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王道村救賀廟的傳說

王道村老城裡有個戲臺巷,戲臺巷中間,曾經有一座戲樓,戲樓坐南面北,處在南北通道正中間,正對著孟家祠堂。戲樓將南北通道劈成兩半,行人從兩側繞過。戲樓屬磚木結構,四角有挑簷,面闊三間,戲臺高大約1.5米,戲樓高大約8米左右。戲樓的背後正中有個小廟,小廟面南,面積不大,人稱“救賀廟”。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是,這裡曾經是村上的代銷點,孟存喜擔任售貨員。聽村裡年齡長者常說“救火廟”,原來總以為這是祭祀火神的廟廟,沒想到這裡面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呢。

「原創文章」-王道村救賀廟的傳說

2018年9月1日上午,將孟興軍送葬入土後,在事上閒聊,四組的村民孟勝利講:“我聽蘇俊誠老先生說,救賀廟來歷是這樣的:我們村曾經有個姓賀的財東家,家丁不旺,生下男子沒幾年就夭折了。家財萬貫,沒有子孫後代繼承。為了沿襲子嗣,道人建議賀家修個廟,供奉王母娘娘,祈福賜子。後人把此廟稱為‘救賀廟’”。儘管賀家修了廟,天天供奉王母娘娘,但仍然沒有辦法延續賀家香火。賀姓人家就這樣,不知在哪朝哪代銷聲匿跡了。

老人傳說,賀姓是王道村最古老的姓氏。賀家是一個有財有德的地主家庭。賀老爺雖則有錢,卻常常施捨,救濟貧困。不分薄厚,不管遠近,只要上門討要,他從來沒有讓其空手離開。遇到大災大難,開倉救濟全村老百姓。賀老爺“扶危幫困、救百姓於危難”的這種精神,常常感染和激勵著王道村的後生。

賀家興盛時,村裡還有郭姓、趙姓。之後又添王姓、蘇姓、嚴姓,孟姓最晚。

賀家的菜園子在王寨村,王寨村的郭姓和趙姓是給賀家看菜園子才來到這裡的,形成王寨村,這就是王寨村的來歷。時至今日,王道村人依然這麼稱“賀老爺的菜園子”,說賀家的故事,把賀老爺當做神一樣的敬重傳說。

「原創文章」-王道村救賀廟的傳說

生產隊時,社員們經常提許“賀家地”“劉家地”“窯旮旯”等地名,因為記工員要寫清幹活地點。從那個時候起,才知道王道村城北有塊地叫賀家地,賀姓大概與王道村有著某種聯繫。但是,我們村沒有賀姓,不知道是那裡的賀家,黨私園周邊這些村莊也沒有姓賀的。那麼,賀家地名究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頭霧水,不得而知。聽了這個傳說後,全明白了。

父親常常提起,王道村村西西坡地有座常遇春墓,墓冢很大,墓前有石碑,墓旁有古柏,墓碑上書明朝開國元勳“常遇春之墓”字樣。元末明初,常遇春趕韃子(元兵)時,踏至柳河川,突遇風寒,不幸病故。因為天氣炎熱,無法搬屍故里,就地安葬。於是,就有了這個冢子。這個冢子所在位置,曾經是王道村的地盤,現在已經“物是人非”了。

華陰縣三百多個村莊,莊莊有廟,少則一兩座,多則十幾座。我們王道村周邊就有七八座,如西門外的馬王廟、娘娘廟、城隍廟,東門外的湘子廟、文章廟、老爺廟。這些廟宇的存在,多少對王道村後生的教化,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王道村人做事善於思考,沉著冷靜,不衝動,不莽撞。舊社會村,周邊村人稱王道村人為“軟惡人”。用詞雖則不雅,但足以說明王道村人行事的老練與穩重。

「原創文章」-王道村救賀廟的傳說

除了公共廟宇之外,還有一座賀傢俬廟,即“救賀廟”。救賀廟是那年修的,賀家人是什麼時候絕跡的,我們無法考證,不得而知。儘管賀家絕後了好久好久,但他們的家廟一直能保存至1970年,足見賀家人恩德的厚重,以及王道村人對賀家人的敬愛。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賀家人沒了,然他們的美德卻流傳在人們的心目中。在新的時代裡,希望王道村人把“扶危幫困、救百姓於危難”的美德傳承下去,照耀子子孫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