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識玉,和田玉有了生命,也有了價值!

玉,石頭也。也是中國人看出它“色可以濡目,性可以滌身,光可以照心”。玉原本自在為石,誰料被曹雪芹寫成《石頭記》:“原來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單單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鍛鍊之後,靈性已通……”一部寫石頭的書,竟成了中國人的百科全書。

慧眼識玉,和田玉有了生命,也有了價值!

巍巍乎崑崙,西極之巨脈也。橫亙千里,終年積雪,背後擋住印度洋吹來的海洋風,腳下呵護星羅棋佈的小綠洲。莽崑崙,飛鳥難越,寸草不生,粗礪的第一,蠻荒的冠軍,誰能想到,世間最美的羊脂玉——竟產在這裡。

巨大的山產小小的玉,寸草不生的山產至潔至美的玉,最高最窮的山產名貴無價的玉,人間的辯證法,崑崙的大邏輯。

千年水流去,一塊玉出來。冰清凝月魄,晶潔映日彩;遙聞芍藥香,近撫羊脂白;崑崙一片意,遺與人間愛。

慧眼識玉,和田玉有了生命,也有了價值!

不錯,玉是石頭。但和田羊脂玉是什麼樣兒的石頭呵,真是遙聞有香,近撫脂白。杜甫有詩“越女天下白,皓腕凝霜雪”,越女肌膚白,卻比不了羊脂玉。越女的肌膚是青山秀水的江南養成,但還是,要輸給崑崙山的小乖乖三分白。

和田玉“聚天地之精華,得日月之靈氣”,其雖為石,也有了生命,一旦為慧眼識之,高手琢之,則獲新生。

慧眼識玉,和田玉有了生命,也有了價值!

玉是石,石非玉,玉為石詩。玉在山中待明眼人識之,識之為玉,不識為石。人在世上須辯才者知之,知之為駿,不知為駑。

君子如玉。玉,石之美者。君子,人之有德者。玉不重色而重質,君子不重地位高下,錢財多寡,形貌俊醜而重乎品德修養。君子比德與玉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孔子,萬代君子之師也。孔子說,玉有十一德:“溫潤而澤,仁也;廉而不劌,義也;垂而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瑜互見,忠也;縝密以慄,智也;孚尹旁達,信也;圭璋特達,德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貫于山川,地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慧眼識玉,和田玉有了生命,也有了價值!

人有德而為玉,人無德而為石,人缺德而為頑石。

自古以來,男人與玉的關係似乎就比女人與玉的關係要複雜得多。上至以玉比德、以玉養德,中至收藏佩戴,怡情養性,下至投資投機,彰顯財富,男人形成了一套獨有的玉道德和玉文化。如今,玉已經不是衡量財富的唯一標準了,但是千百年來用一個象徵財富的東西本身的特質作為道德的標尺,玉卻是唯一的。

慧眼識玉,和田玉有了生命,也有了價值!

玉是養德的好道具

德這東西太抽象,不好表現也無法描述。但是玉可以。玉有石的堅實,石無玉的通透;玉有石的剛勁,石無玉的溫潤;玉有石的質地,石無玉的細膩。玉的物質屬性恰好和古人所推崇的德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所以以玉比德成為可能。佩戴、把玩,時時看得見、摸得著,便於隨時隨地躬省自身。

慧眼識玉,和田玉有了生命,也有了價值!

一個如玉品性的人,無論處於人生的何種階段都會彰顯出波瀾不驚、淡定從容的風格。經得起人生輝煌時的順風順水,也挺得住潮落時的寂寞和悲涼。

高潮時的舉止言行決不頤指氣使、飛揚跋扈,懂得與人為善、平和待人的處世方式;潮落時則又能如一塊璞玉,儘管塵土矇住了光澤,內裡依舊能晶瑩剔透,並在再次出世時煥發出淡定後的溫潤光澤,如蓮花吐芳,幽然無形,綿延不絕。

這樣一種玉的人格特質是中國人千百年來所推崇的併為之不斷修煉自身以期接近或達到的境界。

慧眼識玉,和田玉有了生命,也有了價值!

自打有了玉開始,愛玉的人一天也沒有少過。千百年來,玉這東西就像道德標尺的具象,看到它佔有它並不表示真正擁有它,德與玉兼養,才能玉人合一,這種境界恐怕也只有中國人才能悟得到,悟得透。因此一個玩玉的人所謂“前三十年人養玉”,不如說玉也在養人之德。

慧眼識玉,和田玉有了生命,也有了價值!

德是養玉的主心骨

所謂“人養玉三年,玉養人一生”都只不過相對而言。人養玉的同時玉也在養人,玉養人時人也在養玉。所謂人收藏玉、玉收藏人,都是有所指而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