩子違規怎麼辦?


全班同學都被體育改變

這位我最尊敬的班主任在四年級時被調走,那兩年,我的身體狀況明顯好轉,並且與足球結下不解之緣,集體的體育運動令孩子們彼此的距離大大縮短,並且大家學會了相互合作,良性競爭,男生變得更勇敢,通過體育運動慢慢懂得了“責任”的意義,女孩子們因為體育運動和大家打成一片,我們班的女生性格也就從此與其他班相比更為開朗,並且那兩年我從來不會覺得疲乏,一天裡總是精神抖擻的,學習方面也沒有大影響,之前成績好同學的還是好,倒是有些差的因為這位班主任的感召而慢慢開竅了。

被足球保護的靈魂

進入初中二年級之後,我再次受到了來自家長的巨大壓力,爸爸媽媽要求我離開校足球隊,專心學習,我頂著壓力,把青春期的躁動,對家長的意見,憤怒,包括被暗戀對象拒絕的傷心,全部發洩在最愛的足球運動中。我就這樣長大著,足球場上發洩了我青春期所有的情緒,不知不覺讓我

遠離了當時廣東校園廣泛流行的“古惑仔”式反社會文化,校園鬥毆等問題

初三時,我校進入市錦標賽決賽,熱身時我驚訝地發現父母在觀眾席上朝我招手,刷的一下,不知道為什麼我的眼淚就流出來了。


家規:為什麼做不到令行禁止?孩子違規怎麼辦?



再後面就不再是“兒童”了,我始終認為,如果沒有新班主任“冒天下之大不韙”,制定早晨體育時間的班規,給我們普及體育運動的話,我想,我可能要到大學,甚至投身社會之後才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認識到體育的獨特魅力,並且永遠和強健的體質說再見。但是隻有老師的努力是不夠的,家長的認知,還有社會的認同和推廣同樣非常重要,我不知道除了我以外,在那一年,還有多少個孩子和少年,因為家長和學校的壓力,哭著遠離了自己最愛的運動,永遠錯過了構建良好身體素質的最佳年紀。

3

家規中的權利爭奪


一個是父母想禁止孩子看手機失敗了,一個是父母想禁止孩子踢足球也失敗了。就有家長問:為什麼父母越禁止,孩子反而越喜歡做呢?

其實我們發現:只要是孩子內心喜歡的事,大人是禁止不住的,每個人內在的驅動力就像氾濫的洪水,是堵不住的。

好,下面我們繼續分析,孩子“叛逆”行為的真正原因:

讓我們閉上眼睛用心體會,如果你的領導每天都在你的耳旁,要你今天不可以這樣做,明天不能那樣做,你是否會受到打擊?你是不是也會反感呢?你會不會開始考慮打開招聘網站,設法另謀高就呢?

對呀,孩子其實也一樣,雖然他們沒辦法“炒爸媽魷魚”,但小孩卻可以選擇不執行父母“禁止”的命令。你說“不”,他/她偏偏要做。

權利的爭奪

在育兒心理的領域有一個專業的詞彙,叫做“權力的爭奪”。往往孩子的個性越強,權力爭奪的程度就越高。尤其對於幼兒園到小學三年級之間的孩子來說,權力爭奪往往是孩子“對抗行為”背後的心理真因。關於孩子挑戰行為,我們第三節詳細講,如果我們要在家規中落實某項禁止,該如何做?下面三點建議可以參考:

4

肯定句、堅持和尊重


第一、家規必須用肯定陳述句

家規應該避免使用否定性陳述句,因為否定詞彙只會把注意力引向錯誤的行為,例如,

不能有這樣的家規:1、不打架;2、不長時間看手機、iPad、電視;3、不罵人;4、沒做完家務不能出門。

相反,應該用肯定句表達家規,把注意力放在發掘孩子和全家人都要發展的美德上。

我們的家規 和平、我們的家是一個和平的區域,我們解決爭端的方式是同情與傾聽,用城市的話交談;君子君子動口不動手,且絕對不使用武器。 體育、我們的家庭是注重身體健康,堅持體育鍛煉的。家長在工作時間外應當計劃1小時以上的運動時間。孩子在放學後到晚餐前的時間必須出門玩,不能呆在家裡看手機、iPad、電視,因為在學校已經坐了一整天。 尊重、我們彼此說話互相尊重,房門關上以後,我們會尊重對方的隱私; 責任感、我們分擔家務,按時完成自己的工作。

開頭第二個案例與第一個案例來對比,媽媽擔心女兒看手機影響視力,制定限制玩手機的家規,如果用肯定句式引導的原則,在第二個案例中的班主任,正好符合這個原則,他通過規定早晨運動,在戶外陽光的幫助下,孩子們的視力都得到了有效保護。

第二、信任孩子並堅定的執行

7歲的達達,他家就有上面那種規定:放學回家必須出去玩,不能待在家裡看電視。有一天晚上,達達的同學豆豆媽在微信裡跟達達媽說她十分欣賞達達,因為達達放學到他們家來玩的時候,看到豆豆打開電視機,就對豆豆說:“如果你想一起玩,我在外面等你。我家規定晚餐之前不能看電視。”

為什麼達達能夠這麼自律?其實,孩子違反家規的原因多種多樣:有時候想挑戰爸媽的底線,有時候忘記了規矩,有時候是情緒不佳。不論是哪種原因,按照誠信原則,違法家規就自然要承受後果,而不能憑藉一時興致。第一個案例中,媽媽和姥姥的堅持值得被肯定,並且通過參與做家務(揉麵團)轉移玩手機的行為。

當孩子瞭解到父母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家規絕對不是擺設,家規是可信賴的,他們就會在心中建立起家規的權威,認識到家規是至關重要的,並形成習慣內化為自律。

第三、尊重孩子,制定家規要適度

每次跟孩子協商家規的時候,不要超過3條。你可能對孩子有好多好多的期望,例如有規律的洗漱,出門前穿好衣服等等。不要試圖用某條家規來囊括所有的事情,而是要弄清楚什麼是眼下最最需要的教育內容,要針對你覺得最需要實踐的核心美德制定家規。記住,家規不是用來控制孩子的,尊重孩子,家規對每一個家庭成員都適用,因為


家規:為什麼做不到令行禁止?孩子違規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