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李氏五大支系,看看自己到底是誰的後代!

江西的李氏主要有五支世系,他們分別是:宜春的西平堂李氏、豐城的曹王世系李氏、豐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永修的吳王世系(磨刀)李氏和福建上杭李氏。

進入江西最早的當屬宜春的西平堂李氏。

江西李氏五大支系,看看自己到底是誰的後代!


一、宜春的西平堂李氏

顧名思義,是指西平郡王李晟後裔之意。

江西李氏五大支系,看看自己到底是誰的後代!


李晟,字良器,其先世甘肅臨潭人,後徙京兆,生於公元727年,卒於公元793年。出生軍旅世家,因父左金吾大將軍李欽坐太平公主事,從軍西陲,李晟十八歲以功授左金吾衛大將軍,他一生戎馬,為唐德宗平定了半個中國的叛亂。歷官至太尉、中書令,爵封西平郡王。生子十五,有十二兒子掌握了兵權,李晟的兒子當中,有幾人頗有名望,他們是李願、李憲、李愬、李聽。因功高震主,在貞元三年皇帝剝奪了李晟的兵權,其十二兒子也被分散到全國各地,李憲因此就被調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任刺史。其後裔子孫為了日後相見,都以西平郡王作為自己家譜的標誌,一律使用“西平堂”作為他們的堂號。

宜春的西平堂李氏,其開山祖雖然是李憲,但是,它的後裔供奉他的父親西平郡王李晟為一世祖。

李憲,生於公元774年,卒於公元829年,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幼年隨父軍營,起家太原府參軍,歷官醴泉縣尉,光祿卿,洪州刺史,公元828年升任江南西道團練觀察使,遙嶺南節度使,次年卒於鎮。逐家洪州西山,有子七人,長子李遊,時任袁州刺史,迎柩奉旨葬於江西分宜紅花仰,其六子赴袁奔喪,依兄居於袁州。兄弟七人的後裔形成了現在的江西宜春西平堂七大房系。子孫遍佈江西、湖南、湖北。其最大的房系就是長房李遊的長子李服,在公元882年,為避黃巢之亂率部分家族成員徙居廬陵(今吉安)。李遊的三世孫李唐在後唐年間(即公元927年間)定居吉州之吉水盤鄉,村名谷村。在李唐的帶領下,谷村李氏人丁迅速發展,逐成當地望族。該地現在的鄉名就是取原盤鄉的盤,取谷村的谷,而命名,即為盤谷鄉。

盤谷鄉現有人口3萬左右,而谷村李氏就佔1萬有餘。

江西西平李氏主要分佈在宜春地區、吉安地區,上饒地區一部分。外省主要在湖南大部分地區,四川一些地區。湖南有:“湖南李氏出谷村之說。”

江西西平李氏傑出的歷史人物有很多:北宋·樞密院事李諮、李觀、李潛,明代·兵、吏兩部尚書李日宣、兵部尚書李邦華、兵部侍郎李元釘、清代·兵、刑、戶、禮四部尚書李振裕等等。 

二、豐城的曹王世系李氏

江西李氏五大支系,看看自己到底是誰的後代!


即唐太宗幼子曹王明後裔。武則天臨政,以周代唐,逐殺唐宗親子孫,曹王明貶黔路中遭逐殺,其子孫被貶嶺南。唐玄宗倒周復唐,重掌李唐大權,第一件事就是召回被武周時期被貶的李唐子孫,封官復爵,安撫人心。曹王明的五個兒子俊、傑、價、偹、偲當中,只回來了一個李偹,孫輩回來幾個,按照典律,只能封李偹為嗣曹王,李偹卒,無子嗣,長子李俊也無子嗣,次子李傑的兒子李胤順理成章地襲封嗣曹王,五子偲的子孫無緣封王。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亂,唐玄宗被迫逃入四川,曹王明的玄孫、李胤的一世孫、嗣曹王李皋奉詔入川勤王,拜江南東道節度使,鎮守武漢。與西平郡王李晟南北呼應,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戰,終於平定叛逆。

曹王明五子李偲的子孫,在危急全國的“安史之亂”中,同樣不甘寂寞加入了勤王之師。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李偲的三世孫李宗投軍,當首選自己叔叔嗣曹王李皋的勤王之師,隨軍駐守武漢,後李宗之子李瑜當了一個小官長江令。李瑜生有六子暀、暱、暕、曙、映、晴,次子李暱生有二子,李暱次子李晟(此李晟非西平郡王李晟)生有三個兒子竚、翊、。第三子李生有五子,此時已是唐朝末年,各地方武裝紛紛割據,時局動盪不定。李次子李崇在唐昭宗景福二年(即公元892年)出任荊州刺史,乾寧元年(即公元894年)改洪州刺史,乾寧三年遇兵變身亡。葬洪州新建縣至德觀生米山之陽,翁仲石獸(該墓文化大革命時期被廢,改建一農機站)。

在這次突變後,李崇的家人無心於官場,從子李樞,就是李暕的三世孫,遊學來到豐城縣廣豐鄉之葛山,求學於葛天旻,居家葛山,其四世孫李貴再遷居豐城縣長寧鄉之羅田,逐成當地望族,俗稱豐城羅田李氏。其開基祖李貴。

李崇的兒子李蓬棄仕隱居江西臨川大崗之喬上,子李勝遷居豐城縣正信鄉即現在的段潭鄉,二世孫李從,字伯順,擇地依湖建村,逐成當地望族,俗稱豐城湖茫李氏(即下李),其開基祖李從。

豐城的曹王世系李氏,在豐城約2萬餘人。

豐城的曹王世系李氏主要分佈在宜春地區、撫州地區、南昌周邊縣區。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區,福建的南平地區、廣東的英德地區,四川一些地區和山東的定陶地區等。湖北有:“湖北李氏出湖茫之說。”

豐城的曹王世系李氏傑出的歷史人物有很多:北宋·都官郎中、宿州刺史、並稱“豐城三郎中”的李秉,司理參軍李冕、臨川縣丞李亢兄弟倆。南宋·成都通判李修己、湖南提舉李義山父子倆;明代·豐城侯李彬、李賢父子倆,松潘衛兵備副使李瓛,明嘉靖年兵部尚書、抗倭寇統帥李遂、李材父子倆等。當時,南昌府為了表彰李材(字孟誠,軍號見羅)的功績,特在今南昌市的民德路狀元橋邊,市教育局斜對面建了一座“見羅公祠”,清代衍變為“湖茫李氏會館”,上世紀60年代由政府接收。

三、 豐城的滕王世系李氏

江西李氏五大支系,看看自己到底是誰的後代!


就是唐高祖李淵幼子滕王李元嬰的後裔,李元嬰封滕王,遙領洪州都督。唐朝末年五代初年,滕王李元嬰的裔孫李榮,居家山西上黨,生有五子,次子李神福領拜淮南節度使、鄂嶽招討使,攜三子承鼐、承鼎、承鼒來豫章平亂,唐哀帝天祐三年(即公元906年),長子李承鼐領偏帥印至江西豐城楊梓洲象牙潭溺水陣亡,年僅三十三歲,豐城邑宰馮儀為之殮葬。李神福痛失長子,無心回上黨老家,帶領幼小的長孫,為兒子守墓居家楓林。次子李承鼎居家白州,二世孫李安乏嗣,立李承鼒三世孫李士璣為嗣。三子李承鼒居家豐城湖茫南頭歷上,二世孫李霸定居湖茫,逐成當地望族,俗稱豐城湖茫李氏(即上李),其開基祖李承鼒。李霸四子李士璣過繼到白州為嗣,實際上白州李氏與湖茫上李是一脈。

豐城的滕王世系李氏,在豐城人數不多,約2千餘人。但是,遷居在外的後裔特別多。

豐城的滕王世系李氏主要分佈在宜春地區、南昌周邊縣區。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區,四川一些地區等。湖北有:“湖北李氏出湖茫之說。”

豐城的滕王世系李氏傑出的歷史人物有很多,但是,他的家族子孫大部分沒有用江西籍參加考學入仕,基本上是用揚州、無錫、上黨等籍考學入仕,這是個謎,目前還沒有考探,只是認為這個家族很前衛,一千年前就會走竅門,走高考移民之路。

例如:李定,字資深,一字逢原,以冒揚州籍登進士第,歷官至翰林學士。

李祥,字元德,譜名章甫,號東憲,以冒無錫籍登興隆元年進士,歷官國子祭酒、直龍圖閣致仕。是該族修家譜的首創人。

(注)不是湖茫人,根本就不知道湖茫村裡,李氏分上下兩個世系。

四、 永修的吳王世系(磨刀)李氏

江西李氏五大支系,看看自己到底是誰的後代!


即唐太宗三子吳王恪的後裔,吳王恪的子孫幫助唐玄宗匡復李唐社稷出了很大的力,於是居住在京城西安,世代為京城的高官。吳王恪的九世孫李衜(dao音)輔佐唐朝末帝唐哀帝,任太子太傅,但朝政已被梁王朱溫控制,公元905年六月,把皇室成員和朝廷大臣全部軟禁起來,逐個逐殺,製造了驚人的“白馬之變”。此時唐哀帝已知道自己的命運,密召李衜,令李衜攜帶皇家族譜逃離西安。李衜帶領少部分家族成員先是到湖北,隨後逃到江西永修縣的深山裡名叫磨刀的地方隱居下來。一說開始就沒有磨刀這個地名,是李衜為了不忘記國破家恨,時刻教育子孫們學文習武,恢復李唐政權,就在家門口的一塊大岩石上磨刀磨劍,外姓人稱他們為磨刀李家,開基祖為李衜。

永修的吳王世系(磨刀)李氏,原磨刀李氏是人數從多的望族,現在磨刀村的人數不多,約2百餘人。但是,遷居在外的後裔特別多,從磨刀李村遷分出去後裔,在外建村都成為當地的望族,李衜後裔號稱有40萬之眾。

永修的吳王世系(磨刀)李氏主要分佈在九江地區、撫州地區、南昌周邊縣區。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區,四川一些地區以及長江以北地區。他們家廟裡的樑柱上有一副很生動的對聯:“我自隴西來,駐馬東征,回首難忘桑梓地。家依江北住,飛鴻南向,一聯聊寄子孫心。”

永修的吳王世系(磨刀)李氏傑出的歷史人物也有很多,北宋·李常,字公擇,歷官吏部侍郎、戶部尚書等;李受,歷官太子少保;李彭,字商老,江西詩派重要名人之一;南宋·李公懋,字子勉歷官監察御史、湖北提刑等職。

五、福建上杭李氏

江西李氏五大支系,看看自己到底是誰的後代!


就是李火德公世系,李火德是南宋名臣李綱的後裔。李綱,字伯紀,唐宗室後裔,福建邵武人,生於公元1083年,卒於公元1140年。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宋徽宗政和二年(即公元1112年)進士。歷官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即公元1126年)金兵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禦使,團結軍民,擊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五天即遭罷免。

南宋末,李綱的孫子李燔為躲避金兵南侵戰亂之禍,攜五子逃到江西贛州石城定居,幼子李孟成家立業後,為了生機,又攜四子遷居到鄰省福建寧化縣石壁村定居,李孟次子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次子木德和四子火德從寧化縣石壁村再遷福建上杭縣定居,逐成望族,俗稱福建上杭李氏,開基祖李火德。

其後裔大批的遷往兩廣,海外,和回遷江西。

福建的上杭李氏,在明清兩朝期間,有大量的人員回徙江西,建村開基,逐成望族。主要分佈是在贛州地區、宜春的南部地區、新餘、分宜兩地區、上饒地區。

福建的上杭李氏傑出的歷史人物有很多,其最著名的就是清康熙皇帝的大臣李光地,近代的有世界豪富李嘉誠、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臺灣國民黨前總統李登輝等。

江西李氏五大支系,看看自己到底是誰的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