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軍張獻忠四義子最終結局,善戰如李定國爲何沒能力挽狂瀾?

明朝末年,受朝廷苛政及自然災害影響,失地農民起義不斷,大大小小的起義軍有數百股,在這些起義軍裡能和李自成分庭抗禮的就屬後來在四川建立了大西國的張獻忠了。張獻忠是個真正的梟雄,為人殘暴且不講親情,在危急時刻總是能放下包袱,比如他就常在即將戰敗的關鍵時刻殺妻殺妾殺子,因為婦孺和幼兒會拖累大軍。但對於能緊跟自己征戰的義子們卻另眼相待,張獻忠一生收了數十名義子(也可能數百),都是征戰途中收養的孤兒,這些人隨他征戰四方,是張獻忠用來掌握部隊的有力支持者。和明軍作戰十幾年,這些義子們也都死的差不多了,存活下來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到張獻忠被清廷的豪格擊敗後,大概就剩下四名義子了,分別是孫可望、艾能奇、劉文秀和李定國。他們掌握著大西軍最後的部隊,張獻忠臨死前交代他們要聯明抗清,這四個人也遵從他的遺願率部歸明,受南明永曆朝廷管轄,並且在西南戰場上成為清軍揮之不去的噩夢。

大西軍張獻忠四義子最終結局,善戰如李定國為何沒能力挽狂瀾?

孫可望:他是四義子中的老大,所以歸明後原大西軍改編的軍隊以他為首。但孫可望氣量狹小,為完全掌握軍隊甚至掌握南明朝廷,先是藉故解除劉文秀的兵權,而後又試圖謀害四義子中戰功最大的李定國。兩人之間不得不發生了一場同室操戈的大戰,孫可望戰敗後投降清朝,向清廷出賣明軍虛實,因為他曾經是西南所有抗清武裝的領頭人,所以他供述給清朝的情報讓明軍損失巨大,孫可望也因此被清朝封為義王。但好景不長,當南明朝徹底完蛋之後,孫可望就失去了利用的價值,最後被清廷找機會殺害。

大西軍張獻忠四義子最終結局,善戰如李定國為何沒能力挽狂瀾?

艾能奇:他是四義子中最早戰死的,不過不是和清軍作戰時戰死,是在和西南少數民族土司作戰時遭埋伏中毒箭身亡,他如果不死,極有可能成為孫可望的幫兇,因為他向來不拿明朝當回事,即使跟著孫可望他們歸明瞭,也依然保留著流寇的習性,他曾經擅殺南明的內閣輔臣,並且在永曆皇帝給他封國公時拒不接受,還揚言“大丈夫當自為王”,如此桀驁不馴,幸虧早死,否則一定是不穩定因素。

大西軍張獻忠四義子最終結局,善戰如李定國為何沒能力挽狂瀾?

劉文秀:他在歸明後作戰勇猛,屢立戰功,因功被永曆帝封為蜀王。早先孫可望欲獨攬大權,擔心他和李定國的威望而藉故解除了他的兵權,孫可望和李定國大戰時,他幫助李定國擊敗孫可望。但永曆朝廷在抗清大業上更倚重李定國,使得李定國威權日重,所以劉文秀很嫉妒,結果因妒生病不治而亡。

大西軍張獻忠四義子最終結局,善戰如李定國為何沒能力挽狂瀾?

李定國:永曆朝封他為晉王,和延平郡王鄭成功一東一西並稱南明兩大擎天臂助。正是因為他和鄭成功的不斷伐清行動使得南明多存活了二十多年,李定國最大的功績是在廣西和湖廣打出的“兩厥名王”的戰鬥,燒死定南王孔有德和陣斬努爾哈赤之孫敬謹親王尼堪。收復失地數千裡,打的清廷幾欲求和。但此時孫可望在後方叛亂使得李定國功虧一簣,不得不回軍和孫可望決戰,結果大好局面毀於一旦。孫可望降清後,李定國成為南明永曆朝的軍事決策者,但這個時候清廷已經恢復元氣,再加上李定國在孫可望走後沒能團結好孫留下的舊部,甚至和同為四義子的劉文秀起了矛盾,沒能整合好孫可望降清後的局面。另外和福建的鄭成功在政治立場上的分歧使得他們始終沒能真正聯手抗清,最終被清廷各個擊破。永曆皇帝被緬甸扣留時,他曾準備發兵營救,但在得知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死後悲憤發病而亡,他和鄭成功同年同月去世。李定國有一個兒子李嗣興後來降清,清廷對他和別的大西軍和大順軍殘部將領不同,很是善待他,李嗣興在清朝做到陝西寧夏總兵之職,不知道李定國地下有知會怎麼想?

大西軍張獻忠四義子最終結局,善戰如李定國為何沒能力挽狂瀾?

到南明時,西南地帶的抗清主要力量就是張獻忠四義子率領的部隊,同為農民軍出身的大順軍殘部就不如他們,當然這個和大順軍曾攻進北京逼死崇禎皇帝,不受南明朝廷信任有關係。和南明文官集團的黨爭一樣,南明的各個軍隊之間也沒有統一有力的領導人,拋開李定國和鄭成功兩大勢力不談,單就西南抗清武裝來說,張獻忠四義子之間就因主導權沒能搞好團結,怪就怪明末沒能出現一個朱元璋似的強力領導人,使得幾大武裝勢力各自為戰,無法戰勝北方高度集權的清廷也就很正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