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別再抱怨高考難了!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高考,還記得那個時候的高考生,以及家裡有高考生的你們,緊張嗎?當然如今大家身邊或多或少也有高考生,他們中不少人抱怨現代社會最討人厭的就是高考。其實不然,這是一種誤解,要知道,古人也是有高考的,也就是有一千年歷史的科舉制度,不就是中國古代的“高考”嘛。

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別再抱怨高考難了!

“科舉”即分科舉人

“科舉”為分科舉人(選拔人)之意,我國真正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文帝楊堅,繼行於隋煬帝楊廣。隋朝統一全國後,隋文帝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愛好文學,置進士科,以“試策”取士,這是後代科舉考試文字的開始,又設明經科,這標誌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

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別再抱怨高考難了!

到了唐代,科舉場上走出了“狀元”。進士第一就是狀元,用今天的話來說,是考場上的冠軍。這一至今仍充滿魅力和活力,併為眾人羨慕的名詞,則是中國歷史上頗有爭議、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發明和創造。此後,“狀元”就成了優秀學子的代名詞,狀元之後二、三名分別是“榜眼”、“探花”。

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別再抱怨高考難了!

考試時間也分為三天

前些年高考在每年七月的七、八、九三天,現在提前了一個月,天氣相對適宜一些,有利於考生的臨場發揮。在古代,考試時間也是十分固定的,但並不限於一次考試,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最後決出狀元的“殿試”,一般安排在三月裡的春天,即所謂“三月廷試”。

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別再抱怨高考難了!

古代的考試時間,一般也分為三天,但不是像現在這樣連著考,而是中間空出兩天。明、清兩朝,鄉試時間在陰曆八月份,會試在陰曆二月份,殿試在三月份。鄉、會兩試的時間定在當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對於試卷的類型,各朝代是差不多的。各朝所考科目總的變化也不大,但題量很大。根據所選科目的不同,要完成相應的考卷,才有可能考取功名,表面看比現在的高考試卷簡單,看似只寫作文,實則更復雜,是一考定終生。

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別再抱怨高考難了!

考生寒窗苦讀比現代學生苦

學生家長和教育人士這些年一直在呼籲為學生減負。其實,這一心願已喊了一千多年。古代的高考同樣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如現在家長陪考、送考一樣,古時父母也是很盡心的,那是孩子通往仕途的唯一通道。

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別再抱怨高考難了!

在古代,學生光看書光知道是不行的,得把四書五經這樣的經典給背出來、熟記於心,甚至某句話在某頁某行,都得一清二楚。古人高考還要毛筆字漂亮,但那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學習多年的成績啊,比現代的學生要痛苦多了。

古代就有封卷制度

現在高考規定有嚴格的封卷制度,每場考試一結束便彌封考卷,以防止考試閱卷出現人為弊端。實際上,這種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古代“高考”都咋排名次

“高考”成績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稱“三鼎甲”,都賜“進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據官場需要),都賜“進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賜“同進士出身”。

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別再抱怨高考難了!

■古代“高考”要背多少書

據統計,書生們要背誦《論語》、《孟子》、《詩經》、《禮記》、《左傳》,共40多萬字,全部都要精讀背熟。此外還要看相當於原文幾倍數量的註釋,還有其他非讀不可的經典、史書、文學書籍等。

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別再抱怨高考難了!

■1300年間700多人考中狀元

中國科舉考試製度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代,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廢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

看完古人“高考”那些事,別再抱怨高考難了!

■古代“高考”怎樣防作弊

當時預防作弊,相關措施與現代一樣嚴格。考場是封閉式的,一排排號舍把考生隔開。試卷都要糊住姓名,這叫“彌封”。方法是在試卷交上來後,先由彌封官將卷面折疊,封藏應試者的姓名,編上紅號;然後由謄錄人員將試卷用硃筆謄寫,稱為“硃卷”,將它送考官評閱。放榜的時候,按取中的“硃卷”紅號調取“黑卷”拆封,最後唱名寫榜。但制度再嚴格,舞弊醜聞仍時有發生。

想想古代“高考”如此心酸,各種生活和學習條件欠缺,值得我們深思,我們現在生活水平條件都具備,更應該有拼搏向上,力爭上游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