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在古建築物的部位關係

在參觀古蹟時,您是否會有這樣的疑問:屋頂下一層一層的結構是什麼啊?這個結構,就是傳說中的

斗拱

斗拱,作為古建築中吸引人的神秘結構,到底有什麼玄機?接下來,讓我們來解密斗拱。

斗拱位於屋頂和立柱之間,起到將房簷的重量傳遞到立柱的作用。重要的或是紀念性的建築,大都有斗拱存在。

在建築物的部位關係上,斗拱有三種不同的位置:一是在柱之上,二是在柱間額枋之上,三是在屋角,根據清代《工程做法則例》的命名,這三種分別叫柱頭科、平身科角科。它們的出現位置如圖所示:

斗拱在古建築物的部位關係

那麼,斗拱又有怎樣的發展歷史呢?

關於斗拱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種認為由井榦結構的交叉出頭處變化而成;一種認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變化而成;一種認為由擎簷柱演化為託挑梁的斜撐,再演化成斗拱。

而斗拱的發展,可以分為這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西周至南北朝。在漢代的明器陶樓和畫像磚等文物中,可以看到有斗拱的出現。這一時期,各個斗拱間互不相連。

第二階段為唐代至元代。這時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簷的構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

第三階段為明代至清代。這一時期,斗拱的尺度不斷縮小,斗拱之間的間距加密。

斗拱在古建築物的部位關係

▲漢代畫像磚,上面出現了斗拱的形象,圖片引自《中國傳世人物畫》(北京出版社)

斗拱在古建築物的部位關係

▲獨樂寺,位於天津市,建於遼代

斗拱在古建築物的部位關係

▲北京法源寺,始建於唐代,清代雍正時期重修,現存建築為清代建築

斗拱的樣式,有極簡單的,也有極複雜的。

縱觀中國建築史,斗拱的變化極為顯著,經歷了十分複雜的過程。然而又有規律可循。

接下來,我以清代《工程做法則例》中記載的“單翹單昂五踩平身科斗拱”為例,向您展示斗拱的構造。

瞭解斗拱的構造,首先需要了解清式斗拱的基本模數——鬥口

鬥口,是平身科斗拱坐鬥在面寬方向的刻口,這個刻口的尺寸記為“1”,其餘各構件的尺寸都是它的倍數。根據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斗拱各構件的長、寬、高、厚尺寸以及比例關係,都有明確記錄。

其次,是瞭解斗拱各部分的名稱。斗拱的主要構件有

拱:略似弓形,位置與建築物表面平行;翹:形式與拱相同,方向與拱垂直;昂:翹向外的一端特別加長,斜向下垂;升:在拱和翹(昂)的相交處,在拱的兩端,位於上下兩層的拱間的鬥形立方塊;鬥:在翹(昂)的兩端,位於上下兩層翹(昂)之間的鬥形方塊。

斗拱在古建築物的部位關係

接下來,看看斗拱是怎樣建成的:

最下面一層為大斗,又名坐鬥,是斗拱最下層的承重構件,方形,鬥狀;

斗拱在古建築物的部位關係

第二層,在平行於面寬方向,安裝一件正心瓜拱;垂直於面寬方向,安裝一件頭翹;在頭翹兩端,各安置一件十八斗;

斗拱在古建築物的部位關係

第三層,在面寬方向,正心瓜拱之上放置正心萬拱一件;頭翹兩端的十八斗之上,各放一件單才瓜拱,每件單才瓜拱兩端,各放置一件三才升。在進深方向,先放置昂一件,昂頭之上放置一件十八斗;

斗拱在古建築物的部位關係

第四層,面寬方向,在正心萬拱之上安裝正心枋,單才瓜拱之上安裝單才萬拱;單才萬拱兩端頭各放置三才升一件;昂頭的十八斗之上,安裝廂拱一件,廂拱兩端各置三才升一件。在進深方向,扣螞蚱頭一件。

斗拱在古建築物的部位關係

第五層,面寬方向,在正心枋之上,迭置正心枋一層,在萬拱之上各置枋一件,在裡外拽萬拱上各放置裡外拽枋一件,在外拽廂拱之上放置挑簷枋一件,在螞蚱頭上後尾,放置裡拽廂拱一件,廂拱兩端頭各置三才升一件。進深方向,安裝撐頭木一件。在各個拽枋、挑簷枋上端分別放置斜鬥板、蓋鬥板,起到分隔室內外空間、防寒保溫等作用。

斗拱在古建築物的部位關係

第六層,面寬方向,在正心枋之上,續迭正心枋至正心桁底端;在內拽廂拱之上,安置井口枋。進深方向,安裝桁碗。

斗拱在古建築物的部位關係

瞭解了基本構造以後,來介紹一下斗拱的製作與安裝。製作時,要經歷“放實樣”“套樣板”的工序,需要畫出1:1的圖紙,然後將各個組件逐個套出樣板,再按樣板在加工好的規格料上畫線並製作。

安裝時,則先要試裝,試裝成功後,再正式安裝。

看了今天的推送,小夥伴們有沒有加深對斗拱的理解呢?不妨來個隨堂小測驗吧:

以下斗拱屬於哪一類呢?

是平身科、柱頭科還是角科呢?

斗拱在古建築物的部位關係

斗拱在古建築物的部位關係

斗拱在古建築物的部位關係

馬炳堅《中國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第二版)

梁思成《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圖解》

斗拱構造圖解根據網絡圖片改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