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敬佩!信陽一老支書守護無名烈士墓51載

令人敬佩!信陽一老支書守護無名烈士墓51載

老支書向記者介紹墓碑碑文

大別山北麓有個商城縣,縣城南部有個馮店鄉,鄉東南部有個村,名曰“通城店”。

秋思綿綿,層林盡染。距村部不遠的土坡上,一塊墓碑上蒼勁有力地鐫刻著“永垂不朽烈士之墓”,一位老人擦拭著墓碑,清理著周邊的雜物。

墓是早些年老支書與鄉親們為無名烈士修築,面前的這位老人是65歲的現任村支書——詹克海。

年少時跟著老師一起掃墓,他安靜莊嚴;工作後聽老支書講述英雄故事,他滿懷崇敬;修築烈士墓那天,他邊種松柏邊流淚;面對自然災害與人為破壞,他帶領村民砌護坡,將村部挪至墓旁,日夜守護……

半個多世紀,老支書的教誨猶在耳畔。詹克海就像一位戍邊將士,始終將守墓看作心中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五十一年來,他也成了村民口中的“老支書”。詹克海好似一株長青松柏,告慰著身旁那些把鮮血灑在村裡的先烈,也守著村子的安寧與祥和。

葬英雄骨 栽英雄樹

村民自發建無名烈士墓,他那天一直在哭

如黛群山縱橫交錯,翠綠的竹海像一枝靈氣漂逸的畫筆,畫出迷人的景緻。在這輕盈的山水間,通城店村靜臥著,沐浴著山水的蔥鬱和靈秀。1954年,詹克海出生於此。

小學至初中階段,詹克海常聽老師和一些老人講,村裡有李忠生、陶傳加、彭仁進三位烈士,一位犧牲於安徽金寨,另兩位犧牲在朝鮮戰場。他們說,村裡還有三位無名烈士,分別葬在三個村民組的荒山棄地中。

詹克海回憶,當時村民們常說,三位無名烈士為當地的解放事業流血犧牲,簡陋的墓地太虧待他們,也不方便祭掃,他們一定要做點什麼……

1967年8月1日,在細雨濛濛中,村民們度過難忘的一天。這一天,男女老少忙碌著卻不知疲累;這一天,13歲的詹克海一直擠在隊伍的前排。

那天,在村黨支部書記李善吉的帶領下,村民們紛紛帶著鐵鍬、鋤頭、罈子、被單等工具用品,先後趕赴樓房窪、曹灣、春坳三個村民組。每到一個目的地,都能看到一座用黃土砌的墳墩。然後,詹克海跟著大家一起把骸骨裝進罈子。

詹克海清晰記得,挪墓過程中,老百姓呼聲很高,手裡的活卻十分精細。三位烈士的遺骨相當完好,甚至連頭髮絲都能看得到。挪到一座不知名的小土丘上,參加完簡單的典禮後,村民們各自分工,有的掩埋“英雄骨”,有的栽下“英雄樹”。

詹克海已然忘卻,他當日栽下多少棵松柏,只記得那天哭了,時不時看看墓碑上鐫刻的碑文,再看看同樣泣不成聲的鄉親們,那樣一直哭著。

大別山精神的薰陶,令當時年紀還小的詹克海,就對這座烈士墓有著特有的情感,即便不瞭解三位無名烈士是何時犧牲、為何犧牲。此後每隔一段時日,他都要到無名烈士墓前看看,偶而帶上抹布和鐮刀,擦碑上的灰、除墳前的草。

聽英雄事 壯英雄志

老支書講烈士犧牲情形,他信念更加堅定

1970年,16歲的詹克海在村裡擔任團支部書記。從老支書李善吉那,他才真正瞭解了那段烽煙歲月。

令人敬佩!信陽一老支書守護無名烈士墓51載

段君毅旅部舊址

1947年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後,段君毅同志任中共鄂豫區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參與開創大別山解放區的鬥爭。那一年,一支段君毅領導的部隊就駐紮在村中不知名的竹海深處,後來部隊為這裡起了個頗有深意的名字——“翻身窪”。

往東是安徽金寨,往西南是湖北麻城,通城店村位於三省交界處,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這座山高林密的小村莊,不幸受到一些反動派散兵遊勇“聚焦”。

1948年夏季的一天,一位通信員戰士自湖北麻城方向,往翻身窪送信。行至樓房窪時,被把守在路上的民團截住,戰士拒不透露信件內容,竟被四個民團的人用鋤頭和尖擔活活打死。詹克海說,老支書當時年紀也不大,只從戰士捱打呻吟聲中辨別是四川人。

還有一天,部隊派出一名幹部與兩名戰士偵查地形,當行至曹灣“燕撲梁”旁邊的田埂時,突然一聲槍響,幹部應聲倒地,兩名戰士敵不過埋伏在山脊上的民團,只能撤退。

事過不久,又一名騎著馬的戰士前往上天關執行任務,然而卻走錯了路去往了伍水關方向。沒想到,在路過春坳“屋脊窪”時,被兩個民團的人截住,反抗中被其中一人用槍打死。

詹克海說,老支書斷定他們犧牲時都在20歲至30歲,每次民團的人行兇後都是大搖大擺地離去,當時村裡窮,鄉親們只能用草蓆包裹,將烈士埋在山上堆個土墳。

詹克海還說,每向他講述此事時,老支書都憤慨到滿臉通紅,他聽著都是緊攥雙拳,恨得牙根兒直癢。

老支書無數遍地講,詹克海早已熟記於心,恨也早已化為踏先輩足跡前行的動力。

山河無恙,歲月靜好。1976年,詹克海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從此,他的信念更加堅定:往後餘生,以守護烈士墓為業,讓烈士墓背後的故事世代傳誦下去!

護英雄魂 建英雄村

帶領村民挪村部砌護坡,他傳播革命火種

通城店村,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兩河三嶺四面坡”之稱。秋來山村,不顯蕭瑟的靜穆中夾著思念的情愫。

令人敬佩!信陽一老支書守護無名烈士墓51載

村部門口的“母子樹”

村部門口的一大一小兩棵柏樹,長勢喜人。村裡人都說不曾在這裡種過樹,也不知何時起兩棵樹漸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詹克海說這個事很神奇,好似它們冥冥中被安排在這裡守護著烈士墓,村裡人都叫它們“母子樹”。

三位烈士的墓,就在距母子樹正西方30米處的土坡上。墓旁數十棵松柏早已參天,那是修墓之初詹克海與鄉親們一起種下的。

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一個夜晚,大雨滂沱。第二天一大早,詹克海發現,墓的正北方距離不足5米的地方,存在嚴重的山體滑坡,有幾棵松柏被連根帶起。他把事情擺在村民會桌面上,幹部群眾紛紛建議,修砌個護坡,無論如何要把墓保護好。

大別山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大別山的人大多也有著特有的氣魄。你五塊,我十塊,村民們自籌資金,無償投入到修護坡的工作中,一連幹了好些天。墓前的護坡修好了,詹克海與村民們也放心了。

然而之後的幾年間,詹克海發現有人偷伐山坡上的樹,還有個別人想慢慢“蠶食”山坡,搞種養殖。“把村部挪過來,我天天守著,看誰還想打歪主意……”一段時間裡,詹克海逢人便說自己的想法。

令人敬佩!信陽一老支書守護無名烈士墓51載

通城店村部

原本的村部在位置極好的街中心,村裡開展工作方便,出行也便利。搬村部?談何容易!直到2001年,詹克海帶著一部分村民,再次出錢出力趕工建設,大家這才知道,詹克海說的真不是氣話。

之後,2003年修建烈士墓所在山坡下方的道路,2007年將以前花崗岩材質的烈士墓碑換成了大理石的……詹克海所主之事,村民們拍手叫好。

如今,每逢清明、正月十五等節點,村民相約祭掃,點根香、燒刀紙錢、放串鞭炮,之後男女老少磕頭作揖。這個傳統,村子至今保留,已成約定俗成的儀式。慕名前來祭掃的人中,還有許多來自安徽金寨、湖北麻城。

烈士墓吸引著眾多周邊學校的師生前來祭掃,接受革命傳統教育。不知不覺中,通城店村成了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成了四面八方老百姓口口相傳的“英雄村”。

戰爭硝煙已散盡,英雄故事永相傳。

從烈士犧牲的過程,到村民們如何守護烈士墓,每逢有人前來,詹克海都會為他們詳細講解,並想著有朝一日能否找到烈士的後人。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三位英烈的身世之謎,或許很難找到答案,但他們的精神早已與大別山精神一道,深深地刻在這方水土之中,流淌在村民們的血液中,感召著一代代大別山兒女踏上新徵程。

如今,在詹克海的帶領下,村民們正齊心致富奔小康,大家都說“‘老支書’功勞大”。每逢此時,他便笑著說:“不要叫我‘老支書’,我的兩個心願沒完成,可不敢老。”

村民們都知道,詹克海所說的兩個心願:一是守護好墓地,流傳千古;二是發展好村子,世代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