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股」會迎來退市潮嗎?

“仙股”會迎來退市潮嗎?

因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於1元面值,中弘股份於10月19日停牌,深交所也已啟動中弘股份股票終止上市程序。儘管在此前,上市公司方面與深交所進行了溝通,但基於依法全面從嚴的監管理念,中弘股份客觀上已被判了“死刑”,退市或變得不可避免,中弘股份有可能成為首家因股價跌破面值而退市的上市公司。

通俗地講,中弘股份是因為成為“仙股”而退市的。而在目前的滬深股市,並不乏“仙股”或“準仙股”。如截至10月24日收盤,*ST華信股價報收於1.01元,*ST凱迪報收於1元,ST銳電報收於0.99元。此外,像*ST東南、*ST中絨、*ST保千等五家上市公司股價均低於1.30元。由於這五家上市公司基本面狀況極差,今後黯然成“仙”也並非沒有可能。

上述這些“仙股”或“準仙股”都有某些方面的共同點。比如業績較差,公司經營陷入困境,實現翻身困難重重。而且,這些上市公司都是投資者拋棄的對象。因此,“中弘股份式”的悲劇,將可能再次被重演。這也將意味著,A股市場或將迎來“仙股”的退市潮。

無論是中弘股份,還是今後可能出現的“仙股”退市潮,對於資本市場而言,都具有不一般的意義。自2014年證監會對退市制度進行改革以來,已產生多個退市“第一股”。此前上市公司的退市原因,主要集中表現在財務指標不達標上,具體表現為連續多年虧損而退市。而在2014年之後,就產生了“欺詐發行退市第一股”欣泰電氣、“重大信息披露違法第一股”博元投資等。如今,中弘股份又成為“跌破面值退市第一股”,這說明退市渠道更寬了,上市公司退市原因更多元化。

而縱觀上述“仙股”或“準仙股”,之所以步入舉步維艱的境地,除了行業性因素外,上市公司本身在投資、決策、併購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所產生的失誤或存在的問題難辭其咎。比如中弘股份在借殼ST科苑之後,曾經多次盲目併購,鉅額投資不經過必要的決策程序,導致資金無法收回。這實際上也是告誡那些熱衷於跨行業、跨領域併購的上市公司,盲目併購或投資,背後的風險是巨大的。

眾多上市公司成為“準仙股”而瀕臨退市,也與其股本的盲目擴張有關。中弘股份、*ST華信、*ST凱迪、ST銳電等,掛牌後都曾多次實施高送轉。股本雖然“做大”了,但業績卻沒有“做強”,導致其股價沒有業績支撐。其成為“仙股”或“準仙股”,也是投資者用“腳”投票的結果。

從眾多退市上市公司的股東構成看,箇中並沒有機構投資者的身影,中小投資者成為其中的主力軍。這也說明,中小投資者是上市公司退市的最終埋單方。如何保護這些投資者的利益,無疑是不應迴避的話題。而從以往的案例分析,退市公司投資者的利益是沒有保障的,這明顯不公平。

事實上,像欣泰電氣、博元投資等都是因為上市公司方面的違規而退市,投資者尚可通過訴訟的方式來維權。但上市公司因成“仙”而退市,投資者是缺乏維權渠道的。筆者以為,這一格局必須改變。一方面,像中弘股份是因上市公司的原因退市的,投資者不應為之埋單,上市公司方面須承擔責任。像*ST保千今後如果退市,由於該上市公司被實控人掏空,其實控人應成為投資者訴訟的對象。另一方面,建議建立退市公司投資者保護機制。像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雖然是為處置證券公司風險而設立,但隨著市場的發展以及基金資金來源的多樣化,其保護對象也須進行擴容。比如對於持有退市公司股份的中小投資者,截至摘牌日,綜合考慮持股期限、虧損程度等因素,動用該基金,給予其一定的補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