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魏延領5000精兵由子午谷進襲魏國計謀被諸葛亮採納結果如何?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三國蜀漢時期名將,深受劉備器重。但一直不招諸葛亮待見。

若魏延領5000精兵由子午谷進襲魏國計謀被諸葛亮採納結果如何?

一、諸葛亮為什麼說魏延腦後長反骨?

(一)《三國演義》上的魏延簡介

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隨諸葛亮北伐,期間多次建議諸葛亮由魏延自己率領一支兵馬由子午道襲擊關中,欲仿效韓信與諸葛亮會師潼關,但遭到諸葛亮的反對。魏延作戰勇猛而性格孤傲,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魏延在與楊儀的爭鬥中失敗,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魏延成為三國史上最大的一樁冤案。這個案子的起因就是因為所謂魏延腦後長有反骨。所謂的反骨,指的是枕骨突起,枕骨位於後腦,所以有這種面相的人被稱為“腦後有反骨”,古人認為腦後有反骨的人靠不住,是不忠不義之人,容易叛變。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就是被羅貫中寫成一個腦後有反骨的人,差點被諸葛亮斬首示眾。

若魏延領5000精兵由子午谷進襲魏國計謀被諸葛亮採納結果如何?

(二)魏延腦後長反骨之說

故事是這樣描述的:《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當關羽引魏歸來時,諸葛亮卻"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劉備問何故,諸葛亮說:"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故而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諸葛亮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喏喏連聲而退。

為什麼諸葛亮一見面就說魏延腦後有反骨呢?黃忠和魏延一起投降,諸葛亮為什麼不說黃忠腦後有反骨?真正的原因是魏延殺了頂頭上司韓玄,關羽攻打長沙,太守韓玄命令黃忠射殺關羽,黃忠故意射偏,韓玄大怒,命令刀斧手把他推出去斬首,這時候魏延衝進來,手起刀落把韓玄殺了,救了黃忠一命。韓玄“平生性急,輕於殺戮,眾皆惡之”,但畢竟是頂頭上司,要救黃忠可以想別的方法,比如把他綁起來交給劉備,魏延卻二話不說,直接上前一刀斃命。諸葛亮認為這是不忠不義的行為,因此隨口編了一個“腦後有反骨”的理由,要把魏延推出去斬首。要不是劉備攔著,魏延當場就被斬了,就這樣一直過了多年以後,諸葛亮北伐帶上了魏延所部,二人重新有了交集,再加上還有心胸狹窄的楊儀、人品不好的費禕,也就沒有後來所謂謀反的事了。

若魏延領5000精兵由子午谷進襲魏國計謀被諸葛亮採納結果如何?

二、諸葛亮為何不採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計謀?

所謂識人才而不能盡之所用,就是不能完全信任人才。所以人才的能力就不能完全施展,導致有些奇謀未能實現。魏延雖比不得關羽,其軍事才能卻也非常優秀,累建奇功,劉備漢中稱王時就是“鎮遠將軍”、劉備稱帝后又被封為“鎮北將軍、都亭侯”。劉備死後,魏延對諸葛的軍事指揮頗有微詞,但也還算聽從調遣,後來又是“遷徵西大將軍,進封南鄭侯”。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在每次北伐出祁山時,魏延曾多次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勸諸葛亮出奇兵攻取長安、潼關。魏延希望諸葛亮能委以重任,請要萬人馬獨走一路,在潼關會合,儘管他其計劃說的非常詳細,但遭到向來謹慎的諸葛亮反對,諸葛亮始終不允。魏延此謀似乎看來是十分危險。他說的異道,是指“直從褒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這條路是一條小路,路不是很好走,如果帶萬人從此路走出去直搗咸陽,是有比較長行軍的長度,一旦被發現可以說基本上會全軍覆沒,再加上長途奔襲,人困馬乏,戰鬥力很低,所以該方案一直被諸葛亮否定。甚至寧願用紙上談兵的馬謖、武功實力大為遜色的廖化,也不用魏延為先鋒。因而魏延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曾經戰功赫赫的一代名將老將對此怎會心靜如水而能沒有一點看法呢?諸葛亮死後,魏延因不願受關係勢同水火的長史楊儀所約束而於退軍途中燒絕棧道,反攻楊儀,卻因部屬不服而敗逃,被楊儀所遣的馬岱所斬,還被滅了三族。那麼,魏延的這個方案真的不可以實行嗎?下面我們試作分析。

若魏延領5000精兵由子午谷進襲魏國計謀被諸葛亮採納結果如何?

三、魏延所出子午谷計謀的初步探析

子午谷奇謀萬一成功了,那麼它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打下了長安其實並不是關鍵,關鍵是佔領了長安周邊的關卡(這些關卡包括潼關、武關等險要。長安可以成為西漢的都城,有很大的因素就是它周邊的險要,外面人很難攻進來,切斷了魏軍的補給線,佔領了他們的補給必經之地)。只要佔領了這些關卡,那麼曹魏的援軍就無法從東方趕來(被拒之在武關之外),那麼蜀漢軍隊就可以慢慢完成對雍涼地區的魏軍的合圍,到時吞下雍涼地區只是時間問題,況且雍涼地區的魏國守軍其實並不多,當時的主要抵抗蜀漢軍隊的都是從中央調來的,打完仗之後,又馬上回去了。因此,當雍涼守軍聽聞到自己已經與總部失去聯繫後,難免會軍心動搖,偏偏諸葛亮還很會攻心之計,那麼必然會有很多魏軍投降。這樣一來此計看似兇險,實則奇中有勝算。

若魏延領5000精兵由子午谷進襲魏國計謀被諸葛亮採納結果如何?

關於這個奇,我國古代的軍事鼻祖,大戰略家孫子推崇“正合奇勝”的軍爭之道,提出:“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孫子兵法·勢篇》),認為作戰總是以“正”兵來抵擋敵軍,用“奇”兵去奪取勝利。戰場上的“正合奇勝”可以以最小的犧牲贏得戰爭的勝利,而競爭中的“正合奇勝”則可以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收益。另一位軍事家孫臏繼承並發展了孫子“正合奇勝”的軍事思想,並在他撰寫的兵書中,明確地對什麼是“正”、什麼是“奇”做出了界定:“形以應形,正也;無形而制形,奇也。奇正無窮,分也。”(《孫臏兵法·奇正》)孫臏認為,用有形的東西去制伏有形的東西,就叫做“正”;而用無形的東西去制伏有形的東西,就叫做“奇”。而奇正之所以有無窮的組合,就在於可以對將士進行不同的組合與配置。可見,“正”是實力,“奇”則是機遇;“正”是方向感,“奇”則是分寸感;“正”是原則性,“奇”則是靈活性;“正”是常規打法,“奇”則是特殊打法;“正”是正面鉗制,“奇”則是背後突襲;“正”是正規戰,“奇”則是游擊戰;“正”是直線進攻,“奇”則是迂迴包抄。

若魏延領5000精兵由子午谷進襲魏國計謀被諸葛亮採納結果如何?

在此,我們不妨先作一個假設,諸葛亮同意採用魏延的計策,即由魏延帶領5000軍士出發進子午谷,由此推演下去。

(一)守備該地的魏軍能否發現魏延率領的蜀軍?

先要考慮的是,魏軍真的會發現這支蜀軍嗎?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出箕谷,魏軍一見諸葛亮出兵就收住箕谷,致使諸葛亮退兵,事實上這個方案也是成功的。所以,只要是諸葛亮為主帥,魏軍應該不會發現蜀軍的這個意圖。世人都知道諸葛亮用兵以謹慎著稱,在魏國人的眼裡自然就會認為諸葛亮不會棄穩走險,所以基本上可以判斷魏軍應該是不會發現這隊蜀軍。

若魏延領5000精兵由子午谷進襲魏國計謀被諸葛亮採納結果如何?

(2)如果魏軍發現了魏延率領的蜀軍怎麼辦?

此時魏延所率軍隊也已是兵臨城下。所以出子午谷這條計策,如果魏延打贏了,蜀軍就佔有了地盤,也就是有了一塊前進基地。如果輸了那對蜀國來說也沒什麼太大的損失,大不了再把五千人馬撤回來就是。這也許是最奇妙而又最穩妥的方法。這一條也符合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中的“正合奇勝”。

若魏延領5000精兵由子午谷進襲魏國計謀被諸葛亮採納結果如何?

(3)以逸待勞的魏軍與勞師遠征的魏延率領的蜀軍遭遇戰誰會勝?

世間有一種普遍公認的說法,蜀漢國軍隊長途奔襲,人困馬乏,戰鬥力很低。這就一定會輸嗎?可能要看這兩支的帶兵將領是誰?一隻由獅子率領一群綿羊的軍隊,和一隻綿羊率領的一群獅子的軍隊,他們之間的戰鬥力是大不一樣的。我們可以看看潼關守將是誰再說,此時潼關的守將是夏侯楙,夏侯楙是誰?魏國名將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惇的神勇不用筆者在此贅述了吧?雖說自古有言說“虎父無犬子”,但夏侯家卻倒是個例外,不但缺乏勇敢和謀,而且生性怯弱。魏延乃蜀漢之名將,有勇有謀,文武兼備,得到消息的夏侯楙能做到不棄城而走就不錯了。如果真的是要打起來,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兩邊都是五千兵馬,魏延和夏侯楙誰能贏呢?自然是魏延贏,夏侯楙贏不了。而這時魏軍的守將和兵士面對蜀漢軍隊的佈局是,前有諸葛亮,後有魏延。自然是不戰軍心自亂,如此,隴右之地便唾手可得。

若魏延領5000精兵由子午谷進襲魏國計謀被諸葛亮採納結果如何?

以上也是筆者站在現代人的角度來分析諸葛亮對魏延的不公正做法,我們要用一個人的手,就要用他整個的人,因為人和手總是在一起的。強將手下無弱兵,即是讓強將的手下各自發揮他們的長處,同時也糾正他們的缺點,讓他們分奮發向上,讓他們的缺點隱蔽於成功的背後。要說諸葛亮的確是很有謀略,是個文武全才,但至少不是羅貫中在小說中描述的那樣神乎其神,魯迅先生的一句話說得非常很精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當然,此諸葛非彼諸葛也,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諸葛亮。看官您看完此文後,一笑了之又有何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