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開放、互惠共贏 首屆進博會成爲推進經濟全球化「公共產品」

從1957年中國舉辦首屆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到2018年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強調擴大出口到主動擴大進口,中國外貿結構轉型升級的步伐從未停歇,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決心從未動搖。

2017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宣佈:“中國將從2018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不僅成為中國推進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也為推進經濟全球化、讓世界各國共享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10月29日,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籌委會辦公室主任傅自應在中外媒體吹風會上表示,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不是一般性的會展,要辦成國際一流的博覽會。“我們相信,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成為世界各國展示國家形象、開展國際貿易的開放型合作平臺,成為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公共產品。”

滿足國內消費升級新需要

10月28日,上海市市長應勇出席第30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諮詢會議新聞發佈會時指出,目前進口博覽會各項籌備工作已基本就緒,將有超過80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確認參加國家展,有來自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800多家企業確認參加企業展,展出面積合計超過30萬平方米。預計到會境內外採購商超過40萬人。

中國作為世界上首個舉辦進口博覽會的國家,不僅各項籌備工作有條不紊,而且得到世界各國的積極響應。

主动开放、互惠共赢 首届进博会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公共产品”

中國為何能夠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舉辦進口博覽會的國家?

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經濟發展到當前階段,在消費轉型升級拉動經濟增長過程中,鼓勵進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越有可能通過進口來滿足需求。利用全球資源要素來滿足國內消費升級的需要是一條重要思路。”

“與此同時,在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國主動擴大開放,與世界各國分享國內市場和改革開放成果,也為全球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商機。”張建平說。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8年前三季度,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0%,高於資本形成總額46.2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消費較快增長、消費規模擴大、消費貢獻提升、消費結構升級,這樣一種趨勢還在延續。今後一個時期,隨著我國發展階段的變化,還有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消費的基礎性作用越來越重要。

中國舉辦進口博覽會在滿足國內消費轉型升級需要的同時,也將為國內企業帶來更多的新產品、新技術,倒逼國內企業加快創新步伐。

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表示,據初步統計,參展企業將會帶來100多項新產品和新技術,全面呈現國際最尖端、最前沿、最具代表性的產品及服務趨勢,眾多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企業也將攜本國特色優質產品前來參展。“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我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和行動,在紀念改革開放40年之際,舉辦這一國際盛會意義重大”

邁向合作共贏新臺階

中國舉辦進口博覽會滿足國內消費升級需要的同時,也為其他國家企業搶佔中國消費升級新商機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傅自應在10月29日的中外媒體吹風會上表示,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包括展會和論壇兩個部分。展會即國家貿易投資綜合展(簡稱國家展)和企業商業展(簡稱企業展)。國家展中,印度尼西亞、越南、巴基斯坦、南非、埃及、俄羅斯、英國、匈牙利、德國、加拿大、巴西、墨西哥等12個主賓國均設立了獨具特色的展館。

“企業展分7個展區、展覽面積27萬平方米,來自130多個國家的3000多家企業簽約參展。參展企業將帶來質量優良、各具特色的產品,通過展示、洽談,發現商機,深化合作,還將更豐富中國市場,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傅自應說。

由此可見,舉辦進口博覽會,不僅表明中國主動開放市場的真誠意願,也為世界各國開展貿易合作提供了一個公共服務平臺。

法國香檳酒行業委員會公共關係負責人菲利普·維布羅特表示,由於釀造工藝複雜且產量有限,香檳是葡萄酒中的“奢侈品”,也是最能代表法式生活的葡萄酒。“然而,我們驚喜地發現,中國消費者開始擁抱香檳,更加註重對生活品質、文化體驗的嚮往。”

“中國的消費市場太大了,哪怕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品嚐我們的香檳,那也是一個不可想象的市場空間。”法國阿波洛尼酒莊代表瑪麗·洛里奧說。

據法國香檳酒行業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自2010年起,中國香檳進口數量保持在每年100萬瓶以上,2017年達到197.5萬瓶,同比增長51.7%。

今年4月,歐萊雅正式簽約成為首屆進口博覽會的參展企業。歐萊雅中國首席執行官斯鉑涵說,歐萊雅集團將攜旗下21個品牌的500餘件產品亮相進口博覽會,併發布4箇中國首發品牌和1個亞洲首發新品。

斯鉑涵表示,目前,中國已成為歐萊雅集團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中國市場近5年來發生了巨大變化,更多消費者開始從實用性消費轉變為美妝產品等享受型消費,這對於歐萊雅而言是巨大的機遇。”

應勇在10月28日的新聞發佈會上也曾透露,為了把進口博覽會辦成國際一流的博覽會,國家有關部門先後出臺了20多項便利化舉措,目前已全部得到落實。還將推出探索保稅展示展銷常態化的制度安排等政策措施,也就是說,展品不僅在博覽會6天可以交易,在展會結束後仍可以在保稅場所內繼續展示交易,讓更多的產品、展品變成商品。

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在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國舉辦進口博覽會也將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傅自應在中外媒體吹風會上指出,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為推動經濟全球化貢獻力量。舉辦進口博覽會彰顯了我國堅持擴大開放的決心,倡導開放包容、互利共贏,世界各國反響強烈,廣泛認可,積極參與。虹橋國際經貿論壇將發出維護自由貿易、推進經濟全球化、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時代強音。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廣邀各國企業參與,來自全球的新產品、新科技、優質產品雲集,無論是進口展覽品的數量、還是金額,均創國內展會之最。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支持其他國家搭乘中國發展快車,同時也為各國開展貿易合作搭建了平臺。”傅自應說。

儘管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出口國,但從外貿數據來看,近年來,進口增速明顯高於出口,進、出口額趨於平衡的跡象逐漸顯著。

平安證券宏觀分析報告指出,近兩年,我國的貿易結構出現了進口增長動能持續強於出口的歷史性轉折。從季度的視角來看,當前我國進口增速已經持續8個季度強於出口增速。

海關總署的數據則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2.28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9.9%。其中,出口11.86萬億元,增長6.5%,進口10.42萬億元,增長14.1%;貿易順差1.44萬億元,收窄28.3%。

張建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國目前擁有的貨物貿易順差是經濟運行的結果,也是全球貿易商在貿易過程當中積累的結果。未來,中國貿易將更加聚焦高質量和平衡發展。“中國主動擴大進口既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也釋放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信心和決心。進博會恰恰成為一款推動全球包容互惠發展的公共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