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川:文化書法與北大精神

北京大學的書法藝術傳統深厚,可謂淵源有自,名家輩出。北大百年,書法實踐和理論建設上有著艱難而輝煌的歷史。北大“兼容幷包”、“思想自由”、“學術獨立”的傳統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敬業精神,將切實地推動北大書法藝術教育與研究,並將為中國書法文化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的成立,這標誌著北大確定了書法藝術學科,把書法藝術引入其教育體系和教育制度當中。北大書法藝術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承繼北大藝術教育傳統,堅持自身的人文精神和書法文化特性,顯示出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並重的特色。而北大廣博的文化思想資源注入當代書法藝術領域,對當代東方書法的發展有著不可忽略的意義。

王嶽川:文化書法與北大精神


大學是大師匯聚之地,是思想和藝術傳承之所。大學書法強調將中國文化精神通過書法高等教育傳承下去,以影響莘莘學子的文化精神編碼。因此,大學書法不僅講求書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書法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大學書法的本質意義在於其文化根基,以傳達出當代學者對漢文字的審美書寫和漢字文化圈的文化傳承。《禮記·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書法有其深宏的文化為背景,正惟此,文化成為了書法的底色和生命,沒有文化的書法僅僅是技法的展現而沒有真正的生命力。那種僅僅張揚個性的奇思怪想的所謂反美學書法,同樣違背了書法的文化精神。

北大書法重視書法文化而倡導“文化書法”,因為書法是東方文化中重要的藝術文化。東方書法精簡為黑的線條和白的紙面,黑白二色窮極線條流變和章法演化,暗合中國哲學最高精神“萬物歸一”之道。書法是“漢字文化圈”高妙的文化精神活動,走出漢字文化圈以外如歐美也可能有寫字,但是它沒有將文字的書寫轉變成用柔軟毛筆書寫的高妙徒手線藝術。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書法是東方文化精神上的高邁境界——最能代表東方藝術和漢字文化圈的文化精神形象。

“文化書法”是北大書法所強調的書法教育綱領和書法文化身份的體現。北大作為中國教育的最高學府,在一個世紀的風雲中堅持著重要的價值擔當工作:一是思想啟蒙解放,這是百年北大的精神魅力所在;二是學術前沿探索,全面地伸展著大學獨特的學術觸角,推動了中國新文化運動並同世界前沿學科進行平等對話;三是文化藝術的精神重塑。二十世紀初蔡元培先生對藝術教育十分重視,不僅在北大講授美學美育課,還在北大組織“音樂傳習所”、“書法研究會”、“畫法研究會”等,聘請徐悲鴻、陳師曾、陳半丁等一批著名藝術家到北大授課和指導學生接受傳統文化藝術薰陶。現代藝術在中國出現時就進入北大研究視野,這使得北大成了一所傳統思想與現代思想多元並存的大學,一所藝術氣氛相當濃厚的大學。到二十世紀的“後新時期”,藝術學科重新受到重視,書法再次引入北大文化理論教學體系,表明北大學科分類設置和觀念拓展有了新的維度,凸現了新世紀綜合性大學對大學使命和人的全面發展觀念的重新體認。這種文、理、藝術學科三位一體的格局,將使校園學者和學生成為活生生的、有智商、有情商、而且還有美感商的全面發展的人。

王嶽川:文化書法與北大精神


“文化書法”的提出,意味著中國書法不僅有了自己的跨文化國際眼光,而且有了文化價值擔當的書法身份立場和問題意識。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一定要弄清:中國書法是否一定要變成被西化掉的東西?是否東方話語必然就只能在現代性話語中成為非我的形式?解決書法傳統與現代矛盾的辦法只能是:找到西方或其他民族精神內核中具有人類共同性的審美形式,如空間張力、視覺衝擊力、抽象變形,或如鐵劃銀鉤的幹勁清純、枯筆渴筆的高古和超越都可以為人類所用。並不是那些已為西方現代化後現代化的狂躁的“書法”,才是現代的吸引眼球的東西。一種完整的人類生態美學觀,可以欣賞火山噴發式的壯懷激烈,也可以看到明月清風的凝練澄淨,可以看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對天地時間的感悟,也可以是在流水落花中傾聽到黛玉的對生命遷謝微吟。在獲得世界性的審美共識的形式框架中,注入中國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東方魅力,是中國傳統向現代轉型、現代向傳統迴歸的必由之路。

北大書法教育的重要特點在於它能夠打破那種專科院校單一的藝術史、藝術技法、藝術觀念方面的教學模式,而進入全球化時代的雙科、多科乃至全科的訓練,使書法研究生博士生朝“雙語精英”和文化藝術底蘊豐滿的“學者型藝術家”方向努力。必要的學術文化訓練可以修正書法界的急功近利傾向,還可以為真正的書法家提供將文史哲考古作為中國知識型闡釋的文化平臺,用文化的放大鏡聚焦藝術的陽光,使得“依仁遊藝”“立己達人”成為可能。

王嶽川:文化書法與北大精神


北大書法研究所堅持獨特的書法理念,如金開誠教授所說:“我們這個研究所要辦出自己的特色,不能只靠北京大學‘金字招牌’吃飯。既然書法界是個名利場,那麼我們的特色就在於偏不計較名利!我們要大講為弘揚祖國的標誌性藝術——書法作奉獻,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奉獻。我們一無人員編制,二無經濟來源,三無活動場所;但‘至少我們還有夢’,我們還有筆墨紙,我們就要拿筆墨紙來做這個奉獻之夢。”

北大書法研究生班經過兩年時間的培養,基本上形成三個方面的人才。一是擅長書法史、書法美學史、書法美學、書法理論、書法批評研究的史論人才;二是致力於書法創作的人才,其創作基本形成自己的特色風格;三是創作和理論兼顧的人才。三方面人才齊頭並進,將提升中國書法思想的高度。如今,北大首屆書法研究生班畢業作品展在首都博物館隆重舉行,同時出版《北京大學首屆書法研究生班畢業展作品集》,是北大書法所向社會彙報兩年的教學成果的一個窗口,誠懇地等待社會各界的批評指正。

王嶽川:文化書法與北大精神


總體上說,新世紀文化書法的內容,注重以輸出中國書法文化理念以建立東方書法形象;文化書法的形式,強調以前現代、現代、後現代的國際審美形式普適化為旨歸;文化書法的身份建立意味著,不是在國內眾多書法山頭上再加上一個山頭,而是真切地審視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潮流;文化書法的當代意義在於,提升作為人類新感知方式的媒體平臺,改造世界單一西方化的審美知覺。人類必將因為東方書法通過大學國際性的交流傳播,而深切認識到生態藝術精神的重要性,並在尊重東方書法的基點上,形成新世紀東西方文化藝術平等對話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王嶽川:文化書法與北大精神


個人簡介

王嶽川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北京書法院副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日本金澤大學客座教授,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客座教授,復旦大學等十所大學雙聘教授。

中國文化藝術研究著作(包括主編)有:《發現東方》,《目擊道存》,《中國鏡像》,《中國文藝美學研究》,《本體反思與文化批評》,《全球化與中國》,《大學中庸講演錄》,《文藝美學講演錄》,《發現東方:中國文化身份研究》,《文化輸出:王嶽川訪談錄》,《後東方主義與中國文化復興》、《季羨林學術精粹》(四卷本),《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文化隨筆叢書》(六十卷),《中國書法文化大觀》,《書法美學》,《書法文化精神》,《書法身份》,《中外名家書法講演錄》,《北京大學文化書法研究叢書》(6本),《北京大學書法研究生班書法精品集》(20本),《《中國思想精神史論》(四卷本:《中國文化精神》、《中國哲思精神》、《中國文論精神》、《中國藝術精神》)。在中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約400餘篇。

西方文論和美學研究著作(包括主編)有:《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文藝現象學》,《藝術本體論》,《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後殖民與新歷史主義文論》,《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二十世紀西方哲性詩學》,《20世紀西方文藝理論叢書》九卷本,《後現代後殖民主義在中國》,《王嶽川文集》四卷本,《中國後現代話語》,《西方藝術精神》,《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

在學術上主張“發現東方,文化輸出,會通中西,守正創新”;提出“國學根基,西學方法,當代問題,未來視野”方法論,關注中國文化身份研究,致力於中國文化的世界化進程。堅持書法是中國文化輸出第一步。長期臨習漢晉唐諸帖,尤好二王和顏書,強調漢唐氣象。書法廣涉諸家,對草書最用力,力求得古人用筆之意並加以當代創新。書法理論上提倡“文化書法”,堅持“走進經典、走進魏晉、守正創新、正大氣象”,致力於中國書法文化的世界化。書法繪畫作品入選多種書法集,並被海外收藏。傳略載多種辭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