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别再抱怨高考难了!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高考,还记得那个时候的高考生,以及家里有高考生的你们,紧张吗?当然如今大家身边或多或少也有高考生,他们中不少人抱怨现代社会最讨人厌的就是高考。其实不然,这是一种误解,要知道,古人也是有高考的,也就是有一千年历史的科举制度,不就是中国古代的“高考”嘛。

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别再抱怨高考难了!

“科举”即分科举人

“科举”为分科举人(选拔人)之意,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别再抱怨高考难了!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颇有争议、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状元之后二、三名分别是“榜眼”、“探花”。

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别再抱怨高考难了!

考试时间也分为三天

前些年高考在每年七月的七、八、九三天,现在提前了一个月,天气相对适宜一些,有利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在古代,考试时间也是十分固定的,但并不限于一次考试,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最后决出状元的“殿试”,一般安排在三月里的春天,即所谓“三月廷试”。

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别再抱怨高考难了!

古代的考试时间,一般也分为三天,但不是像现在这样连着考,而是中间空出两天。明、清两朝,乡试时间在阴历八月份,会试在阴历二月份,殿试在三月份。乡、会两试的时间定在当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对于试卷的类型,各朝代是差不多的。各朝所考科目总的变化也不大,但题量很大。根据所选科目的不同,要完成相应的考卷,才有可能考取功名,表面看比现在的高考试卷简单,看似只写作文,实则更复杂,是一考定终生。

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别再抱怨高考难了!

考生寒窗苦读比现代学生苦

学生家长和教育人士这些年一直在呼吁为学生减负。其实,这一心愿已喊了一千多年。古代的高考同样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如现在家长陪考、送考一样,古时父母也是很尽心的,那是孩子通往仕途的唯一通道。

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别再抱怨高考难了!

在古代,学生光看书光知道是不行的,得把四书五经这样的经典给背出来、熟记于心,甚至某句话在某页某行,都得一清二楚。古人高考还要毛笔字漂亮,但那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学习多年的成绩啊,比现代的学生要痛苦多了。

古代就有封卷制度

现在高考规定有严格的封卷制度,每场考试一结束便弥封考卷,以防止考试阅卷出现人为弊端。实际上,这种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古代“高考”都咋排名次

“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别再抱怨高考难了!

■古代“高考”要背多少书

据统计,书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别再抱怨高考难了!

■1300年间700多人考中状元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代,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

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别再抱怨高考难了!

■古代“高考”怎样防作弊

当时预防作弊,相关措施与现代一样严格。考场是封闭式的,一排排号舍把考生隔开。试卷都要糊住姓名,这叫“弥封”。方法是在试卷交上来后,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折叠,封藏应试者的姓名,编上红号;然后由誊录人员将试卷用朱笔誊写,称为“朱卷”,将它送考官评阅。放榜的时候,按取中的“朱卷”红号调取“黑卷”拆封,最后唱名写榜。但制度再严格,舞弊丑闻仍时有发生。

想想古代“高考”如此心酸,各种生活和学习条件欠缺,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现在生活水平条件都具备,更应该有拼搏向上,力争上游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