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昨天,武俠小說泰斗金庸逝世,享年94歲。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金庸還有一個名字叫查良鏞,他的故事,不比金庸遜色。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人們熟知金庸是肝膽柔情的江湖筆,卻鮮識他為國為民的家國情。

查良鏞走在1950年的時光裡,那時他還不是金庸。外交官,這個年少時的夢想光芒萬丈,照亮了查良鏞26歲的意氣風發,他從香港出發,腳踏山河,腳踏1937年的家仇國恨,想象自己將在外交舞臺上揮斥方遒,走向新中國的首都。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查良鏞家本是相當富裕的,但住宅、園子都被日軍燒燬,母親與弟弟都在戰爭中死亡,那年他14歲,立志“要在維護國家尊嚴上發揮作用”。

命運有時說來也奇怪,查良鏞雖然一生都未實現他的外交官理想,但他後來也說:“雖然沒有成為一名外交官,但我並不後悔,我自由散漫的性格確實不適合做這個職業,外交官的規矩太多,說不定做到一週我就被開除了。”

1950年,查良鏞放棄外交官的夢想重返香港時,不知自己日後會成為武俠泰斗金庸一樣,大概離京踏出第一步時,他肯定也想過,此生與少年時“為國為民”的大俠夢再也無緣”。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有人說,幸虧查良鏞沒有把外交官的夢想堅持到底,否則刀光劍影的江湖裡,沒有了華山論劍、沒有了降龍十八掌,沒有了郭靖黃蓉令狐沖……,那江湖該多沒意思啊……

說這句話的人,一定不瞭解查良鏞,不知道在他的筆下,國才是一群江湖兒女的至高情懷,為國為民的途徑有很多種,他只是選擇了鮮為人知的一條而已。

1954年,屬於武俠的時代乘著風呼嘯而來,一場武林門派間的爭鬥,使查良鏞就職的《新晚報》主編羅孚意識到,也許武俠連載,可以吸引更多讀者訂閱報紙,梁羽生連寫三部武俠後,暫時沒了新的想法,主編羅孚只好來問另一個武俠迷查良鏞,查良鏞說可以試試,把名中最後一字一分為二做筆名:金庸這一試,就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武俠時代。

這一試,就讓幾輩人有了共同的記憶,從動筆到封筆,17年間寫就的14部武俠部部經典名震江湖。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是他留給時代最好的禮物。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在他的筆下,每一個人物都是豐滿又獨特的,用這隻筆,金庸為我們講述了太多的故事,勾畫了太多童年往事。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恨不知所終,一笑而泯。

——金庸《笑傲江湖》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與其天涯思君,戀戀不捨,莫若相忘於江湖。

——金庸《天龍八部》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東方不敗)遇到你,我的心像跌入深深的湖水。

——《笑傲江湖》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情之為物,本是如此,入口甘甜,回味苦澀,而且遍身是刺,你就算萬分小心,也不免為其所傷。多半因為這花兒有這幾般特色,人們才給它去上這個名兒。

——金庸《神鵰俠侶》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

——金庸《神鵰俠侶》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蕭峰)我既誤殺阿朱,此生終不再娶。阿朱就是阿朱,四海列國,千秋萬載,就只一個阿朱。

——金庸《天龍八部》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相遇不能相知是痛,相知而不能相愛也是痛;我知道,可能有一天你會忘了我,你會海闊天空、雲淡風輕;但是我做不到,我只會萬箭穿心。

——《笑傲江湖》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世上最寶貴之物,乃是兩心相悅的真正情愛,決非價值連城的寶藏。

——金庸《雪山飛狐》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情深意真,豈在醜俊,千山萬水,苦隨君行。

——金庸《書劍恩仇錄》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沐春風,惹一身紅塵;望秋月,化半縷輕煙。顧盼間乾坤倒轉,一霎時滄海桑田。方曉,彈指紅顏老,剎那芳華逝。

——金庸《天龍八部》

天地四方為江湖,世人聰明反糊塗。名利場上風浪起,贏到頭來卻是輸。

——金庸《俠客行》

你樣樣都好,樣樣比她強,你只有一個缺點,你不是她。

——金庸《天龍八部》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情之為物,本是如此,入口甘甜,回味苦澀,而且遍身是刺,你就算小心萬分,也不免為其所傷。

——金庸《神鵰俠侶》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驚世駭俗的愛情總是要付出許多代價。

——金庸《神鵰俠侶》

金庸的小說,總是充滿著一種渾厚的感覺鋪面而來,這分明是純純的中國,純純的鄉土。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金庸這一生,除了對武俠小說格外痴迷認真,對感情、親情也十分珍惜。

金庸有三段婚姻:

第一任妻子杜冶芬出身富家,金庸與之一見鍾情,並勇敢追求,最終美人離去。很多年後,美人老去,貧病而亡。這樣的事情,至今說來,都讓人唏噓不已。這就是金庸說的“別人也曾對不起他”。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很多事情似乎冥冥中有著安排。第一任妻子離開了金庸,卻也讓金庸遇見了生命中第二個重要的女人。但由於兩個人性格差異比較大,這段感情並沒有走到最後,據說,1976年,金庸在美國留學的大兒子查傳俠為情自殺,去世時19歲。在這個兒子身上,金庸給予了希望和夢想,也是因為這個兒子,金庸和朱玫才一直沒有離婚。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兒子去世,婚姻破碎,金庸走進了人生的死衚衕裡。

金庸對於兒子的愛,就像謝遜對於張無忌,黃藥師對黃蓉,毫無保留,深刻到骨子裡。

後來,他在《倚天屠龍記》的後記裡寫道:“張三丰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因為那時我還不明白。”

金庸第三任妻子是林怡樂,林怡樂與金庸相遇的時候也不過十六歲,按年齡來說,他們相差29歲,屬於兩代人,但是這對忘年鴛鴦結婚二十多年來,一直相依相伴,如膠似漆。很多書迷都稱林怡樂為小龍女,長相驚豔的她頗有夏夢風情。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人年輕的時候,會遇到很多疑惑。時間是最好的一劑良藥,它可以成就和改變一個人,能把自己經歷過的狼狽和不堪,變成自己一生的榮耀和封面。

無論感情、還是生活,金庸總是比常人看的明白,他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也不在乎世間的紛紛擾擾,只求內心可以擁有一片寧靜的淨土。

81歲高齡的他,仍然有顆求知的心。

81歲那年,他選擇申請就讀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後,別人說他是年老愛折騰,他回:一切只為學問,不為學位。

簡短的幾個字,足以讓人心生敬佩。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那麼金庸的書房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金庸的小說寫得並不好。不過他總是覺得,不應當欺壓弱小,使得人家沒有反抗能力而忍受極大的痛苦,所以他寫武俠小說。他正在寫的時候,以後重讀自己作品的時候,常常為書中人物的不幸而流淚。”

——金庸《月雲》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金庸書房,右側背影即為金庸,根據來訪者的描述,整個書房猶如一個汪洋大海,鋪滿了千多尺的空間,四壁到頂書架,裝著各式各樣的書籍。/


“陳家洛從杭州東城潮門出,‘八十多里快馬兩個多時辰’……”在金庸先生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裡,陳家洛八十多里快馬抵達的,即是海寧鹽官。

金庸的查家和陳家洛的陳家,是清代海寧的兩大世家,1924年春天,金庸即出生於此。

經歷了富足安穩的少年時代,他遠離故土,漂泊多年,做過記者、編導、辦過報紙,最後成就武俠小說巨擘。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這個書房不僅面積驚人,風景也極好,落地窗外就是香江。這裡既是他的書房,也是接待來訪者的工作室。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晚年位於香江邊上的書房,多多少少映照了作家半生。不過也被人吐槽更像商務辦公室——“想象中他的書房風格應該是風清揚,最差也得是黃藥師,結果好不容易爬上桃花島推開門發現裡面住的是李嘉誠。”

這也能看出金庸的多重身份,如老友倪匡所描述:“金庸就是金庸,是天皇巨星,是真正的作家,也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公開資料顯示,金庸小說發行1億冊。1992年,他以12億港幣的資產,名列香港百富榜第64位。

很多媒體採訪都是在這裡完成,比如說下面這位。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倪匡曾這樣描述,金庸愛書,私人藏書之豐,令人吃驚。他曾有一個超過兩百平方米的大書房,全是書櫥。近兩三年來,精研佛學,佛學書籍之多,怕是私人之最。為了要能直接讀佛經,他更開始學全世界最複雜的文字:印度梵文,毅力之高,簡直是超人。

根據媒體報道中透露的信息,這個書房大約有16個書架,同時旁邊的小書房還有6個以上的書架。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書房內的巴金先生畫像。


“慢慢大了,讀了更多的巴金先生的小說……懂得了巴金先生書中的教導,要平等待人,對人要溫柔親善。”在金庸的文章中,常能看到巴金先生的影響。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木盒內為三聯版金庸作品集,書、劍、竹,金庸的很多照片都以此為背景。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書房門口,金庸武俠人物的漫畫形象。“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故事永遠是成人世界裡不破的童話。/

金庸的書房,俠之大者的世界由何而生?


如今他去世了,希望老先生一路走好,上帝喜歡想要開心帶走了李詠,上帝喜歡看小說,又帶走了金庸。

生命這條長河,流淌在你的血液裡。多少英雄好漢在人間大鬧一場,最後悄然離去。

生逢亂世,人生如此,浮生如斯。

蒼狗白雲,有人的地方依舊有江湖,亦復如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