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5歲,英語詞彙量堪比初中生!除了天賦,更重要的原因在這裡

一段話讀懂文章:

· 想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要重視整體閱讀技能的提高,包括從拓展詞彙量、提問問題、延伸討論和具象化應用等。· “整體-細節”策略可用於閱讀的前中後階段,開始前和孩子討論標題、作者、故事梗概…中後更多進行發散思維討論,幫助孩子聚焦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細節間的關係。· 營造一個有梯度發展空間的溝通氛圍,每次閱讀時可以給孩子分別準備相應的簡單問題和複雜問題,讓孩子既有成就感也有晉級空間。· 最後,讓閱讀和孩子的實際生活發生聯結,當孩子能夠把抽象和具體聯繫起來時,也能深入理解所記閱讀和討論過的內容。


兒子5歲,英語詞彙量堪比初中生!除了天賦,更重要的原因在這裡

我這幾天在和小腦腐找一款英語啟蒙的團品,定的是 Sight Words 方向(因為英語啟蒙離不開Sight Words呢),就選了幾個樣品拿回家去給孩子們測試一下。

沒想到樣品還沒有捂熱,老公就告訴我,說 Joshua 把全部卡片,一共220個 sight words單詞,包括卡片裡的全套句子都讀完了。不是特別信服的我,第二天又拉著孩子們一張張卡片去試,結果兩個孩子的詞彙量真的不錯。

最後,我只能悻悻地跟小腦腐說,我們這次的選品體驗官要換人了,因為我家孩子們的實際體驗,沒有辦法測試出產品的實用性範圍。我們所設想的,有可能孩子會遇到的問題,腦海中所有想運用的引導策略,在那一刻都失效了……

老公也很詫異,說還真不知道,孩子們的英語詞彙量已經這麼多了,他們是怎麼學起來的呢?然後就跑去和孩子溝通了一晚上,我在旁邊的內心戲是,難道不是應該先誇誇倆孩子的媽媽我麼!

不過,等真的和孩子們好好地聊,他們是怎麼樣“瞭解一個單詞”,以及是不是真的理解自己認識的單詞,感觸還是蠻深的。沒想到自己這幾年在語言學習上,給孩子們撒的種子,真的潛移默化成為他們學習能力的一部分了。

兒子5歲,英語詞彙量堪比初中生!除了天賦,更重要的原因在這裡

在車站裡等車,Joshua和Eric兩個就在看書

這幾年來,我一直堅持的是,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要重視整體閱讀技能的提高,包括從拓展詞彙量、提問問題、延伸討論和具象化應用等,所以今天的文章我就想再和大家總結一下,我這幾年試過的一些很有效的閱讀啟蒙方法吧。

這些方法不僅僅只是適合英文閱讀,中文閱讀也同理的,希望可以對大家都有幫助。


01 從整體到細節,文字躍然紙上

從整體到細節的閱讀方法,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就像以前我們閱讀一篇文章,總會要先找出中心思想,再去關注細節邏輯一樣。

閱讀時從聚焦中心思想到關注細節邏輯,其實也是在鍛鍊孩子的思維方式,並且幫助孩子聚焦文字的場景運用。

兒子5歲,英語詞彙量堪比初中生!除了天賦,更重要的原因在這裡

國外小朋友自己製作的“整體-細節”圖,可視化後內容還挺清晰的,大家可以藉此跟孩子解釋,整體與細節之

今天的文章想和大家補充一下,對於低幼的孩子來說,“整體-細節”策略也可以運用在真正開始閱讀前,比如說,先和孩子一起看看書的封面,瞭解書目的基本狀況,從標題、作者到故事梗概,都可以和孩子討論起來。

我一般會問孩子幾個問題:

這本書的標題是什麼?是誰寫的呢?你之前有沒有看過這本書?(因為學校有圖書館,孩子們借書還蠻頻繁的)你覺得這本書會講什麼呢?
兒子5歲,英語詞彙量堪比初中生!除了天賦,更重要的原因在這裡

可以藉助一些閱讀模板來幫助孩子梳理信息

這是我在哥哥弟弟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做的事情,最開始的時候他們太小不怎麼能參與互動,不過也沒關係,我就會自言自語的方式來回答:

這本書的標題是什麼?哦,你看是《小豬和小象》。

同時,會用手指著標題的字母,來告訴孩子這個字對應的是什麼內容。

閱讀中和閱讀後的運用,重要的是和孩子進行發散思維的討論,可以用手指幫助孩子,聚焦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細節之間的關係,並且和孩子一起討論相似的圖片、文字和信息,讓孩子更願意理解文字的內容,並嘗試應用起來。

兒子5歲,英語詞彙量堪比初中生!除了天賦,更重要的原因在這裡

從整體到細節,可以和孩子一起總結出中心思想,然後再寫出章節的內容,也是一種思維鍛鍊,做成小卡片趣味性

02 從簡單到複雜,和我討論不悶

和Joshua和Eric討論的時候,他們還提到一點,說每次看書的時候,不論是過程中還是看完,跟我一起討論各種問題不會覺得悶。這一點讓我覺得好好笑哦,原來他們還會區分什麼是“悶”,什麼是“不悶”的閱讀方式的。

這也讓我更加體會到,一個好的溝通氛圍是需要給孩子留夠梯度發展的空間的。

兒子5歲,英語詞彙量堪比初中生!除了天賦,更重要的原因在這裡

梯度發展的空間,我在生活中用得並不少,比如在緩解孩子的入園焦慮,和培養孩子的成長性思維時,都是很適合孩子的心理學引導方式。而在閱讀理解中,同樣也很重要。

這裡所涉及到的要點,就是在討論的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和比較複雜的問題,讓孩子在讀一本書時,既有成就感,也有可以挑戰晉級的空間,這樣孩子才會覺得閱讀是有趣的。

什麼簡單的問題呢?它們有著三個特徵:

• 一是很容易回答的;• 二是能夠在文中找到答案的;• 三是一般一句話以內可以概括的。

比如前面提到的,我在運用“整體-細節策略”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問的3個問題,“這本書的標題是什麼?”“誰寫的呢?”“你之前有沒有看過這本書?”就屬於簡單的問題。

通常簡單問題的關鍵詞包括:

誰(WHO)

在哪裡(WHERE)

做什麼(WHAT)

有多少(How many?)

或者是簡單的是與否、對與錯,都算。

兒子5歲,英語詞彙量堪比初中生!除了天賦,更重要的原因在這裡

一張比較完整的閱讀總結思路,前4個問題都屬於簡單問題

但在我們和孩子討論時,如果沒有簡單的問題作為鋪墊,孩子很容易感到有壓力;但如果只有簡單的問題,是不足夠激發孩子探索興趣的。所以,我們閱讀理解的重點其實是

複雜的問題

那什麼是複雜的問題呢?它同樣也有三個特徵:

• 一是不容易直接回答;• 二是需要孩子進行聯想,或者思考才能回答;• 三是並沒有唯一的答案,可以產生髮散式的討論。

比如我在運用“整體-細節策略”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問到的,“你覺得這本書會講什麼呢?”就屬於複雜的問題。

通常複雜問題的關鍵詞包括:

為什麼(WHY)

什麼意思(MEANING)

怎麼做(HOW)

你覺得呢?(THINK)

兒子5歲,英語詞彙量堪比初中生!除了天賦,更重要的原因在這裡

複雜問題也包括讓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的部分

我一般和孩子討論的時候,簡單問題和複雜問題的比例會控制在6:4,如果一個複雜問題可以延伸到很多維度,那麼我就會專注和孩子把這個話題討論清楚。

和孩子進行發散性討論的時候,我也會經常遇到孩子提出來的問題我不能都回答的,但提供標準答案,並不是我們閱讀理解的重點,我們更重要的是能夠在過程中,啟發孩子去思考。再我面對自己都答不上的話題的時候,會這樣和孩子溝通:

· 你覺得呢?· 你認為可能會有哪些因素?· 我想啊,也許可能有這幾個因素,但我也不確定,你覺得還有其他可能性嗎?· 我也不知道這個答案,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樣去找一找答案呢?· 我們先記錄下來,然後我們也一起想想,怎麼樣可以瞭解原因好嗎?

把孩子邀請進來,把自己也變成一個學習者的位置,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和孩子討論起來,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在被動地吸收知識,而是主動地獲取自己想了解的內容,還有一個始終和他們一起探索的同伴。


03 和生活建立聯繫,知識處處可以運用

當孩子可以把文字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學校、過去的經歷聯繫起來的時候,孩子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他們所記閱讀和討論過的東西。

比如“情緒漩渦”,是我形容孩子情緒失控時候常說的一個詞。但為了讓他們瞭解什麼是“漩渦”,我和他們做過好幾次科學實驗,當時我們一起看著水流旋轉出一條路徑,水中的小物件,從樹葉到小紙條都毫無掌控感般地被水流卷著走,拼命地往小洞口裡擠進去。

像這樣實驗的過程就能幫助孩子更深刻地明白漩渦是什麼,以及自己如果情緒身處在漩渦中,會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所以我家Joshua會形容自己的“情緒漩渦”是“生氣到爆炸的小人拼命想找出口”,還畫過這樣一幅畫來形容他的“情緒漩渦”。

兒子5歲,英語詞彙量堪比初中生!除了天賦,更重要的原因在這裡

哥哥創作的《情緒漩渦》

當孩子能夠把抽象和具體聯繫起來時,也具備了消化知識的能力,他們能夠記憶住文字的應用範圍,自然也會對文字產生足夠的好奇,這也是孩子閱讀能力的發展。

所以,閱讀的時候,我並不會拘泥於到底孩子感興趣的點是一段話還是哪一句話,我在乎的是這個問題,是不是孩子感興趣的,能不能隨著這個好奇的點,開動腦筋在生活中用起來,孩子們自己也說,這樣子的閱讀方式,他們很喜歡。



關於閱讀理解,方法還有很多,我們之後還可以慢慢聊。但通過這次和孩子們的細聊,能感受到,孩子們喜歡的閱讀和討論是與死記硬背無關的。孩子閱讀理解的核心,是能夠觸類旁通,真正喜歡上閱讀。而認字,不過是這個過程中水到渠成的結果。

要說 Joshua 現在能寫很多的單詞,其實並沒有,比如他自己設計的小書,封面的文字,《ALL ABOUT CARS BOOK》,更多的是用音素拼寫的方式。還有很多的中文字更多的是我在旁邊寫一個,然後他在跟著謄寫。

這些都是這個年齡段孩子,常見的識字行為和表現,但是我們在閱讀過程中的出發點,一定是孩子剛好碰到了這個問題不理解,然後我們沒有走馬觀花,我們願意在這裡面停下來,然後一起先慢慢地品味一下這個詞、這句話、這段內容的精彩。

兒子5歲,英語詞彙量堪比初中生!除了天賦,更重要的原因在這裡

學齡前有很多的啟蒙方式,它花的不是時間,而是心思。如果在有效的時間裡充分地運用恰當的策略,點亮孩子更多,這其實會幫助我們在孩子獨立、自主的路上減負更少。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歡迎轉發、評論或點贊~

如果想學習更多輕鬆育兒小知識,歡迎觀看抖音【優陪親子早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