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戰神白起:傳奇的一生

對名將白起的驕人的戰績可以說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可以說成是戰國時期第一殺神,40餘萬趙國兵士,被白起在長平全部坑殺,使之成為古代軍事歷史上最兇殘的一次殺戮。那麼秦國戰神白起,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一生中到底指揮過多少場有名的戰鬥,最後又是如何被賜死的呢?

家境貧寒:迫切需要靠山

白起出生的年代,秦的國力就已經十分強大了,秦昭王十二年,秦國制定了東進擊敗三晉圖謀天下的大戰略,強將成了秦國最急需的人才。秦昭王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霸者,即位之後繼續貫徹商鞅的變法國策,徹底推行軍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時勢造英雄是必然的,英雄出在誰身上確是偶然的,白起站在了歷史的潮流之中。

白起出生時,家裡已經完全沒落。本來祖宗是貴族,但到他的爺爺、父親這兩代,就早已淪為寒門了,曾經的輝煌只是過去,這時的他只能靠自己的奮鬥才能獲得成功。於是,白起便在16歲時參軍戰鬥,因為他深深地知道軍功爵制最大的好處就是隻要不斷爭戰,就能不斷地升官。很慶幸的是,白起生得高大威猛作戰勇敢,很快就立了軍功,終於在公元前294年當上了“左庶長”這一職位。當時秦國的軍功爵一共二十級,而“左庶長”是第十級,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師長。

沒有任何背景的白起從一個普通士兵混到師長,是相當不容易的,但不管怎麼說,白起現在也是一個年輕的將領了。如要繼續往上升遷,就必須得獨立指揮一場大的戰鬥,因此就需要貴人推薦。剛好,這時秦國的政治背景很特殊,秦昭襄王還很年輕,實際掌權的是宣太后,宣太后又依仗相國魏冉。魏冉是秦昭襄王的舅舅,也就是宣太后的弟弟。雖然魏冉掌握了權柄,但是他是外來戶,常常受到秦國本土勢力的排擠,因此也就迫切需要找到一些得力手下去辦事。於是,魏冉常常留意一些可用之才,把他們招到自己的麾下,而白起就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優秀人才。

白起見到魏冉後,那是相當高興,一下子就和相國拉上了關係,對以後自己的仕途肯定會有很大的幫助。白起對魏冉表示出了足夠的尊重,很快,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白起就成了魏冉的心腹將領。魏冉也多次向白起許諾,只要有機會,就會推薦白起單獨指揮一支軍隊,讓他建功立業。白起聽了這話,心裡就像吃了蜜一樣甜,並期待著自己美好的明天。

秦國戰神白起:傳奇的一生

貴人推薦,一鳴驚世人

時間沒有讓白起等待多久,應該是半年不到,白起就遇到了一次絕佳的出場機會。這時,秦國的第一大剋星,趙武靈王在內亂中被活活餓死。這個人就是實行“胡服騎射”,讓趙國強大起來的一代雄主,但是再雄的主,遇到內亂,特別是親人內亂,更是防不勝防,他居然就被關在宮裡活活給餓死了。想起還真令人心酸,趙武靈王的死或許改變了戰國的整體走向。本來趙武靈王是想親自指揮一支軍隊直接殺到秦國的首都咸陽,可惜他的志向不能實現了。趙武靈王一死,對於虎狼之國的秦來說,就是天大的好事。再加上,這時秦國的第二號對手齊國,又忙於和楚國爭奪淮泗之地。兩個有利因素,就促使秦國有必要出去打一槍,弄點兒土地和人口回來。

於是乎,魏冉就想到了自己的心腹小兄弟白起。既然趙國忙於內亂,齊國和楚國打仗,那麼這時打韓國就比較合適。因此,魏冉就派遣白起去進攻韓國的新城。新城這個地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處於楚國和韓國的交界處,控制了新城,就能切斷楚國和韓國的聯繫。

高手出馬,果然一鳴驚人。沒想到,白起以極少的兵力,並以閃電般的速度,就攻佔了韓國的這座戰略要地新城。當時,所有人都懵了,這個白起從哪兒冒出來的,以前怎麼沒有聽說過啊。咋個打仗這麼猛,結束戰鬥這麼快,弄得其他將領不是說白起運氣好瞎貓碰上死耗子,就是說白起是個神人,或者簡直不是人。總之,白起這一仗打出了名氣,當然也贏得了魏冉的充分信任。他覺得,自己選的這個心腹沒有錯,以後大大有用。

奪得新城後,白起便從左庶長連升兩級變成左更了。當然,除了魏冉的推薦外,更重要的是白起自身的努力。

秦國戰神白起:傳奇的一生

伊闕之戰:一戰震驚天下

公元前294年,他以左庶長的身份率軍攻韓,拿下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後乘勝推進。韓國見勢不妙,請來魏國大將公孫喜帶兵助戰。雙方的軍隊在伊闕(今洛陽龍門附近)相遇。

白起上任後採用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將秦軍主力軍繞至韓魏聯軍後方,多次擊破聯軍分隊及後方留守之軍,逐漸將韓魏聯軍主力包圍於伊闕決戰,由於連續的小失利,聯軍士氣低落糧草不足,最後被聚殲於伊闕。是役全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公孫喜被俘,白起戰後立即佔領伊洛地區韓地五城。韓魏精銳盡皆覆滅,從此一蹶不振,天下震懼。

伊闕之戰,以秦國軍隊大勝而結束。戰後,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白起因戰功卓著升任國尉。同年(前293年),白起趁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慘敗之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北)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伊闕之戰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從公元前291年-前289年,秦國先後進攻並佔領了韓國的宛(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一帶)、葉(今河南省葉縣南)、鄧(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奪取了魏國的軹(今河南省濟源縣東南)、河雍(今河南省孟州市西)、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河內郡大小城池61座。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此次大戰,秦軍斬殺魏、韓聯軍共24萬人。白起,也因為這次戰爭震驚六國,從此名揚天下。

鄢郢之戰:白起封神之戰

自伊闕之戰後,白起從左更變態性地升到了國尉。國尉這個官,屬於三公九卿之列,相當於後來的太尉,也就是國防部長。那個愛踢球的高俅就當過太尉,可惜高俅比白起就差了十萬八千里了。

當了國尉之後,白起相繼打了大大小小好幾場戰爭,場場全勝。最後,打得其他六國幾乎就沒有大將敢接帥印,只要聽到是白起主帥,就乾脆直接投降,不打了。

直到公元前279年,才又有了一場曠世的大戰。這一年,秦昭襄王對白起說:“大良造,我們去弄弄楚國怎麼樣?楚國不聽話,在我們和趙國打仗時,他們連同韓國、齊國給我們添亂,這樣的國家一定要給點顏色看看!”

當時秦昭襄王問白起需要帶多少兵馬去攻打楚國。白起回答說:“七萬足矣!”厲害啊!這一句頓時就震驚了所有人。要知道,楚國號稱百萬士兵,即使後來秦始皇嬴政當老大時,李信20萬軍隊攻楚也是敗興而歸。最後,只得靠老將王翦用60萬大軍才滅掉楚國。沒想到白起居然只要7萬,這不是瘋了嗎?

但是,無論秦昭襄王如何問,白起都只回答這一句話。沒辦法,秦昭襄王就讓白起挑選了7萬熟悉山水作戰的精壯之士出征楚國。為了安全起見,秦昭襄王還派了蜀守張若從四川出發,沿長江而下,牽制楚國兵力。另外一路由司馬錯從武關出發,作為後續部隊,做好支援。

白起分析了兩軍形勢後,決定採取直搗楚國統治中心地區的戰略方針。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白起率軍數萬沿漢江東下,攻取沿岸重鎮,掠取漢水流域豐饒的糧草補給軍需,出敵不意突入楚境。

白起還命令秦國的軍隊在過河之後拆除橋樑,燒燬船隻,自斷歸路,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信心。而楚軍因在本土作戰而有後顧之憂,將士只關心自己的家庭,沒有鬥志,無法抵擋秦國精銳士卒的猛攻,節節敗退。

秦國軍隊在白起帶領下長驅直入,迅速攻打併佔領了楚國在漢水流域的要地鄧(今湖北襄陽北),一直到達楚國的別都鄢(今宜城東南)。

鄢城距離楚國都城郢(今荊沙北)很近,是拱衛郢都的軍事重鎮,楚人早已集結重兵在鄢城,企圖阻止秦軍南下進攻郢。

秦軍在鄢城遭到進入楚境以來最頑強的抵抗,屢攻不克,而秦國軍隊孤軍深入,不宜持久,於是利用夷水從楚西山長谷出而流向東南的有利條件,在鄢城西邊百里處築堤蓄水,並修長渠直達鄢城,然後開渠灌城,水入城為深淵,鄢城的東北角經河水浸泡潰破,城中百姓被淹死數十萬。

因為郢之戰的功勞,白起被秦昭襄王封為武安君,這已不是軍爵中的一個爵位,而相當於封侯。這時白起的地位在秦國已經高貴得無法再高貴。

秦國戰神白起:傳奇的一生

長平之戰:白起的輝煌與罵名

郢之戰後,白起又相繼攻打韓國、魏國、趙國,奪取了不少城市,又打了一場大的戰役,就是華陽之戰。但是,這些對於白起來說,均是小兒科,最輝煌的一次,還算是長平之戰。這一戰,讓白起從此進入世界戰爭史,也背下了千古罵名。

趙軍和秦軍在長平相遇,最開始趙軍在廉頗的指揮下,還主動進攻了兩三次,但是次次都失敗,弄得廉頗損失了一個偏將,死了不少士兵。廉頗畢竟是一把老薑,知道硬打是弄不過秦軍的,乾脆就和秦軍打消耗戰,著力防守。廉頗就是用得這一招,不管你秦將王齕如何挑釁,我就是不出戰。你秦軍後勤不足,看你還能耗多久。

廉頗這麼一弄,可急壞了將領王齕和秦王。這時,聰明絕頂的丞相范雎想了一個好主意,便是離間之計。范雎通過離間廉頗和趙王,讓趙王臨時換將,換上了當時的軍事理論家趙括。據史料記載,當時趙王換趙括為將領,趙括的母親還冒死進諫,聲稱自己這個二十多歲的兒子沒有將才,請求趙王不要以趙括為將。要真為將,就得取消自己的連坐。

從這一點看,趙括的母親很聰明。她留了退路,兒子要是勝了,皆大歡喜。要是敗了,至少不會滅族,照樣過自己的好日子。趙王遂同意了趙母的請求。

趙國換了將領趙括後,秦國悄悄用白起換了王齕。而趙國軍隊卻一點消息也沒有,趙括還以為是原來的王齕呢。在他心裡認為要是遇上白起,勝負各佔一半,要是和眼前的王齕對戰,自己勝數極大。

但是,趙括還是輕敵了。他萬萬也沒想到,自己的敵人是白起,而不是王齕。不然,他也不會孤軍深入。

接掌軍隊後,趙括不僅遇到了敵軍的麻煩,還遇到趙軍的麻煩。當時,趙國軍隊將領大多是廉頗的手下,他們對於眼前這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取代廉頗,心裡本來就不服。趙括剛開始,將令不通,很多人都不買他的賬。於是,趙括殺了八名廉頗的舊將。此時,趙括才算收復了軍心。

立了威之後,趙括與秦軍展開了第一戰。當時,秦軍上萬的軍隊前來挑釁,趙括親率大軍,將該支秦國部隊殺得片甲不留。其實,他哪裡知道,這是白起用的一支敢死隊,目的就是來送死的,以此吸引趙軍主力繼續前進。

打了勝仗的趙括,覺得王齕這廝真不行,自己輕易就擺平了秦軍上萬士兵。但是,到現在他都不明白,指揮作戰的秦軍主帥是白起。於是,信心滿滿的趙括親率40萬大軍,直接殺向秦軍。剩下的5萬由馮亭統領留在後方保護輜重、運輸糧食。這時的秦軍,在白起的指揮下,竟然用50萬大軍,誘敵深入,進行全殲包圍。50萬包圍40萬,這一點又違背了《孫子兵法》第三篇謀攻篇提到:“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白起在與敵軍人數相當的情況下,竟採取包圍戰術。

不過,白起除了採取包圍戰術外,還用了一計。那就是派遣兩支奇兵,一支25000人,直接繞道進攻趙軍的大後方,準備截斷趙軍與邯鄲大本營的聯繫。再派5000人馬,直接殺向趙括的後方存放糧草的大營。這麼一弄,趙括是有兵無糧,馮亭是有糧無兵,而邯鄲趙王是有糧有兵,但又無法救援。

做好這一切準備之後,白起率軍開始攻擊趙括,雙方不分勝負。由於白起的士兵分了幾萬出去,面對趙括的40萬大軍一時佔不到優勢,白起又開始學習廉頗,進行防守。反正你趙括就隨身帶了點糧食,後方都被我截斷了。我現在是有糧有兵,和你玩兒一下消耗戰。這一耗,趙括急了,沒糧,只能速戰。白起,打死不出來,趙括只能幹吼。正當趙括軍筋疲力盡之時,白起突然下令,以飽食之兵勇猛進攻,趙軍開始潰敗。但是,趙括畢竟是軍事家,他很快回過神來,並親自披掛上陣和秦軍士兵進行肉搏,許多趙軍看到這一情況,紛紛來了勇氣,反正餓死也是死,拼死也是死,還不如死得壯烈些。

對於此次肉搏有一種說法,趙軍死了差不多25萬人,而秦軍也好不到哪裡去,也拼死了20萬人。正當戰鬥進行到白熱化之時,秦昭襄王到處給各國打招呼,警告其他國家不要來瞎摻和。同時,秦王來到河內之地,並將15歲以上的壯丁都給拉來支援白起了。首先,他派兵截了邯鄲運往長平的糧草,又派司馬錯支援攻打趙括後方糧食基地的秦軍,並全殲馮亭那支5萬人的軍隊。

此時的趙括外援喪失,內無糧草,除了以死抗爭,別無他法。這個二十多歲的將領,第一次戰鬥就遇到了天下第一名將白起,怎能不敗呢?

在長平之戰中,趙括和白起兩軍對壘達46天。46天裡,趙軍餓著肚子在戰鬥。趙括最後被射殺在了戰場上。

主將死去,軍隊也隨之潰散。最後的結果就是四十餘萬趙國降卒盡皆被白起坑殺。

秦國戰神白起:傳奇的一生

將星隕落:戰神白起的悲慘結局

不久之後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校(一校約為8000人)秦軍。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昭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昭王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現在如何?”昭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啟程。三月後,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咸陽東北處),秦昭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時為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

另有一說白起抗命不遵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趙換來的將是趙國全國的抵抗。因為長平之後趙國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趙時,白起應該是最不適合當統帥的人選。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邑地方都祭祀他。

白起被賜死後,諸侯列國都舉杯慶賀,而秦國人都同情他有功無罪而死,大小城邑都祭祀他,並自發在咸陽為其修建祠堂。到秦始皇時追念白起的戰功,封其子白仲於太原,白起的後代子孫世代為太原人。

秦國戰神白起:傳奇的一生

利弊分析:白起一生的概括

武安君白起一生打了大大小小有七十多場戰役,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無一敗績,白起的一生,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白起的作戰指揮才能,毫無疑問代表了戰國時期最高的戰爭水平。他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他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無與倫比的統帥。

後世有人考證,戰國時代死於戰場的有兩百萬人,白起一人獨佔一半,約100萬之多。

從白起人生最後時刻的遺言來看,長平怨魂一直縈繞在他最後的生命之中,大約無數次午夜夢迴,他也感嘆於那場戰爭的殘酷。

然而若是時光倒流,讓白起再做一次選擇,作為一名堅持信念職業軍人,他還會殺掉那些俘兵。原因無他,只為開疆擴圖的路上,大統一的前提下,這是無可避免的一步。

現在我們站在幾千年的高處回顧歷史,殲滅戰是大統一的必然前題。若沒有這些諸侯國兵力的損失殆盡,哪有日後的秦始皇大統一?

但是白起並不是一個濫殺無辜的人,他最後邯鄲拒絕出戰,就源於始終堅持的這個信念,身為統帥,戰必勝,勝必殲,是軍人素養。但是不做無謂的流血殺戮,圍攻邯鄲就是如此,所以同哪怕送命也不向政治低頭,一生堅持自己的信念。

不僅是一代名將,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面臨選擇,是隨波逐流?還是堅持信念?前者是一條輕鬆的天堂之路,後者則如地獄中穿行。

地獄之路漫長,通常也很黑暗,可是沒有這煉獄中的煎熬,如何有日後的浴火重生,鳳凰磐涅?

成大事的人從來都得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周邊的喧譁以及誤解。

國家如此,企業如此,個人也如此。

秦國戰神白起:傳奇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