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羽毛球時,球已經飛到背後該怎麼處理?

nothingbetter_


不管是高遠球還是吊球,擊球點都是比較高的,屬於主動球。如果選擇的擊球點比較低,在腰部上下的位置呢?這就需要使用到後場底線抽球。

底線抽球對於後退步法不是很靈敏的選手來說非常實用,沒有取得高位擊球,用抽球來過渡,不至於讓自己陷入被動狀態。

- 正手底線抽球 -

底線抽球的動作和平抽球很近似,不一樣的是在步法以及肘關節方面。如下圖:

↑正手底線抽球動作↑

正手底線抽球的動作中,需要注意的是:步法、擊球點和肘關節

1、步法:

還記得在後場步法中我們說過後場步法中除了跳步之外,還有一個跨步擊球步法,就是針對後場抽球的,步法動作如下:

↑啟動步+後交叉步+跨步↑

在這個步法中需要注意的是最後一步,向後跨步時,腳尖是朝向側後方(擊球的位置),而不是朝前。這是唯一和其他後退步法不一樣的,也是業餘選手經常犯的錯誤。

↑李宗偉的步法及腳尖方向↑

腳尖朝側後方的優勢:①將擊球點放在身體的側方位

,而不是前方,這樣就減少了移動的距離,快速到達擊球位置;

↑一個交叉步+蹬跨步快速到達擊球位置↑

將身體前的空間讓開,有更大的角度去擊球,可以選擇抽斜線或者是抽直線,而不會被自己擋住擊球的角度。如下圖:

↑底線抽球時的位置↑

2、擊球點:

擊球位置在身體側方,擊球點的位置就非常重要,儘量與身體平行或靠前,如果靠後不僅發力不暢,而且會限制了回球的角度。

↑擊球點靠後,發力和角度都受限制↑

↑擊球點與身體平行或在靠前↑

3、肘關節:

正手被動抽球時,肘關節的動作非常重要,可以說是發力的關鍵所在。試想,如果你直接伸直手臂去擊球,只能以後手腕的抖動擊球,力量是很小的。

所以,今天我們要詳細介紹“引肘”這個概念。引肘分為三個步步驟:

①肘關節後引

肘關節向後引導,強調的是肘關節在前引,而小臂隨後移動,有點近似擴胸運動的感覺。動作如下圖:

側身之後,肘關節就抬高並向後移動,使大臂和小臂形成的平面平行與地面。

②小臂後倒、外旋

肘關節向後移動其實屬於擊球前的準備動作,下一步則是小臂向後倒,自然外旋,將肘關節內側亮出來,屬於引拍動作。手腕由持拍立腕狀態,變成伸展狀態,方便曲收發力。如下圖:

↑小臂後倒外旋,肘關節在前↑

③鎖肘擊球

小臂的後倒和外旋完成後,肘關節在前,小臂在後,此時鎖肘,利用小臂內旋發力帶動手腕擊球。小臂有外旋狀態向內轉動,手腕則是有伸展向曲收變化。如下圖所示:

↑小臂後倒外旋,然後內旋發力↑

↑手腕有伸展到曲收↑

以上就是“引肘”的動作要領。簡單的理解為:①展胸:肘關節向後引;②後倒:小臂後倒,肘關節在前;③鎖肘:小臂伸展,內旋發力擊球。引肘動作規範正確,是正手後場被動球發力的關鍵。

※:在後場抽球的時候,有時候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將球回到對方的後場底線,此時我們可以借用腰腹轉動之力。如下圖:

↑腰腹轉動↑

側身移動到擊球后的轉身,腰腹會產生力量,可以藉助該力量將球擊的更遠,增加過渡的時間和難度。

總結:

在正手底線被動抽球時,我們需要做的是:

1、採用向後跨步移動,使前腳尖朝向側後方;

2、讓擊球位置在側身之後的身體前方,而不能太靠後;

3、擊球前引肘,利用小臂後倒之後的內旋發力,以及肘關節的曲肘到伸肘的發力,在加上腰腹轉動之力,讓球的飛的更遠。


墨勝羽球


應該說一定要避免被打到身後,一般來說球到了身後是追不上球的。球速在離開球拍時最高時速400多公里,正常擊球也有一百七、八十公里的時速,而人體的百米時速一般才45公里。所以球到了身後一般是追不上的。因此打羽毛球要求在球拍觸球的一剎那啟動,不然很有可能來不及回擊。


我的團536


如果是底線球,應側身快速後退,最後一個大跨步,用正手或反手被動擊球法,在低手位擊球,可參看戴資穎的兩底角回球;如果是近身球,只有靠手上的爆發力在身後硬抽回球,正手球可參看李龍大、鄭在成、柳延星的擊球手法,如果是反手位,也可以直接手繞到後面去擊球,這個動作要求必須要有相當的技術和手感,可參看蘇卡和吳蔚升的動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