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王道村救贺庙的传说

王道村老城里有个戏台巷,戏台巷中间,曾经有一座戏楼,戏楼坐南面北,处在南北通道正中间,正对着孟家祠堂。戏楼将南北通道劈成两半,行人从两侧绕过。戏楼属砖木结构,四角有挑檐,面阔三间,戏台高大约1.5米,戏楼高大约8米左右。戏楼的背后正中有个小庙,小庙面南,面积不大,人称“救贺庙”。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这里曾经是村上的代销点,孟存喜担任售货员。听村里年龄长者常说“救火庙”,原来总以为这是祭祀火神的庙庙,没想到这里面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

「原创文章」-王道村救贺庙的传说

2018年9月1日上午,将孟兴军送葬入土后,在事上闲聊,四组的村民孟胜利讲:“我听苏俊诚老先生说,救贺庙来历是这样的:我们村曾经有个姓贺的财东家,家丁不旺,生下男子没几年就夭折了。家财万贯,没有子孙后代继承。为了沿袭子嗣,道人建议贺家修个庙,供奉王母娘娘,祈福赐子。后人把此庙称为‘救贺庙’”。尽管贺家修了庙,天天供奉王母娘娘,但仍然没有办法延续贺家香火。贺姓人家就这样,不知在哪朝哪代销声匿迹了。

老人传说,贺姓是王道村最古老的姓氏。贺家是一个有财有德的地主家庭。贺老爷虽则有钱,却常常施舍,救济贫困。不分薄厚,不管远近,只要上门讨要,他从来没有让其空手离开。遇到大灾大难,开仓救济全村老百姓。贺老爷“扶危帮困、救百姓于危难”的这种精神,常常感染和激励着王道村的后生。

贺家兴盛时,村里还有郭姓、赵姓。之后又添王姓、苏姓、严姓,孟姓最晚。

贺家的菜园子在王寨村,王寨村的郭姓和赵姓是给贺家看菜园子才来到这里的,形成王寨村,这就是王寨村的来历。时至今日,王道村人依然这么称“贺老爷的菜园子”,说贺家的故事,把贺老爷当做神一样的敬重传说。

「原创文章」-王道村救贺庙的传说

生产队时,社员们经常提许“贺家地”“刘家地”“窑旮旯”等地名,因为记工员要写清干活地点。从那个时候起,才知道王道村城北有块地叫贺家地,贺姓大概与王道村有着某种联系。但是,我们村没有贺姓,不知道是那里的贺家,党私园周边这些村庄也没有姓贺的。那么,贺家地名究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头雾水,不得而知。听了这个传说后,全明白了。

父亲常常提起,王道村村西西坡地有座常遇春墓,墓冢很大,墓前有石碑,墓旁有古柏,墓碑上书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之墓”字样。元末明初,常遇春赶鞑子(元兵)时,踏至柳河川,突遇风寒,不幸病故。因为天气炎热,无法搬尸故里,就地安葬。于是,就有了这个冢子。这个冢子所在位置,曾经是王道村的地盘,现在已经“物是人非”了。

华阴县三百多个村庄,庄庄有庙,少则一两座,多则十几座。我们王道村周边就有七八座,如西门外的马王庙、娘娘庙、城隍庙,东门外的湘子庙、文章庙、老爷庙。这些庙宇的存在,多少对王道村后生的教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王道村人做事善于思考,沉着冷静,不冲动,不莽撞。旧社会村,周边村人称王道村人为“软恶人”。用词虽则不雅,但足以说明王道村人行事的老练与稳重。

「原创文章」-王道村救贺庙的传说

除了公共庙宇之外,还有一座贺家私庙,即“救贺庙”。救贺庙是那年修的,贺家人是什么时候绝迹的,我们无法考证,不得而知。尽管贺家绝后了好久好久,但他们的家庙一直能保存至1970年,足见贺家人恩德的厚重,以及王道村人对贺家人的敬爱。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贺家人没了,然他们的美德却流传在人们的心目中。在新的时代里,希望王道村人把“扶危帮困、救百姓于危难”的美德传承下去,照耀子子孙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