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三十七)

法國

加爾橋

加爾橋,高49米,長269米,位於法國加爾省,於公元前19~20年為了長約50公里的高架渠橫跨加德河所建。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加爾橋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加爾橋跨越那爾河,將水引至尼姆,再分至公共澡堂、噴泉和私人住宅。它是羅馬人為文明和衛生的生活條件所作的一項重要貢獻。羅馬人開鑿建造加爾橋,是為了一個明確實用的目的——運輸淡水。

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三十七)

在奧古斯都全盛時期,當時古爾南邊的尼姆是在羅馬的統治之下。奧古斯都在此建立了一個城鎮,公元前19~20年,阿格里巴佔有這個城鎮及周邊地區。當時,城內有許多天然泉水,但要保證城內居民的飲用水得到足量的供應,還必須從尼姆以北50公里外修建渠道,將泉水運送到目的地,加爾橋便是這一工程中很小的一部分。許多渠道是修在地下的,經過周密謹慎的計算和設計,使其有高低不平的段落。這就是運用一個簡單的地勢落差避免了安裝、設置壓力系統來排除水流動過程中的障礙和促進水流動的動力。位於地表的一段橫渠需跨越加爾河(附近約21公里處),於是加爾橋被建造。它是這輸水管道的一部分,當然,也是跨越加德河的通道,供敞蓬雙輪馬車、行人通行。

史料介紹,建築加爾橋全部使用就地取材的石灰岩,最大塊石厚50釐米長兩米多,重約6噸。


斯特拉斯堡—大島

斯特拉斯堡與大島地處法國伊爾河懷抱的格朗德島(大島)是阿爾薩斯首都的歷史中心,在相當小的範圍內,聳立著著名的古蹟建築群。主教堂、四個古代教堂和羅漢宮(主教們以前的住所)看起來像一個個孤立的古蹟,實際上卻構成了一個典型的中世紀城鎮,體現了斯特拉斯堡從15至18世紀的發展變遷。

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三十七)

斯特拉斯堡老城擁有島嶼、大島,它的兩個羅馬人的軸心貫穿城市的歷史並得到保護。街道在寬度上改變,根據規劃用緊密的格子組織,幾乎是哥特建築的。今天,20座橋樑連接伊爾河沿岸斯特拉斯堡老城。老城中心環繞著紅色砂岩的哥特式大教堂,這個稠密的城市結構內的古老廣場接近宮殿、旅館、學校和半露木房屋,港口沿著伊爾河的兩條支流擴展。從大島的上游是連續的加固的橋樑和三座高塔。

在所有的建築舞臺上,斯特拉斯堡的哥特式大教堂是獨特的藝術成就,它充當了哥特藝術運動面向東方的媒介。斯特拉斯堡提供了15世紀和16世紀萊因河地區中歐特性的城市的卓越的典範和獨特的整體住宅建築。


巴黎的塞納河畔

法國的巴黎塞納河西勒橋至耶納橋兩岸市區,這裡位於巴黎市中心,最著名的建築有巴黎聖母院、盧浮宮博物館、星形廣場凱旋門和埃菲爾鐵塔,以及貫穿其間的香謝麗舍大街,這裡展現了巴黎幾百年來的發展,體現了城市的發展與保護傳統的極佳結合。1991年,巴黎塞納河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三十七)

世界遺產委員會描述:從盧浮宮到埃菲爾鐵塔,從協和廣場到大小王宮,巴黎的歷史變遷從塞納河可見一斑。巴黎聖母院和聖禮拜堂堪稱建築傑作,而土耳其寬闊的廣場和林蔭道則影響著19世紀末和20世紀全世界的城市規劃。


蘭斯的聖母大教堂、聖雷米修道院和塔烏宮

聖母大教堂

聖母大教堂,天主教堂。教皇西克斯圖三世為慶祝以弗所公會議勝利於5世紀上半葉建於羅馬 。其建築結構為標準的羅馬式長方形大教堂,是應用古典裝飾藝術的典範。

教堂至今仍保留著大量鑲嵌畫其中多以教會和聖母的勝利為主題,另有取材於《舊約》故事的,有學者認為這些鑲嵌畫可能以某種聖經古抄本中的插圖為藍本繪製而成。,是越南胡志明市的標誌性建築。從遠處望去彷彿是巴黎聖母院鐘樓的造型。每逢宗教節日,都吸引眾多的新教徒們前來彌撒。

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三十七)

聖雷米修道院

這裡有個傳說,在公園9世紀,大主教Hincmar為科洛維洗禮時,有一個聖靈從天而降,將一個裝著聖油的小瓶交給了聖雷米主教,油瓶盛滿神奇之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象徵著無盡的權力。

自此蘭斯成為舉行國王加冕和塗聖油儀式的城市。而真實的歷史是,公元498年聖誕節,聖雷米主教在漢斯主持了法蘭克第一個國王克羅維的受洗儀式。以後這裡成為歷代國王加冕、證明法國王室合法權力的聖地,先後有25位國王在此加冕。惟一例外的是,自封為皇帝的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為紀念聖雷米主教為克羅維受洗,漢斯從1211年開始建造大教堂,1241年落成。和漢斯大教堂一起成為歷代國王舉行加冕儀式的地方還有聖雷米教堂和聖雷米修道院。

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三十七)

塔烏宮

塔烏宮是大主教的宮殿,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具有重要作用。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蘭斯的聖瑪利亞大教堂、聖萊米教堂和塔烏宮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是一座從公元13世紀便動手修建的教堂。在其3段式構造的教堂正面,高高矗立著2座左右對稱的尖塔。每當夕陽西下時,整座教堂便沐浴在金黃色的光輝之中。遍佈教堂外牆的花紋及雕像也非常美麗動人。特別是正面中央大門右側的四尊立像,更是哥特式建築鼎盛時期的傑作。此外,仍然是正面部分的作品《微笑的天使》、《瑪麗亞的侍從》、《聖約瑟夫》等,也全都是優秀作品。由於建築的平面圖是經過嚴格計算過的,所以,達到了近乎完美無瑕的左右對稱。在教堂的一角,有一座背後豎有軍旗的聖女貞德塑像(StatuedeJeanned'Arc)。她在奧爾良解放後,激勵膽小的查理七世勇敢地前往蘭斯,並在這裡完成了加冕儀式。當然,加冕時貞德也在現場。翌年,她在貢比涅被捕,並被送往魯昂。1431年,年僅19歲的貞德被處以火刑。據說,在貞德被押期間,當時的國王未曾做過任何營救她的努力。

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三十七)


布爾日大教堂

在1195年,大主教亨利·德·蘇利(Henri de Sully)根據教會法決定建造一座哥特式的教堂。教堂建造從禮拜堂開始。在1199年,大主教紀堯姆·德·唐瓊(Guillaume de Dangeon),繼承了亨利·德·蘇利的職位。他在教堂的建造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認為整個教堂,包括它的雕刻裝飾以及彩繪玻璃窗,都是對抗異端的宗教說教。紀堯姆死後,由於他的封聖,教堂工程獲得了大量信徒和朝聖者的捐獻。

建造的第二階段,包括中殿以及西向正面,在1230年左右完成。五個有雕刻的入口在正面完成。接替第一位總建築師的建築師保持了建築計劃的意志和簡潔,教堂缺少翼部,但是整個空間佈局有統一感。

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三十七)

唱詩班的席位於1214年完成,中心廣場於1225-1250年之間建成,但西面的正面建築直到13世紀70年代才告竣工。北面的塔樓於1505年倒塌,1542年又得以重建,雖然重建後的塔樓包括了一些文藝復興的元素,但仍和哥特式的正面協調。南側的塔從13世紀起出現了破裂的跡象,後使用一巨大的扶壁支撐。教堂設計風格儉樸,兩個側面的走廊、兩個迴廊,沒有教堂的十字型翼部。據說這種建築風格的靈感來自於巴黎的蘭斯大教堂。但教堂的內部與蘭斯教堂的風格迥然相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